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1-医法圆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有一等内伤日久,元阳久虚,而五脏六腑之元气,已耗将尽,满身纯阴,先天一点真火种子,暴浮于上,欲从两耳脱出,有现红肿痛极欲死者,有耳心痒极欲死者,有兼身痒欲死者。其人定见两尺洪大而空,或六脉大如绳而弦劲。唇舌或青,或黑,或黄,或白,或芒刺满口,或舌苔燥极,总不思茶水,口必不渴,即渴喜极滚热饮,二便如常,甚者爪甲青黑,气喘促,或兼腹痛。此等病情,法宜大剂回阳,不可迟缓,缓则不救。大凡现以上病情,不独耳疾当如是治,即周身关窍、百节地面。或疮或痛,皆宜如是治。如白通、四逆、回阳等方,急宜进服,以尽人事,勿谓之小疾耳。'眉批'耳之部,左右皆属少阳。一见耳病肿痛,用少阳方小柴胡汤治之,似无不效。饮安复指出多般耳证治法,各不相同,辩认均有凭据。如按中或言肝胆风火,或言忿怒抑郁,或言阳虚阴上,或言水虚火上。岂出六经之外而别具手眼乎?非也。耳本少阳之部,一定不移,而少阳之气机升降,则随所感而变见于耳部,其病情决不相类。良以少阳之气,根于至阴。识得至阴之气,发为少阳之气,随所感而变见,又必有阴阳变证之凭

… 21 …

据可察。故治法虽多,或进而从阳,外因外治也,或退而从阴,外因内治也,总是治少阳耳病之一法。盖得六经之根底,从仲景不言之奥,充类至尽,神明变化而出,可谓善读古书者矣,学者读其书,通其意,临证审察,就其所已言,而更穷其变,将必愈有通于其所未言者,而生出治法,以活人病,快何如之,故饮安小注补出,不独耳病当如是治云云,是又在学者之善读钦安者耳。

近来市习,一见耳肿,不问虚实,不辩外内,即以人参败毒散,加大力、连翘、银花、蒲公英,外敷三黄散,与蓝靛脚之类。果系外感风热闭塞而成,立见奇功。若系内伤阴阳大虚,元气外越之候,则为害最烈。

更有耳鸣耳聋,辩认不外阴阳两法。但耳聋一证,老人居多,由肾阳久亏,真气不充于上故也。定不易治。若由外感时气,卒然闭塞清道者,进邪一去,渐渐能聪,不药可愈。亦有痰火上升为鸣为聋,定有痰火情形可征,按痰火法治之必效。理本无穷,举其大纲,苟能细心研究,自然一见便识也。

鼻 流 清 涕

按鼻流清涕一证,有从外感而致者,有从内伤而致者。

从外感而致者,感受外来之客邪,客于肺经,闭其清道,肺气不得下降,清涕是出。其人定现发热,恶风、恶寒,头疼身痛等情。法宜宣散,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

从内伤而得者,由心肺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而清涕出。市人称为肺寒,称为陈寒,由其不知阳衰而阴寒即生也。肾络通于肺,肾阳衰而阴寒内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其人定无外感足征,多困倦无神,或忿嚏不休,或畏寒,或两脚冷,法宜扶阳,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姜桂汤、阳旦汤之类。若久病之人,忽然清涕不止,又见壮热,汗,气喘唇青,脉劲浮空,乃亡阳欲脱之候,争宜回阳。缓则不救。然亦十中

… 22 …

仅救一二。'眉批'知非氏曰:夫涕,本脏腑所生,皆阴类也。《经》曰:水宗也,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指涕泣而言。又曰,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指平人不流始涕而言。又曰:涕泣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此指人之所以有涕而言。以外感论,客邪中其经,闭其清道,则阳气并于上而下降,阴气并于下而不升。阳并于上则火独亢也。阴并于下则脚寒,脚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鼻流清涕,盖气并于鼻,冲风涕下而不止。以内伤论,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七情所感,神志纷弛,水火不济,阴精失守,久而津液无所统摄,故清涕亦出。此神之伤,志之夺也。钦安论治,洞达本原,明晰旁流,推及渊浊二证,甚则流红,皆此物此志也,学者入理深造,譬'1'之射矢诸正鹄,医之正宗在此。

查近来市习,一见鼻流清涕,不分内外,一味发散,多经参苏饮、人参败毒、九味羌活、辛夷散等方,外感则则可,内伤则殆。

其中尚有鼻渊、鼻浊二证,俗云:,髓之液也。不知髓乃人身立命之物,岂可流出乎。然二证虽有渊渊者,流清涕,经年累月不止。浊浊者,其色如米泔,或如黄豆汁,经年累月不止。之分,缘由素禀阳虚,心肺之阳衰,而不收束津液故也。不能统摄津液,治之又一味宣散,正气愈耗而涕愈不休。清者,肺寒之征;肺阳不足也。浊者,肺热之验。但肺热者,必有热形可征,如无肺热可征,则是上焦化变之机失职,中宫之土气上升于肺,肺气大衰,而化变失权,故黄涕作。治之须有分别。予治此二证,每以四砂一两、黄柏五钱、炙草四钱,安桂、吴萸各三钱治之。一二剂即止。甚者,加姜、附二三钱,屡屡获效。即甘草干姜汤,加桂尖、茯苓亦可。

又尚有鼻血一证,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犀角地'2'黄汤、导赤散之类。

'1' 譬原本作〃譬〃,据文义改。

'2' 地原本作〃此〃,据文义改。

… 23 …

有元'1'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邪,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不仅鼻血一端,如吐血、齿缝血、耳血、毛孔血、便血等。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封髓、甘草干姜或加安桂、吴萸之类。学者切切不可一味见病治病,务要将内外病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眉批'医之本领,人之性命,端在于此,故于学者三致意焉。

鼻 孔 煽 动

按鼻孔煽动一证,有因外感风寒闭塞而致者,有因胃中积热而致者,有元气将绝而致者。

因外邪闭塞而致者,由外感风寒之邪,闭其肺经外出之气机,气机欲出而不得出,壅于肺窍,呼吸错乱,而鼻孔煽动,其人定见发热身疼。法宜宣散,如荆防败毒散、麻黄汤、定喘汤,皆可选用。'眉批'鼻孔而致煽动,其势亦云亟矣,虽因外感,用药深皆留神。

因积热上攻而致者,或由饮食停滞中脘,或由过食煎炒椒姜,胸中素有蓄热,热攻于肺,气机错乱,而鼻孔煽动。法宜清热,如大小承气、三物备急丸之类。

因元气欲绝而致者,由其人元气久虚,或又大吐大泻,大热汗出,面白无神,奄奄欲绝,而见鼻孔煽动。法在不治。欲救之,急宜回阳收纳,温固脾肾元气,十可救一二。惟此条证候,小儿居多,大人却少,医者切切不可一味宣散,总要细细区分,辩明为准。'眉批'分阴分阳,医之要者,故致叮咛。

'1' 元原本作〃光〃据文义改。

… 24 …

唇 口 红 肿

按唇口红肿一证,有胃火旺极者,有元阳浮者。

因胃火旺而致者,其人定见烦渴饮冷,恶热,或二便不利,或由积滞太重,抑郁生热,或过食醇醴辛辣,不尽属外邪而成。若兼外感,必有外感可征。挟外感者,可与麻杏石甘汤、升麻葛根汤。无外感者,可与人参白虎、凉膈散、大小承气之类。积滞者,可与平胃加莪术、丑牛、大黄之类。

若久病之人,元阳外越,气机上浮,其人定见满身纯阴实据。其中唇色有红而含青、含黑、惨红、老红、嫩红等形。亦有兼见面如桃花,面色光泽夺目,人困无神,皆是脱绝危候。法在不治之例。若欲救之,急宜收纳为主,如潜阳、回阳、白通、金匮肾气等方,服一二剂。如红光彩收回,可许重生'1',否则旦夕之间耳。切宜早推,勿治为上。'眉批'知非氏曰:唇字从辰从口,其气机从寸地而发至于辰,辰为春三月,于卦为夬,阳气上胜之象,唇口即其部位也。知其部属阳,其气喜升,不受阴寒凝滞,故见红肿之疾,甚则糜烂而痛,决非实证,钦安示人审兼证通其变也。知非从而切其源,谓其独也。通其变,识其独,知其生,决其死,'2'医之法亦基之矣。

近来' 2 '粗工,一见唇口红肿,不辨虚实,即以大黄、石膏等治之,实症立生,虚症立毙,不可不知也。其中尚有兼见流口水不止者,即在口气冷热处与病形求之,便得阴阳之实据也。

齿 牙 肿 痛

按齿牙肿痛一证,诸书有十二经之分,其实在可从不可从之例。总之以有余、不足为主。然有因风火抑郁而致者,

'1' 生原本作〃主〃,据文义改。

'2' 死原作〃免〃,据文义改。

'3' 来原本作〃不〃,据文义改。

… 25 …

有因胃中积热而致者,有真阳虚而队气上攻者,有元阴虚而元阳为害者。

因风火抑郁而致者,先有发热、身痛可征。法宜宣散,中、如升阳散火汤、消风散、清胃散、麻杏汤之类。

因积热上攻而致者,定多饱闷吞酸,口渴饮冷,面赤唇红,气粗蒸手。法宜去其积滞为主,如平胃散加大黄、石膏、丑牛、槟榔之类。

因真阳虚而阴气上攻者,其人齿牙虽痛,面色必青白无神,舌多青滑黑润、黄润、白黄而润,津液满口,不思荼水,口中上下肉色,多滞青色而不红活,或白惨黄而无红色。以上等情,不仅此症,一切阳虚病多见此情。法宜扶阳抑阴,如'1'白通汤、姜桂饮、阳八味、潜阳丹之类。

因阴虚而火邪为病者,其人定多心烦饮冷,便赤等情。法宜养阴,如六味地黄汤、鸡子黄连汤、导赤散之类。

近来市习,一见牙肿齿疼,便以生地、细辛、防风、荆芥、石斛、知母、石膏、玄参、 丹皮、狗地牙等治之。风火则可,阳虚则殆。'眉批'齿牙肿痛,本属小证,然有经年累月而不愈者,平时若不究明阴阳虚实,治之未能就痊,未免贻笑大方,学者勿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