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阎鸣泰一个兵部尚书沦落到养猪,袁崇焕实在为他感到一些悲凉。
崇祯继续问道:“目前北直隶的养殖场养了多少头?”
“一共有2000头,明年4月可以成长起来,可以供约12万将士。”
“要扩大!”崇祯开始给阎鸣泰算账,“北直隶的养猪场要攻击宣府、蓟镇、辽东这三个军镇,宣府有2万大军,蓟镇也有2万人,辽东现在正规军6万人,从顺天府运输过去,肉恐怕已经烂掉了,在锦州再开设一个养殖场,专门为辽东供给,钱不是问题,要确保将士们有肉吃!”
“是!”
一听到“钱不是问题”,一边的财务大臣毕自严面部就开始抽筋。
皇帝花钱完全不眨眼睛,可他这个财务大臣就不能真的不眨眼睛了。
毕自严最近的日常就是:陛下,这笔款不能批啊!陛下!那笔款也不能批啊!陛下!您要是真的批,臣就死给您看!
这事你还真不能怪毕自严,毕竟那都是银子,皇帝是大方,可作为臣子,尤其是管钱的,还真是要精打细算,这叫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不然按照皇帝的财大气粗,高兴了就赏,国库里再多钱那都是不够花的。
“可以把养殖场外包一半给民间,让民间的老百姓自己去喂养,朝堂找他们购买便是了,有些事也不一样非要咱们自己来做。若是民间喂养的好,供给稳定,就全部承包出去。”
“陛下说的是。”
“《国富论》里的标准化,就很适合养猪,那些书虽然是朕写的,但完全可以大肆在民间宣传,阎鸣泰,你在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损耗出来,确保供给量是充足的。”
“遵命!”
说完,崇祯扫视一眼在场的所有总督,笑道:“郑崇俭。”
郑崇俭出列,他是一个身形比较消瘦的中年人,但是看起来很干练:“臣在!”
“朕刚才与阎鸣泰讨论的养猪方面的问题,你怎么看?”
郑崇俭心里一突,陛下,您这是什么套路,臣是宁夏巡抚,治军打仗的,怎么还讨论起养猪的事了?
但是皇帝都问了,郑崇俭便硬着头皮道:“陛下圣明睿智,愚臣全凭陛下安排。”
“郑大人又在跟朕打太极了。”崇祯笑道,“袁崇焕,你来说说这件事。”
袁崇焕出列道:“陛下,给将士们加肉自然是好事,臣倒是觉得,此事全部交给民间去办,朝廷到时候直接买便是了。”
袁崇焕说这话是有足够底气的,他在辽东一带屯粮。
例如把锦州打下来后,就把附近的田分给辽东的农民,农民定期交一部分粮食给辽东督师府。
在广宁也是这种套路,朝廷也是默认的。
为什么?
因为袁崇焕除了是辽东督师,还有一个兵部尚书的加衔,他一个兵部尚书要屯田,完全是有那个权力的。
“孙传庭呢?”
“回禀陛下,民间养殖能力有限,若是要大规模集中养殖,还是需要朝廷来,不过一旦等大规模集中养殖成熟,可以让民间来学习,朝廷凡是要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孙传庭说的对。”崇祯站起来,走到地图面前,“朝廷凡是都要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
“臣也是受到陛下《国富论》的启发。”
崇祯扫视所有人一眼,道:“你们心里一定有疑问,朕怎么让一个兵部尚书去养猪了?”
“你们可以去北京大学去看看,朕为北京大学竖立的校训是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理。”
“朕的御厨房的肉也是猪圈里养出来的。”
“朕要跟你们说的第一点就是,吃饭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老百姓要吃饭,将士们也要吃饭!别说兵部尚书要定期去养殖场巡检,朕也要去!”
“你们都是地方上的巡抚、总督,军政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军饷,朕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地方军饷有问题!”
“你郑崇俭在西北,朕就让人在开养殖场,你杨嗣昌在草原上,朕就让人给你送去牛羊!”
“军镇里的军饷有问题,朕会找阎鸣泰,但你们也有连带责任!”
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是告诉在场的人,以后不能军饷出了问题,就简单的往兵部甩锅,大家都有责任。
众人道:“陛下圣明,臣等谨记陛下教诲。”
“阎鸣泰你给朕重新拟定养殖计划,所有重新整顿的军镇,都要供给充足的猪肉!”
“是!”
崇祯这话里头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没有重新整顿完的军镇,可以先不供给。
现在哪些地方没有整顿呢?
那就多了,现在新军政能覆盖的地方就只有辽东、蓟镇、宣府和中央军,往西边走的大同到宁夏,都行动迟缓。
要不然这一次崇祯也不会把这些个总督全部召回来了。
是该施加一些压力了,军队的反腐也绝对不能妥协。
大明朝军队的,可一点也不比行政的逊色。
这第一点说完了,就要说第二点了。
第二点才是重点。
什么呢?
敲山震虎!
这里有些总督实在有些不像话。
你比如三边总督杨鹤,你说他这个人吧,正直、忠诚,但是有一个大问题。
什么问题?
老好人!
老好人怎么整顿军队?
再比如郑崇俭,他与杨鹤就有矛盾,两人都在西北,平日里也是斗得不可开交。
在比如大同总督张宗衡,与山西巡抚耿如杞就有无法调和的矛盾,双方在地方上的军政上吵得不可开交。
崇祯取出一份奏疏,道:“这是有人给朕呈递上来的一份密奏,诸位想知道这份密奏里写的是什么么?”
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
第124章 精兵简政(第一更)
自从密奏制度颁布后,朝堂上的官员私下是明显有所收敛。
至少不会向以前那样台面上收钱了。
当然,收钱是一门学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送钱送礼的套路很深,也绝不是密奏制度就能完全杜绝的。
不过,确实激起了一些浪花。
就例如崇祯手中这份密奏。
刚才还其乐融融,现在气氛一下子就变了。
死一样的静,一根针落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崇祯扫视一眼,突然笑道:“诸位不必紧张,也不必担心,诸位都是朝廷栋梁,朝廷是相信诸位才将诸位派遣到地方总理军政,朕对诸位也一定是相信的。”
“诸位都在配合朝廷的新军政,朕是知道的,不过力度还要加大,速度还要加快!”
呵呵,如果你真的相信崇祯的话,恐怕在崇祯的剧本里活不过三章。
这话应该这么来听:现在已经是崇祯三年九月了!新军法已经推行下来!朝廷的决心不允许任何人挑战!这份密奏就是有人揭发了军队的贪污!朕信不过你们某些人!朕把丑话说在前头,接下来谁敢阻挠宪兵司整顿军政,朕就要谁的脑袋!
在场的总督,可都不过没有读过书的武夫啊!
总督都是文臣,都是北京的京官,派到地方去代朝廷统管地方军政的。
一般都是侍郎级别的大官,要么也是副都御史!
都是正儿八经的副部级大员!
这话要是还听不出来,干脆趁早递交辞呈。
诸位总督道:“陛下圣明。”
崇祯又从桌上拿起大同府的军政汇总,道:“张宗衡。”
“臣在!”
大同现在有10万兵,今年年底之前,裁撤到2万,没有问题吧?”
大家一听皇帝不是念那封密奏,气氛顿时一缓,看来皇帝是不准备公开这份密奏了。
面子还是都给足了。
张宗衡顿了顿,道:“陛下,大同府的兵力恐怕要再缓一缓。”
“为何?”
“其一、草原的蒙古人未必就是真心臣服大明,一旦蒙古鞑子有异动,兵力骤然减少,臣担心恐有防御不及,边关有破关之险。”
“其二、突然裁汰如此多人,这些人流落到民间,恐生事端,若是落草为寇,恐怕祸患无穷。”
崇祯微微蹙眉,张宗衡这完全是胡扯。
且不说他大同府明面上的10万大军,真实的人到底有多少,就说裁汰几万兵额,就能惹出无穷祸患,这怎么可能!
正统历史上的明末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大的农民起义,真的是裁汰驿站或者军队惹出来的?
当然不是!
那只是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贪官吸人血,赋税要人命,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造反。
如果裁汰驿站的驿卒或者军队,就能惹出大规模的造反,那特么朱棣那会儿充足整个明军,也裁汰了不少人,谁造反了?
后世那位为伟人早就告诉我们,分析问题,要搞清楚主次,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抓问题要抓根本问题。
现在大明朝军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是军政的!
具体体现在哪里?
不仅仅是杀良冒功啊!
还有虚报兵额。
就说他大同府,每年报10万人的军饷,真实人数有没有5万都要打问号,而且一大堆老弱病残。
和当初的京卫军一个鸟德行,靠关系,花银子买兵额,买进来每个月拿点朝廷的军饷,但是打仗肯定是不打的。
为什么明末的边军,逢打仗必败?
你派一群老弱病残和平时完全不训练的关系户上去,怎么可能打仗?
其实,这一次崇祯将人全部召回来,一是参加阅兵,让军队对朝廷有归属感和认可感;二就是给这些总督施压,该裁掉的人赶紧裁掉。
他从来不吝啬给钱,可这钱砸下去,总得有收获吧?
崇祯并不正面和张宗衡讨论这个问题,这种问题要是一展开讨论,那就没完没了了,最后思维一发散,就混乱了。
崇祯道:“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已经讨论过许多次,张爱卿你就不必担心了,既然军政的计划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