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的李岩,已经是内阁大臣。

    到北京的时候,据说有无数官员出城迎接。

    不过没有一个人见到李岩。

    这种官员迎入城的排场曾经有人玩过,那个人叫衍圣公,死的很惨。

    李岩自己偷偷摸摸从南城进去后,换了一身官服,便进宫面圣。

    摆在崇祯面前的是崇祯十一年上半年国营商社的总收入。

    总流水有多少?

    2亿两!

    当然,这是流水。

    净利润是5000万两。

    注意,这只是上半年的。

    去年国营商社一年的总利润是多少?

    4000万两。

    今年才上半年,就超过了去年一年。

    这5000万两中,有1000万两来自海洋。

    安南省、扶桑省和高丽省,占据了300万两,这是净利润,流水则是1500万两。

    吕宋岛、马来、爪哇,这几个南洋的贸易线,净利润高达700万两,流水更是高达了3500万两。

    南洋这几条贸易线主要是和欧洲人做买卖,不少大明朝的商品经过马六甲,一路向西,往欧洲卖去。

    那流入中原的商品流水有多少呢?

    首先,上半年流入中原的粮食有8000万石96亿斤,进货流水2000万两约130亿元。

    其次,海外各地的日用商品流水高达500万两约33亿元。

    这些海外的商品,有的沿着东部沿海海岸,进入华北,在华北的水泥交通网上流通。

    有的则进入京师。

    还有的沿着长江,抵达武昌,甚至抵达重庆。

    最重要的是,8000万石粮食的进来。

    这还只是上半年的数据,96亿斤的粮食,一个月就有16亿斤粮食进来,一天5300万斤。

    这可以养活1000万人了。

    这种粮食进入量,是非常恐怖的。

    中原上半年产粮大约22亿石,从海外流入8000万石,流入的粮食占364了。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海洋新航线建立逐步稳定下来。

    官方的海线不断投入,拉动民间造船行业,与此同时,海禁的开放,民间也有无数商人加入到海贸的行列中。

    据内阁最新给上来的数字,北京城的粮价已经低到了每石04两。

    崇祯元年,北京城的粮价是08两每石,甚至稍微一打仗,就到了1两,12两每石。

    粮价下降,就是民生变好最直观的体现。

    不仅仅粮价下降了,日用品的价格也在下降,例如香皂、洗发水、卫生纸等等,在崇祯十一年,出现明显的下降。

    以前一块香皂得500,现在只需要20了。

    这说明国内各大制造局,以及民间商人的作坊产能全部再提升。

    供应端大大增加,商品的价格当然就下降了。

    甚至连衣服也在降价。

    大片的苎麻等原材料的种植,养蚕产业的规模化,蒸汽机投入到织布里,衣服的价格不到过去的一半了。

    这就是这份国营商社汇报里,为什么上半年的仅仅是大陆市场的收入就高达4000万两的原因。

    商业的空前崛起,必然伴随着商税的暴涨。

    且还不说此时正在修建的铁路,一旦铁路开始贯穿大明朝,将各个地方连接起来,那整个经济恐怕会有另一番模样了。

 第820章 新诞生的资本家?(第二更)

    至于前一段时间朝堂争议的花钱花的多,现在一看这份国营商社的收入,争议就显得多余了。

    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看到局部的问题,就会忘整体上套。

    实际上,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国家,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都是看着财务来做的。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没钱的时候,就猥琐发育。

    现在有钱了,当然高举高打。

    就像当年的大唐,在自身势力还很弱的时候,老老实实搞发展,一旦强起来,动则灭国,打得万里胆寒。

    “你回来了,上海你认为派谁过去任职合适?”

    李岩说道:“臣倒是觉得,让张溥过去比较合适。”

    “张溥?复社的张溥?”

    “是的,张溥一直在南京大学任教,臣上次去南京专门去拜访过他,听他谈过一些关于新商业的发展。”

    “他怎么说?”

    “主要说了两点。”

    “一、目前上海的总人口已经超过30万人,仅仅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0万,臣预计明年年底,会增加到70万人。”

    “上海越来越大,治安治理难度越来越高,新移民过来的人五湖四海,又因为巨大的商业机遇,竞争激烈,所以矛盾重重。”

    “七月的时候,上海出现两个民间势力的火拼,双方为了争夺一个港口装卸货物的权力,大打出手。”

    “原本上海府商业法规定,港口卸载货物,必须是注册过的运输商社,这两波也的确都符合资质,但私下却培养打手,没有少作恶。”

    “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双方的冲突爆发了。”

    “臣带着人过去的时候,已经结束,当天死了十八个人,重伤三十余人。”

    李岩的语气比较平静:“臣深刻意识到一些问题,当年旧的地主拥有广袤的良田,掌握了钱财,可以蓄养一批打手,而现在的商社老板,可以经商,同样掌握了钱财,同样可以蓄养一批大手。”

    “两者并无不同,如果不加以管制,后患无穷。”

    李岩这个人果然是极其聪明,难怪当初他去河南省做布政使,搞了三年就把河南的量产搞到全国第三。

    他看问题很犀利,很准。

    “臣在与张溥讨论目前新城发展的时候,他就明确指出了需要更多法案的制定,必须用律法来严格管制新城的发展,官员和民众都要遵守律法。”

    崇祯倒是颇有些意外,张溥那家伙算是开窍了啊,以前在复社的时候,成天跟那些儒生混在一起。

    人嘛,总是会长大的,人也是会变的。

    张溥就变了。

    张溥说的也对,大明朝的疆土正在扩大,经济结构正在复杂化,人员流动速度在加剧,经济在发展,社会上的钱财在争夺。

    随之而来的是利益的增加,各方的冲突。

    在单一的农业社会里,律法显得反倒没有那么重要,大家都在自己田里耕耘着,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

    但是商业社会是不一样的,商业社会里都是关于钱的事情,冲突在所难免。

    要平衡各方,就必须颁布出大家都愿意遵守的规则,也就是律法。

    而且律法要牵涉到各行各业。

    例如禁枪法案,例如民权法案等等。

    这也是在这个时候,崇祯为什么将立法院提到中枢的原因。

    “第二点呢,第二点他说了什么?”

    李岩继续说道:“这第二点,张溥说,上海作为海运的一个大港,有许多南洋的人会运货到上海,这些人可能停留个几天,在这几天中,他们四处闲逛,可能因为反正要很快离开的心理,会作恶。”

    “而往往这些人经商,与本地一些商人牵扯到利益往来,本地商人不愿意他们出事,便会出钱帮他们私下和解。”

    “然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且越来越多,又对社会有危害性。”

    “上海需要对这些人进行登记,并且制定相关律法,有了完善的律法,就可以根据律法来裁定。”

    “即便对方出了海,也能抓回来,按照大明律法惩治。”

    崇祯笑起来:“这些都是张溥说的?”

    “的确是他说的。”

    “没有你的提示?”

    “臣不敢,臣只是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简明扼要点清了目前上海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臣相信这个人到上海后,亲身考察,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臣认为这个人,是一个可造之材,所以推荐给陛下。”

    崇祯点了点头:“好,既然是你李岩推荐的,朕是绝对相信,朕让吏部发一份任命书,即刻任命张溥为上海府知府。”

    李岩没想到皇帝直接就答应了,有些不知所措,顿了顿,才说道:“陛下圣明。”

    崇祯拍了拍他的肩膀,李岩啊,为人谦和,有胆识,有魄力,踏实能干,低调且务实。

    这才是真正的人才。

    这一年的李岩,也就才三十一岁,位列内阁。

    顾炎武和他比起来,还缺了许多沉稳和魄力。

    “朝廷做了权力的调整,你现在既是内阁大臣,也是国营商社总府总府堂,但这还不够,朕打算让你来管商务部给你管,还有城建部。”

    李岩有些疑惑:“城建部?”

    “朕前一段时间去了武昌,武昌的建设也很快,朕相信南京的建设也非常快。”

    “新城新政在武昌、北京和上海都推行得还算顺利。”

    “但是成新城建设要有规划,不能胡乱建设。”

    “未来全国的城镇建设都必须有相应配套,自然需要一个城建部出来规范全国的城镇建设,你在上海待了这些年,上海是你从小渔船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你的经验比任何人都丰富。”

    “所以朕需要你来统筹这件事。”

    “作为内阁大臣,下面自然要多管理几个部院,朕的内阁大臣可不是那么轻松的。”

    李岩连忙说道:“臣领旨,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

    李岩突然说道:“对了,陛下,臣两个月前在上海发现了一批走私的火枪,是准备偷运到吕宋岛的。”

    崇祯微微一惊,又发现了火枪偷运?

    上海也有了?

    “是什么人走私的?”

    “是上海一个叫张淳的本地商人,一直与吕宋岛做贸易,对方出高价购买。”

    “他背后还有没有人?”

    “查不到,臣查过了,这批火枪有的有军工厂的标记,有的是民间制造。”

    “朕最近也在查这件事,此时非同小可,你安排将那张淳提到京师交给李自成。”

    “是。”

    从跟李岩交流的这些来看,上海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