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一会儿,崇祯才说道:“你先起来吧。”

    “陛下”

    “宁夏镇现在有那么多问题,总得要有人解决,粮食朕都给你安排好了,速速安顿好宁夏镇的军民,回头朕再找你算账。”

    郑崇俭微微一怔,他立刻就知道,皇帝已经对他从轻发落了,不由得有几分感动,又拜道:“臣定不负君恩。”

    郑崇俭这段时间,头发白了一半,整个人憔悴、消瘦,看得出来,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而且精神压力也非常大。

    郑崇俭本身是一个人才,客观一点来说,这次的瓦剌人入关,杨鹤的责任其实更大一些。

    作为宁夏镇西边的甘肃镇,离瓦剌人更近,竟然也对瓦剌人的举动一无所知。

    而且杨鹤还是三边总督,算是郑崇俭的直属上司。

    “你先下去吧。”

    “罪臣告退。”

    两天后,崇祯便重新召集了军队。

    他要干什么?

    当然是去甘肃镇。

    今年过年,他也不打算回北京了。

    这件事不可能就这么算了。

    西北蒙古人必须会这件事付出代价。

    十二月三日,崇祯让柳如是和红娘先回了西安府,他自己带着6万大军,一路朝甘肃镇风驰电掣而去。

    而卢象升也早已抵达镇远关,将瓦剌人围堵在了宁夏镇。

    西北战云尚未结束,皇帝亲赴甘肃,而辽东也燃烧起了更大的战火。

 第573章 广宁之战!(第三更)

    崇祯带着人一路朝甘肃挺进。

    实际上,他现在非常清楚,大明朝是在双线作战。

    并且,他也很清楚,朝堂上现在关于对西北和对辽东的资源调配正在争论。

    甚至,他清楚,皇太极这一次大军来犯,必然不简单。

    此时此刻,辽东肯定已经战火纷飞了。

    但是,西北也必须平定下来。

    西北的战争并不是击溃固始汗就结束了的。

    至少,在没有见到固始汗的尸体之前,甚至固始汗在逃走的时候,还带走了一大批人,这些都表明,瓦剌人的残余势力随时都可能翻起来。

    固始汗为什么敢悍然发动西北之战?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皇太极串联好了。

    既然现在辽东已经打起来了,固始汗会轻易放弃?

    不会!

    所以,这西北之战,必须打到瓦剌人跪下为止。

    在皇帝朝甘肃镇赶的时候,辽东的战火的确扩大了。

    十一月初一凌晨的那一次辽河之战,双方打得如火如荼,在结了冰的辽河之上火炮往来,骑兵冲杀,不分胜负。

    敌军的统帅是皇太极的心腹爱将图尔格。

    钮钴禄·图尔格是镶白旗人,之前因为身份的原因,他在建奴内部没有济尔哈朗、代善这些人有威望。

    但是单单论起军事才能,却没有一个人比得过他。

    就说一个战绩,从他领兵打仗,从未有败过。

    之前是身份不够,但自从皇太极在内部进行权力清洗后,图尔格已经成为皇太极八大臣之一了。

    也就是统领镶白旗一切事务,位列权臣。

    与赵率教对战的就是这么一个人。

    双方在十一月一日凌晨于辽河交战之后,一个月之内,陆陆续续又在辽河边进行了多次交锋,竟然都不分胜负。

    十一月下旬的时候,明军依然没有探明建奴到底来了多少人。

    直到十二月初的时候,终于有了几个说法。

    据说这一次辽河边上的建奴来了10万大军,由图尔格统帅。

    还有人一种说法,是来了15万。

    总之,广宁城和锦州对辽河战线都非常的重视。

    十二月初三,正在看赵率教最近的战报的袁崇焕,突然接到了一封密封,是从辽东发过来的。

    信上还沾了一些凝固的血。

    看来将这封信送出来,花费了很大的精力。

    眼前的这个人是一个叫张三的商人,他说道:“袁督师,我原本也是潜伏在建奴那边的,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必须送过来,我们已经死了三个人了。”

    “你是谁管的,我怎么不知道有你们的存在。”

    “袁督师,我们是受朝廷直管,有些话就不方便说了,我已经回不去辽东,您信也好,不信也罢,信中并无半份虚假。”

    袁崇焕又打量了两眼这个人,道:“来人,将此人带下去,好吃好喝伺候着。”

    “是!”

    等人走了,袁崇焕才打开信仔细看起来。

    待看完,袁崇焕不由得心头一震。

    这竟然是一封关于皇太极兵力的密信。

    虽然没有说的很详细,但是有大致的人数。

    多少人?

    30万!

    皇太极这一次竟然动员了30万大军!

    他哪里来的这么多人?

    辽东有这么多人?

    袁崇焕猛然想起一件事。

    皇帝不是早就说过么?

    一旦建奴掌握了火器,军力将会大大的扩充。

    因为火枪降低了士兵的准入门槛。

    只要皇太极在国内的动员体系和粮食可以准备充足,完全是可以实现的,甚至可以动员出更多来。

    就像大明,现在辽东虽然只有13万正规军,但实际上还有30万预备役是完全可以随时动员的。

    九边的其他各镇,也都陆陆续续安排了预备役。

    这些预备役的士兵,都曾经接受过火枪射击的训练。

    只不过朝廷现在不会大力的扩张正规军人数,毕竟军费实在太高。

    所以预备役是最好的选择,预备役的士兵在接受完军事训练后,就回家务农了。

    但是一旦有战争需求,就会随时被调派回来。

    这和唐朝的府兵有一点点类似。

    既然大明朝能储备这么多的预备役,皇太极当然也能调度出比以前更多的士兵。

    而且据这份密信回报,皇太极这些年一直在效仿大明的军制建设。

    30万!

    袁崇焕深吸了一口气,辽河边上有30万大军?

    他立刻写了一封奏疏给军委会,将这件事告知给军委会。

    若是属实,恐怕这一次的战争,比以往任何一次可能都要惨烈。

    十二月初四夜晚,就在袁崇焕的奏疏刚送出去一天后,辽河中游,黑压压军队,在冰天雪地中,渡过了辽河。

    就像是密密麻麻的黑色虫子,从冰天雪地里朝西面静悄悄滑过去。

    一眼望不到尽头。

    范文程在一边说道:“大汗,这一次咱们只要拿下广宁城,就能重新夺回辽南的良田,将明军压缩到宁远!”

    皇太极说道:“明军的战斗力也不可小觑,不过,好在这一次说服了固始汗,西北现在必然已经打起来了,看这一次崇祯小儿如何应付!”

    皇太极心情大好,这一次终于可以报仇了。

    这几年,他一直被崇祯摁在地上来回摩擦,这口恶气,他憋了好几年。

    到了下半夜的时候,大军已经全部渡过辽河。

    大军的方向是广宁,直接朝广宁扑去。

    在距离广宁尚有80里的时候,明军的前哨探子已经发现了建奴的大军。

    警戒响了。

    明军的情报体系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传令兵飞快地将消息传回广宁城。

    当然,到广宁城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上午。

    这个时候,建奴的大军已经在四十里之外。

    30万人,铺开在平原上,一望无际。

    从高空俯瞰下去,就像一大片一大片黑色的洪流,正在朝广宁城咆哮。

    这个时候,袁崇焕才意识到,辽河边的战役,不过是皇太极掩人耳目的。

    他真实的目的,是集中大军全力攻打广宁。

    实际上,在袁崇焕接到那封密信之后,就开始从锦州、义州、松山、宁远调兵。

    广宁是重中之重,到十二月初六的时候,加上预备役,广宁的总兵力也已经达到了12万。

 第574章 硬气的明军(第一更)

    这段时间,在辽东的雪原上,随处可以见到一队队运输粮食的队伍,他们冒着风雪,将大批粮食、棉衣、木炭,运输到辽东的前线。

    不过在十二月五日以后,人就开始陆续减少。

    广宁城的督师府发布了紧急军令,停止所有的粮食运输,广宁、锦州全线进入警备状态。

    崇祯八年,十二月初六,天还没有亮,天空在飘着小雪。

    广宁城内的士兵们正在例行巡检,祖大寿披着一件貂绒,在城头来回查看。

    最近局势紧张,连祖大寿这个级别的高级军官也时常会亲自出来走走。

    突然,祖大寿听到前面几个士兵在窃窃私语着什么,他走过去,那些士兵看到大帅来了,连忙敬礼,并且闭上了嘴巴。

    祖大寿笑道:“在说什么呢,有说有笑的。”

    “报大帅,我们错了,不应该在执勤的时候说话。”

    另一边一个士兵连忙说道:“大帅,他说他老婆估计这个月就要生了,问咱孩子的名字。”

    “哦,这是喜事啊,你小子,老婆快生就跟上面打个报告,批你回家探亲!”

    “大帅,大敌当前,卑职能留守就留守!”

    “好!”祖大寿拍了拍那个小伙子的肩膀,“等战争结束,准你回家!”

    “谢大帅!”

    “对你,你叫什么名字?”

    “卑职李六。”

    “李六,如果是儿子,就叫李忠全,如果是女儿,就叫李玉兰,如何?”

    “谢大帅,卑职记住了!”

    “好好好!”

    大伙儿都笑起来,虽然天寒地冻,但气氛很融洽。

    新军不仅仅是打造一套新的军制,也给新军灌入了一些处事风格、人文情怀在里面。

    这种情况,在以前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军官高高在上,下面的兵丁都是工具人。

    用皇帝自己的话来说:只有让士兵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情,队伍才有凝聚力。

    正当他们在闲聊的时候,突然,前面传来一丝响动声。

    很微弱,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