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转识成智的内容
    转识成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识”分为八,“智”有四种。“转识成智”就是转舍有漏之八识,转得无漏之四智。八识与四智的相应关系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成唯识论》对转识成智在唯识学中的所处有明确定位,论中卷9提出了“悟入唯识”(亦即成佛)的五个阶段,叫作“唯识五位”,分别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所谓资粮位,指为悟入唯识准备资粮之位,其主要功能是发心,生起对唯识实性的信解与追求,积聚有利于修行的功德、智慧。加行位是在资粮位的基础上,为获得无漏智而进一步加力修行之位。通达位又叫见道位,指进入第一欢喜地,初证无分别智,“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之位(注:《大正藏》第31卷,第9页上。)。第四是修习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萨,于见道之后,通过反复修习无分别智,“由转烦恼得大涅pán@①,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注:《大正藏》第31卷,第51页上。),断灭一切障,获得根本转依。第五是究竟位,指佛果之位,诸漏永尽,无漏界摄,永恒安乐,成就无上。
    转识成智属于修习位。此位的所证是涅pán@①与菩提(无上觉),被称作“二转依果”,其内容即究竟位的相状,是唯识学的终极追求。“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谓此前二转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摄。”(注:《大正藏》第31卷,第57页上。)菩提觉悟的内容就是四智,“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注:《大正藏》第31卷,第56页上。)断烦恼障证得涅pán@①,断所知障证得四智,前者着眼生命境界,后者倚重认知智慧。涅pán@①是菩提之境,菩提显涅pán@①之慧,两者体一不二。转识成智是唯识学转依成佛理论的核心部分。
《摄大乘论》“彼果智分”在五蕴格局中阐述转识成智,提出由转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可得相应的五种自在,其中转舍识蕴之后所得的自在即四智。论中说:“一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色蕴依故;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三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四由现代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注:《大正藏》第31卷,第149页中-下。)此论对转识成智的内容没有更具体的描述。
  《大乘庄严经论》对转识成智的论述最为明晰具体,其“菩提品”指出:“偈曰:四智境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释曰:四智境不动,三智之所依者,一切诸佛有四种智:一者镜智,二者平等智,三者观智,四者作事智。彼镜智以不动为相,恒为余三智之所依止。何以故?三智动故。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者,转第八识得镜智,转第七识得平等智,转第六识得观智,转前五识得作事智。”(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6页下-607页上。)此论对转识成智的具体内容以及四智的概念、特性都作了系统分析,是把握转识成智理论的经典著作。
转识成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第一,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又叫“镜智”。所谓大圆镜,比喻此智光明、平净、圆满,映照万象如其所是,纤毫不离,完全无遗。在八识中,阿赖耶识积聚万法种子,是其余七识及整个世界的依止;转识成智后,大圆镜智也有类似的属性,它是其余三智的藏所,称作“大藏”,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具有整体、连续、彻底、无相等特点。
《瑜伽师地论》在论述修行问题时,已经谈到阿赖耶识的转依,其卷51有言:“于阿赖耶识中总为一团一积一聚,为一聚已,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当知转依由相违故,能永对治阿赖耶识。”(注:《大正藏》第30卷,第581页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阿赖耶识为万法种子的积聚,镜智是其对治,通过不断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染污,获得转依。所谓真如镜智,即纯净真实的佛智,以镜之名,喻其体现佛智的如实。又说:“若出世间法生已,即便随转,当知由转依力所任持故。然此转依与阿赖耶识互相违反,对治阿赖耶识,名无漏界,离诸戏论。”(注:《大正藏》第30卷,第589页上-中。)
    世亲在《佛性论》中,亦曾论说阿赖耶识的转灭,他称其为“拔除”,“阿梨耶者,依隐为义,是生死本。……于法身中,由两道故,二世灭尽,故说拔除。言两道者,一无分别智,能拔除现在虚伪,能清净法身,即名尽智;二无分别后智,能令未来虚妄永不得起,圆满法身,即无生智。拔者清净,灭现在惑;除者圆满,断未来惑,故名拔除。”(注:《大正藏》第31卷,第803页上。)通过“拔除”,断灭依阿赖耶识而生之惑,获得无分别智。
    无著的《大乘庄严经论》对大圆镜智的论述极为详尽,认为“镜智”的首要特点是它的依止、摄藏能力,“镜智诸智因,说是大智藏;余身及余智,像现从此起。”(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上。)其解释是:“彼平等智等诸智一切种,皆以镜智为因,是故此智譬如大藏,由是诸智藏故。”(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上。)“余身谓受用身等,余智谓平等智等,由彼身像及彼智像,一切皆从此智出生,是故佛说此智以为镜智。”(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上。)“大圆镜智”在“四智”中的地位与阿赖耶识在八识中的地位极为类似。
无著把镜智的特性总结为四,即“镜智缘无分,相续恒不断,不愚诸所识,诸相不现前。”(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上。)具体内容是:(1)镜智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在空间上不作任何分别,“于一切境界不作分段缘”(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上。)。(2)镜智在时间上不分过现未,相续不断,“于一切时常行不断绝”(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上。)。(3)镜智在认知上正确彻底,没有一丝愚昧,“了知一切境界,障永尽”(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上。)。(4)镜智的相状微细难知,没有任何行相存在,是圆满无分别的认识,“于诸境界离行相,缘无分别故。”(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上。)我们将其概括为整体性、连续性、彻底性和无相性。
《成唯识论》卷10对大圆镜智的描述是:“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重色像。”(注:《大正藏》第31卷,第56页上。)这与《的解释完全一致。
    第二,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第七识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的直接来源,妄执“我”为实在,恒与痴、见、慢、爱相伴。转依之后,成为平等智,其特点恰恰是否定“我”的优先性,主张众生平等,并且消除烦恼,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无有穷际。
《大乘庄严经论》称平等性智为“平等智”,指出:“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不住于涅pán@①,以无究竟故。”(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上。)诸菩萨于当下证悟佛法时,即可得到一切众生平等智;若修习此智达到最极清净的境地,即可证得无上菩提。由于众生无穷无尽,平等智的修证也就没有终极,所以它不住涅pán@①。平等智的功用是:“大慈与大悲,是二恒无绝;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中。)无著解释说:“诸佛如来于一切时,随逐众生,何以故?大慈大悲无断绝故。……如其所信随彼现故,是故或有众生见如来青色,或有众生见如来黄色,如是一切。”(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上-中。)
《成唯识论》的观点与《大乘庄严经论》完全相同,认为:“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pán@①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注:《大正藏》第31卷,第56页上。)
    第三,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第六识是“意识”,是具有逻辑推理的知性认识能力。它转依为“妙观察智”,尤擅认识万法的自相与共相,在认识上没有任何障碍,且能应机说法,断惑解疑,教化众生,予人利乐。
《大乘庄严经论》称妙观察智为“观智”,其含义是:观智识所识,恒时无有碍,此智如大藏,总持三昧依。”(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中。)无著的解释是:“观智于所识一切境界恒无障碍,譬如大藏,与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昧门而为依止。何以故?如是二门皆从此智生故。”(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中。)所谓“陀罗尼门”,是一种非凡的意识能力,特质是记忆力卓绝,能忆持任何复杂的法要不忘。“三昧门”即禅定,是佛教常用的精神修炼术,能凝聚心神,直抵暝想之境。这两种能力皆为妙观察智所摄。此智的功用是:“恒在大众中,种种皆示现,能断诸疑网,雨大法雨故。”(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页中。)《成唯识论》的说法与此相同,指出:“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