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道:“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已经讨论过许多次,张爱卿你就不必担心了,既然军政的计划已经订好了,年底裁汰到2万兵额,这是朕给你的任务,也是你的使命。”

    “陛下……”

    “此事不必再议,朕的话是用来执行的,而不是用来质疑的。”

    崇祯强行打断了他的话,语气听起来很平静,但平静中蕴含着一股不怒自威。

    张宗衡勉强道:“是,臣遵旨。”

    大同现在10万兵力,每个人每个月按照1两算,一个月的军饷也要10万两,一年120万两。

    这120万两,在之前兵部没有整顿的时候,兵部的官员先搜刮一般,剩余的60万两,发到地方上,地方上的军官再收刮一半,最后发到士兵手里。

    士兵们也不说什么,有钱就可以,毕竟他们也不是真正打仗的,就是来拿钱的。

    你说,这种情况,要不要彻底改?

    为什么之前没有改?

    因为之前京卫军也是这幅鸟样,凡是那都得一步步来。

    现在京卫军整改完了,重新组建的京卫军战斗力也起来了,胜仗也打了几次,军威也打出来了,中央军现在在大明那可是军威越发强盛。

    这才是崇祯现在敢大举动边军的底气!

    2万就够了!

    军队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多。

    做过大团队管理的都知道,团队人数越多,效率反而越低,混吃等死的人越多,如此养成了这种恶习,所有人都跟风。

    所以,崇祯就将大同府精兵简政后的兵额定在2万,这是最合适的。

    这个数字绝不是拍脑袋,这是配合以后全面北伐漠南、漠北而准备的。

    当年的大唐打到了哪里?

    贝加尔湖?

    那他崇祯以后就要去贝加尔湖钓鱼烤了吃!

    大同府已经将会逐渐失去它的边关意义,大明的军事战略核心一定不能被压缩在长城一线,一定要挣脱这个束缚。

    不过首先,当然是军队全面改制。

    但这件事,崇祯自己已经料到,绝对不会那么顺利,大明朝的军队和地方行政一样烂,烂得流脓。

    他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

    崇祯继续翻阅:“延绥镇6万,依朕看,3万也是绰绰有余。”

    三边总督杨鹤道:“陛下,陕西民风彪悍,臣恐怕……”

    “你不必担心,现在陕西灾情稳定,该裁撤的裁撤,让他们找银行贷款买田回家种田。”

 第125章 全面军改(第二更)

    杨鹤为什么叫三边总督?

    因为他管辖了西北三个重要的军事重地。

    哪三个?

    一是延绥镇,二是宁夏,三是甘肃。

    这三个地方都在西北,都是大明朝西北重要的边塞。

    有多重要呢?

    西北那地方也有不少蒙古部族,而且这些蒙古部族和大明一直都是敌对关系,不仅如此,在河套走廊上还有更加强大的蛮族。

    那现在宁夏镇有多少兵力?

    一共也才3万。

    甘肃镇呢?

    甘肃镇约4万人。

    这三个重镇加起来,目前有13万人。

    这多不多?

    不多!

    为什么不多?

    因为西北是崇祯的大战略核心之一。

    崇祯的大战略版图中有这样几个核心战略:

    一是辽东,必须拿回来,进而南下东进,越过东海。

    二是整个蒙古草原,必须彻底编制入大明朝。

    三是借安南而征服南洋。

    四是西北!

    历史上的大明朝对西北的战略控制实在太弱,丝绸之路被堵塞,整个国家的战略被困在草原和辽东,无法展开手脚。

    而崇祯,是要在西北下一盘大棋的。

    那么现在就要开始布局。

    但为什么延绥要减人呢?

    因为延绥这个地方严格来说,不算太西北。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榆林,就在蒙古鄂尔多斯部南边。

    现在鄂尔多斯部已经向大明朝称臣了,并且双方的互市往来非常频繁,大明的香皂、香水、茶叶,在鄂尔多斯部非常受欢迎。

    那边的武装威胁目前已经降到很低。

    所以延绥根本不需要6万人,保持3万已经绰绰有余。

    但是甘肃和宁夏都是要增兵的。

    而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甘肃和宁夏增兵,都要先整顿,裁掉那些老旧的兵,补充新鲜血液进去。

    “杨鹤。”

    “臣在。”

    “甘肃虽然定的是8万兵额,但朕希望这8万人,都是精兵强将,不能有混吃等死的,国防是重中之重,马虎不得。”

    “是!”

    崇祯笑道:“咱们的杨总督是老好人,对下属都很体谅,是好上司,希望也能是好臣子!”

    杨鹤全身一颤,连忙道:“臣对陛下忠心耿耿,绝不敢有丝毫异心。”

    “朕相信你,朕给你半年时间!”

    杨鹤心底一沉,面色却平静道:“臣必不辱圣命!”

    “郑崇俭。”

    “臣在!”

    “你的6万兵额,何时整顿完,你给朕一个时间。”

    “陛下,臣只需要今年十二月底就能整顿完。”

    “哦。”崇祯眼睛一亮,这几个总督,总算有一个愿意放狠话的了。

    做领导的,其实是非常喜欢放狠话的下属的,哪怕他在吹牛。

    为什么?

    因为放狠话是在刺激别人啊!

    如此,便可以形成内部竞争的局面。

    “好!”崇祯笑道,“还是郑大人有胆量!你只有4个月,4个月时间,你必须完成宁夏的整改,完成了朕对你重重有赏!”

    “臣必不辱使命!”

    一边的杨鹤神色有些微微变化。

    杨鹤和郑崇俭这两人素有矛盾,杨鹤虽然比郑崇俭大一级,但也未必就能完全调动郑崇俭。

    若是郑崇俭现在完成了任务,西北的局面,恐怕就会发生变化了。

    杨鹤终于有了一丝危机感。

    崇祯做了一个总结:“新军政关乎大明的边防和未来,朕希望诸君能认真对待,朕从来不吝惜封赏。”

    众人连忙拜道:“吾皇圣明,臣等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接下来三日,便是每一个总督,详细述职。

    主要是汇报军政的兵额、去年的军饷,目前每月消耗的军粮,士兵训练日常,还有边关的敌情。

    每人有半天的时间,必须说得非常详细。

    旁边有专门的人做笔记,将总督们说的全部记录下来。

    崇祯自己也听得非常仔细,他不打断任何人说话,也不发表建议了。

    三日之后,总督们并未立刻离开,而是去了军事学院。

    去哪里做什么?

    去听课!

    去听谁的课?

    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的课,还有袁可立和秦良玉的课。

    这当然是崇祯安排的。

    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因为这些人都是真正有过战功的,而且还不小。

    袁可立在天启年间,从登莱打到辽东半岛,收复辽东半岛,这是奇功一件,只是因为后面朝廷内斗太严重,袁可立被迫辞官,辽东半岛再次沦陷。

    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和秦良玉更不必说了。

    杨鹤、张宗衡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听着。

    他们心里当然不爽,大家都是总督,凭啥你来给我说教?你算哪根葱?

    不爽归不爽,但只能埋在心里,因为皇帝也在场,皇帝也在听课。

    怎么?朕都安安静静在听,你们敢掀桌子不成?

    崇祯这是真的觉得这些总督能够在听课中学到兵法么?

    当然不是!

    他纯粹就是在刺激这些总督,就是要让他们不爽,有本事你也给朕整出一队精锐,去和鞑子干一架!

    九月八日,总督们终于结束了京师的生活,各自怀着复杂的心情出发回到各自的军镇。

    在离开之前,崇祯又找袁可立促膝长谈了一番,主要是谈论海军的组建,崇祯已经让军委会和工部给登莱全部开绿灯。

    袁可立听完皇帝对船的改进,激动得不能自已,他也承诺,三年之内可以组建一支精锐的海军。

    三年之后,也就是崇祯六年。

    历史上,崇祯八年,英国使船抵达大明,崇祯十年明英之战爆发。

    如此算来,崇祯六年组建海军,还有几年时间可以对辽东半岛进行登陆战。

    总体算下来,节奏是没有问题的。

    等袁可立离开之后,崇祯转眼做了三件事。

    一、立刻给在张家口的宪兵司御司使黄得功写了一封手谕,让他即刻前往大同,协助张宗衡整顿军务。

    二、正式调派秦良玉去广西钦州,以南方都匪盗为由,正式成立南部军区,派孙传庭前往广西,委任南部军区临时总督,秦良玉为军区都督,兵部做好调粮的准备。

    三、立刻调四川巡抚傅宗龙回京陛见,为南部军区总督做预备。

    四、正式成立中部军区,卢象升任中部军区都督,李邦华兼任中部军区临时总督。

    崇祯三年的全面军改,随即拉开序幕。

 第126章 御驾北上(第三更)

    九月二十五日,秋风瑟瑟,北京城外的树林已经是一片金黄。

    崇祯陪着张嫣一起去城外采风景,秋风吹来,吹得她妃色(古代的一种颜色)的长裙在风中飘舞,一头青丝如云一样柔软。

    她一只手拿着一支精致修长的笔,正在聚精会神地画着前方的风景,偶尔有一片金色的落叶从她白皙的手腕间飘落下去。

    田秀英则在不远处骑马,一身的白衣飘飘,看起来英姿飒爽。

    周婉言则在一边的小路上骑着自行车,她已经非常熟练了,倒是也爱上了骑自行车。

    锦衣卫就驻守在周围。

    一边放着茶几和茶杯,崇祯则靠在躺椅上,悠闲自在地闭目养神。

    这真是秋高气爽的天气,空气中飘散着秋的宁静,难得如此的悠闲。

    若不是红娘刚生完孩子不久身子还有些弱,他肯定也把红娘带出来。

    说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