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他们议论的时候,刽子手提着刀走了上来。

    当刽子手上场的时候,气氛就有些变化了。

    当第一颗脑袋落地的时候,其余人脸上的表情也变了。

    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先是被千里迢迢送到了北京,然后又拖到这里来砍脑袋!

    “该死!这些明朝人要杀我们!”

    “上帝啊!这些魔鬼!异教徒!”

    “……”

    崇祯做事从来就讲究一个高效。

    为了高效完成这件事,一共派出了10个刽子手,每个人分10个人头。

    在荷兰人的一片叫骂声中,很快,人头就一个个滚落在地上。

    傍晚的时候,崇祯接到通知说红夷人已经全部处置完了。

    他风轻云淡地说了一句:“人头都送回去吧。”

    十月初三,泉州总兵府衙门。

    郑芝豹走了进来,坐下来大口喝了两口茶,才说道:“大哥疯了!”

    一边的郑芝虎正在阅览最近一段时间的账目。

    自从料罗湾一战将红夷人赶走之后,击败刘香,杀掉周可言,郑家的船在海上已经畅通无阻。

    利润几乎翻了一倍!

    “怎么了?”

    郑芝豹将郑芝龙的信递过来,郑芝虎看完,叹了口气道:“看来咱们的大哥在北京做官做得很开心啊!”

    “皇帝让咱们出人,去打台湾岛的红夷人,这事不靠谱,大哥却专程一封信叮嘱咱们一定要响应朝廷的号召,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吗!”

    郑芝虎道:“若是真的要去打台湾,需要多少人马?”

    “那至少得五万人,而且还要再修战船。”郑芝豹不爽道,“现在刘香躲起来了,周可言也死了,红夷人最近很老实,咱们的船已经没有遇到任何问题,犯不着再调兵去打什么台湾!这绝对是亏本的买卖!”

    “可是大哥在北京做官,若是咱们不遵照朝廷的命令,会让大哥很为难。”

    “那现在怎么办?”

    “朝廷的水师不就在泉州港停靠么,依我看,可以跟熊巡抚说说,咱们可以出一部分人,但朝廷的水师才应该是主力。”

    “我听说最近熊巡抚在征集老百姓,一旦拿下台湾,就再次移民一部分人过去,我的倒是觉得这件事对我们有利。”郑芝虎蹙眉思索道,“当初大哥非要从台湾离开,来投靠朝廷,我一直是反对的,台湾才应该是咱们的地盘。”

    “二哥,你的意思是,咱们到时候可以回台湾?”

    “我现在是总兵,走不了,朝廷现在也有水师,若是我走了,恐怕我们与朝廷的水师会出现矛盾,这样会影响大哥。到时候,你可以去台湾,我在福建,你在台湾,相互联动,可以赚更多的钱。而大哥作为兵部侍郎,可以在朝中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权力特许。”

    郑芝豹一听,顿时似乎开了窍一样:“那现在派多少人去打红夷人?”

    “就派5000人!”

    “可是军委会的军令是3万人。”

    “就说没人了。”

 第423章 纺织业的发展(第二更)

    进入十月的时候,天气已经开始转凉。

    从湖广布政使邱禾嘉的奏疏来看,今年湖广提供的苎麻,比去年足足多出了一倍。

    现在的湖广省,即是粮食大省,同时也是苎麻的主要产地。

    邱禾嘉在武昌组建了最大的布料生产工厂。

    仅仅是职工,就多达万人。

    每天源源不断有苎麻被送进工厂里,每天有源源不断的布料被生产出来。

    今年,有100万斤布料是从武昌,沿着刚刚修建起来的水泥路,一路运到北京来的。

    而以往顺天府的布料大多来源于南直隶和浙江省,每年大约有200万斤布料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在通州的张家湾卸货。

    但是现在,一个湖广省对北京的输送,就到了南直隶和浙江省总和的一半。

    要知道,南直隶和浙江省,可是轻工纺织业大省。

    这是今年邱禾嘉最拿得出手的政绩。

    由于原材料的大批量输入,整个顺天府的布料价格出现了一定的下降。

    人们很明显的感受就是,以前几年都买不起一件新衣服,现在一般人家庭,每人都有两件到三件衣服了。

    此刻的皇帝面前,就摆放着一批从南直隶和浙江省运来的布料,还摆放着一批从湖广省运来的布料。

    “黄宗羲。”

    “臣在。”

    “朕来问你,现在北京城一件衣服的价格是多少?”

    “回禀部下,以如梦令的一件普通衣服看来,是200文钱,若是棉衣,需要1300文一件。丝绸依然很贵,需要10000文(十两银子)以上。”

    “若是再加大苎麻的供给,还能不能往下降?”

    “依臣看,可以在三年之内,降到150文,只要民间需求足够大,湖广省今年运输了100万斤布料,每一斤布料售卖50文钱,总收入就有5000万文,即5万两银子,若是商税定在15,20,40,这三个标准,大大小小的商人,收入不同,交税规范不同。”

    “取中间值,也可以收1万两的税了。”

    “而臣在国土管理部请教过,湖广省每年可以提供至少8000万斤。也就是说,仅仅是布料的交易,就可以收80万两的税,这只是湖广省。朝廷拿40万上来。”

    皇帝道:“那按照这个标准,商人还能赚么?他们是否有动力?”

    “商人肯定能赚钱,而且随着水泥路的普及,商人可以增加原材料的规模,扩大量的售卖,这正是陛下在《国富论》里说的薄利多销,所以,臣认为,完全可行。”

    崇祯点了点头,邱禾嘉的确是个能吏,苎麻的供应速度有些出乎崇祯的意料。

    最近皇帝一直在思考新的《商税法》,新的商税法一定不能拍脑袋定,得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既要朝廷和地方都能增加收入,也要民间的商人能赚到钱,还要商品有足够的降价空间利好老百姓。

    “你就以湖广省、浙江省、南直隶这一次的苎麻供应量做案例,写一份总结出来,作为立法的参考之一,提交内阁。”

    “遵命。”

    眼下随着一部分基建的扩大,皇家银行不断对民间“放钱”,人们的收入增加了,购买需求也在增加。

    一旦需求增加,民间许多商人其实都看到了商机,纷纷开始种植苎麻等纤维植物。

    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民间对粮食的需求更加急迫。

    眼下南方已经进入到收秋税的时期,但农税的上限太低了,已经完全满足不了现在朝廷的收入需求。

    新的《商税法》迫在眉睫了。

    而且一旦收复台湾,海贸打开,东部沿海的商业必然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这个时候,也更加需要《商税法》了。

    崇祯给邱禾嘉写了一封赞扬的信,并且希望他今年十二月回北京一趟。

    做什么?

    按照目前的局势,要在武昌设立一个内陆的“经济特区”了。

    为什么要设立一个“经济特区”?

    因为目前新的商业都还是一片混乱之象,需要一个榜样。

    而大明朝大多数省是内陆省,内陆省的商业模式与沿海省的还是不太一样的。

    内陆省更多的可能是内销。

    所以要单独成立一个“经济特区”来做一套可以在其他内陆省复制的商业模型。

    这样,其他省才有方向,即便是实际情况不太一样,也可以做参考,在这个基础上创新。

    要不然,任由各省布政使这么放飞自我地望下去,何年何月商业时代来能到来?

    等黄宗羲走后不久,孙承宗进来了。

    “陛下,目前在杭州湾的40艘战列舰已经准备完毕。”

    “你估计这一次作战,彻底消灭红夷人的势力,需要多久?”

    “老臣对东南不甚了解,不过老臣仔细看完了熊文灿的奏疏,若是十月抵达台湾与福建之间的海域,两个月拿下台湾,老臣认为是可以办到的。”

    孙承宗顿了顿,道:“不过,郑芝虎今天刚刚呈递上来了一份奏疏,说是目前他那边人力不足,无法提供3万人。”

    崇祯眉头立刻就皱起来了,语气也沉下来:“那他能提供多少人?”

    “说是五千人。”

    “五千?”崇祯的脸这下就彻底阴沉下来了,“为何只能提供5000人?”

    “说是料罗湾之战,损失惨重,现在兵力不足。”

    这就是胡扯了。

    崇祯心头有些恼怒,料罗湾之战,他可是给了郑家100万两,料罗湾之战的当日,天武军可是后来也到场了。

    而且按照之前郑家提供上来的伤亡数字,也绝对不可能现在只能提供5000兵力。

    看来这个郑芝虎和郑芝龙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啊!

    崇祯有理由相信,这5000人,郑芝虎还是看在郑芝龙的面子上给的。

    “这件事你怎么看?”

    孙承宗叹了口气,沉稳道:“依老臣看,郑芝虎是不想出人,不出人倒也罢,老臣只是担心,天武军对台湾人生地不熟,作战的时候,吃了这方面的亏。”

    “这件事你去跟郑芝龙商议一番,不要逼他让郑芝虎出人,最主要的是让郑家出一部分对台湾非常熟悉的人,密布天武军在这方面的空缺。”

    “是,老臣知道了。”

    孙承宗捋了捋胡子,又道:“陛下,看来郑家并不是真的臣服于朝廷。”

    “这是当然,郑芝龙麾下有数万之众,人数众多,他们怎么会甘心于臣服。”崇祯看着那张地图的东南海域,目光逐渐变得锋利,“先不急,将台湾拿下来,大战略的进度是最重要的,等《商税法》出台后,朝廷以《商税法》的名义,整顿东南海域。”

 第424章 大军南下(第三更)

    熊文灿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到十月二十日的时候,熊文灿已经筹备到了足够的粮食。

    这个时候,郑芝虎已经接到了郑芝龙的信。

    郑芝龙在信中千叮万嘱一定要筹备到3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