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我命令,速速入城!”
瓦剌人的号角响起来了。
主力军开始入城。
黑压压的一片,朝城门涌去。
而此时,城内的战争已经进入了一边倒的局面。
守株待兔的明军,无论是在城中的火枪手,还是外围的重步兵旅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尤其是皇家重步兵旅对第二批瓦剌骑兵的围杀,堪称是教科书般的操作。
它向所有人证明了一点:防守战,无论你是骑兵多么强悍,都不要正面硬刚重步兵。
关于这一点,北京军事学院的理论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议。
有人说战争已经进入前火器时代,全军开始大规模装备火器,重步兵岂不是显得多余?
一个步人甲士兵负重高达60斤,对士兵的个人要求是极高的。
这大大的限制了军队人数的扩张。
所以,有一些人建议是取消掉重步兵,开始全部火器化。
例如洪承畴就根据他的战争经验,专门写过一篇论述。
这篇论述就直指重步兵的各项缺点,说明了火枪和炮兵营才是未来。
当然,这完全是他个人立场的问题。
有人说西北,尤其是河套地区,地广人稀,重步兵当然无法长途跋涉,缺点暴露无遗。
但辽东一带,城寨、城池密布,与西北完全不同。
例如袁崇焕也写过一些关于辽东军的建制问题,表示重步兵必须保留。
因为一旦敌人破城,火枪手的线列阵是无法在城内排开的。
若是火枪手被切割、分散,则威力大减,而重步兵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这一次,豫望城之战,无疑充分证明了袁崇焕的论点。
明军的重步兵旅全身浴血,就好像是几大盆鲜血,从脑袋上淋下来了一样,全身的甲胄都成了红色。
有人手里的斧头都砍出了缺口。
那如同劈柴一样的声音,在四周响起。
那是斧头砍进人骨头里的声音。
一颗颗头颅在地上打转,不少战马也被砍死在那里。
人这一辈子有许多绝望的时候,例如所有的财富一夜之间全部亏损了。
再例如,以为往前一步是大获全胜,但踏出那一步,发现万劫不复。
此时的固始汗就是这么个心理。
固始汗带着主力大军刚刚入城,发现拉克申的军队已经朝这边溃败而来。
看着前面的混乱、恐慌,固始汗脑子一嗡。
这下好了,大家都挤在了北城。
不用明军动手,已经出现大规模混乱。
很快,瓦剌人就上演了相互冲撞,人挤人的现象。
有的人甚至被挤坠马,然后被自己人踩死。
“都不准退!往前!”固始汗大声吼道,脸涨得发青。
但恐慌在快速蔓延。
恐慌不仅仅在入城的瓦剌人当中蔓延,还没有入城,准备入城的,也开始恐慌。
兵败如山倒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个词就精准地描述了,大军出现恐慌后,就像山岳崩塌了一样。
当山岳崩塌的时候,一两个石头顽强顶在那里有用吗?
没有任何用!
当山岳崩塌的时候,所有的石头都会崩散、坠落。
此时的瓦剌人既是如此。
这是一场全线的崩溃。
在慌乱中,瓦剌人开始往城外逃。
是逃,不是撤退。
撤退是有秩序的,逃是无序的。
赤壁之战的曹操,淝水之战的苻坚,都见证过大军的大溃败,大逃亡。
“大汗!快撤!快撤!”鄂齐尔图汗大声吼道,他带着自己的亲卫兵,朝固始汗那边冲去,打算护送固始汗出去。
相反,固始汗的儿子呼和吉日则已经早早的带着自己的人朝城门口逃去。
他之前就反对入城,到了这个时候,他也顾不得其他的了。
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此时,第一批冲进城的瓦剌人,几乎被打得全军覆没,固始汗的大儿子达颜也死在乱军之中。
往深一点走,就可以看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尸体。
白雪已经彻底被染成红色。
甚至有人夸张的描述到,这一天,豫望城飘下来的雪是红色的。
崇祯呢?
他当然坐在屋子里,和柳如是下棋。
三个小时后,传令兵快速带来了捷报。
屋内很安静,听完捷报,崇祯表现得也很淡定。
但是柳如是激动得脸都红了,她说道:“陛下,我们胜了。”
崇祯淡定地说道:“才刚刚开始。”
【作者题外话】:大佬们,昨晚很晚才到南京,昨天欠了一章,肯定是会还的(狗头保命),先更新一章,待会去朱元璋的孝陵去,下午再更。
好久没有求银票了,朕来求个银票!
第572章 扩大战线!(第二更)
北城门乱作一团后,固始汗在自己亲卫兵以及鄂齐尔图汗的庇护下,匆匆逃出北城。
当他出北城的时候,听到远处传来喧嚣的喊杀声,那是明军在击溃他左翼军后的持续打击。
北城外,到处都是溃散的瓦剌人。
从高空俯瞰下去,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窜。
而明军却队形齐整,持续爆发着凝聚力和冲击力。
固始汗心痛不已,不曾想自己8万精锐,竟然一天之内尽败于此。
他也来不及多想,带着人一路狂冲。
先保住性命再说。
此时,有一批人格外地卖力,简直是不要命地在冲杀。
谁?
洪承畴!
在红寺堡错过了立功的洪承畴,恨不得一口气将瓦剌人的屎打出来。
所以,被洪承畴攻击的那一拨瓦剌人现在十分惨。
战争大概持续到傍晚的时候才结束,战场横跨几十里。
也就是说,即便跑到几十里之外的瓦剌人,都被明军追到杀掉了。
北城外,一块块红色没有规则的分布在雪原上,肃杀、狰狞。
晚风从远处吹来,空气中带着浓浓的血腥味。
直到天彻底黑了,阎应元、洪承畴、曹诏、何腾蛟等人才回来。
“好!辛苦诸位了!此次大挫瓦剌人的锐气,瓦剌人已经无力在南下,接下来就该我们追击了。”
众人道:“陛下圣明!”
崇祯又说道:“卢象升。”
“臣在!”
“你速速再点一万轻骑,奔赴宁夏,继续追杀逃走的瓦剌人。”
“臣领旨!”
“尤其是镇远关,将镇远关给朕堵死!”
“是!”
说完,卢象升便领着兵符一路出去,到了军大营,速速领了1万轻骑,带了些干粮,快速朝北边狂奔而去。
“其余人先做修整,待修整完后,随朕一同去甘肃镇,瓦剌人敢进来,我们就敢出去!”
“他们既然要打,朕就奉陪到底!”
众人激动道:“是!”
接下来,足足两天时间,动员了几乎豫望城所有人,以及数万明军,才将整个战场打扫完毕。
将被杀死的瓦剌人一把火烧掉。
战死的明军单独火化,名册记录在案,要送回北京的忠烈祠,并且军委会会依照名册备案,做后续的抚恤工作。
等到十一月二十五日的时候,散落在豫望城附近的一些瓦剌人也陆陆续续抓住了不少。
抓住后,当然都是直接一刀,不留活口。
至于固始汗逃到了什么地方,现在还不太清楚。
至少明军找瓦剌人核实过,那些死去的瓦剌人中没有固始汗。
看来固始汗逃跑的工夫倒是很厉害,比兔子还快。
这几天,崇祯倒是不着急了,他在豫望城好好地整顿后勤。
每天都有大批粮食从南边运来,越来越多。
而且在豫望城击败瓦剌人的消息,也被快速送往宁夏镇。
一支支传令兵奔赴到宁夏镇各个城寨,将皇帝陛下亲征的消息传达到,并且将大捷的消息也带到了。
到了十一月三十日的时候,银川城外的难民听闻王师北上,瓦剌人大败,喜不自禁,奔走相告。
也是在十一月三十日这一天,豫望城开始有条不紊地组织人手运输粮食。
这些粮食运输到哪里?
当然是宁夏镇。
宁夏镇眼下被瓦剌人冲击得七零八落,现在无数难民都在冰天雪地里,等待救援。
豫望城的粮食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空缺。
而且,到了十一月三十的时候,从西安府动员出来的许多军民已经抵达了豫望城。
这让运力大大增加。
崇祯清点过,现在豫望城的粮食已经高达五万石600万斤,而且后勤线的补给还在继续。
现在每天至少有10万斤以上的粮食从豫望城出发。
十二月一日,豫望城,皇帝行宫。
宁夏镇巡抚郑崇俭跪在皇帝面前,他颤颤惊惊:“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崇祯放下手中的档,瞥了一眼郑崇俭,慢条斯理说道:“你确实有罪,朕也确实要责罚你,可你知道你罪在何处?”
“罪臣罪在未能守卫宁夏镇,让瓦剌人破关。”
“不不不,固始汗二十万大军兵临镇远关,宁夏的将士们已经尽力了!”崇祯语气如刀剑,“你罪在对瓦剌的情报一无所知!”
“固始汗二十万大军横跨大漠而来,直到到了镇远关下,才反应过来,你说你是不是有罪!”
的确,横跨大漠这种玩法,难度极高,而且带了二十万大军。
这必然早就已经开始策划了,至少提前半年开始策划。
而这些,郑崇俭竟然一无所知。
足见西北这几个镇在对瓦剌人的情报上,是有多么的弱。
打仗,很多时候打的其实是情报战!
郑崇俭将头埋下来,颤颤惊惊地说着:“请陛下责罚,臣无话可说。”
过了一会儿,崇祯才说道:“你先起来吧。”
“陛下”
“宁夏镇现在有那么多问题,总得要有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