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弟(或堂兄弟)作为交换条件。
在19世纪,非洲青年男女的婚配大致有如下三种途径,一为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父母为子女订下的终身大事;其二为男女自由恋爱而结
合的婚姻;其三是少数部族的指腹为婚。
儿女婚事一切由父母操办是19世纪非洲婚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按古
埃及人的传统婚俗,男方在婚前不能直接同女方见面,只能托媒人或自己的
母亲、姐妹去相看,直到订婚后,未婚夫妻方能见面。坦桑尼亚的哈亚族人
绝对禁止不听父母之命而自由选择对象。在刚果南方,青年男女定亲,除了
双方父母同意外,还需征得舅舅的同意,如舅舅不赞成,再好的一对情侣也
不能结婚。
按自己的意愿寻找意中人是19世纪非洲青年的美好向往。阿尔及利亚
姑娘可以有权自由选择如意郎君。摩洛哥柏柏尔人的新娘庙会更是当地青年
男女择偶的“开放场所”。乌干达东北山区的卡拉莫贾人的自由恋爱方式独
具特色。卡拉莫贾的小伙子来到舞会上,在短短的卷发上插着一根引人注目
的驼鸟毛,披上他们亲手杀死的野兽之皮,有意识地在姑娘面前唱唱跳跳,
如数家珍似地炫耀自己的战绩,以求最终赢得姑娘的芳心。
在非洲的一些部族中,19世纪时还流行指腹为婚的习俗。坦桑尼亚的马
赛族人当得知某妇女已经怀孕时,有男孩的父母就前去说亲,定下婚事。如
以后生的是女孩,则正好可以珠联璧合;如生的是男孩,也可以结成生死之
交的朋友。这种指腹为婚的现象,在坦桑尼亚的玛孔德族和博茨瓦纳的茨瓦
纳人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喀麦隆和尼日利亚的富拉尼族中则流行给刚刚呱呱
坠地的女婴定亲的习俗。
19世纪时南非布须曼青年男子向女子救爱的方式也别具特色。他们求助
于“爱神之箭”,即切削1根约1厘米长的羚羊角做箭矢,涂上祖传秘方
制成的迷魂药,装入弓弦,当他倾情于某个姑娘时,就悄悄接近她,冷不防
射出箭,射中姑娘的腰部。如果姑娘拒绝,就会拔出箭,怒目而视,求婚者
见此而退避;如果姑娘没有马上拔箭,则意味着求爱者将如愿似偿。
在苏丹南部的克雷亚族中,19世纪时还流行着“女人娶妻”的习俗。那
些因不育而离婚的妇女,或是家中唯一幸存的、并希望延续家族香火的女性
有资格“娶妻”。女子“娶妻”后,其社会地位上升,成为一家之主,妻子
称她为“丈夫”,子女称她为“父亲”,不过她们的子女都是私生子。
19世纪时,在克雷亚人中,除了同性婚姻外,还有“鬼新娘”的风俗。
即一个男子未成家就早死,其家人仍会为他“娶亲”。“鬼新娘”所生的孩
子当然也是私生子,但这些私生子将来要以死去者的姓氏而起名,归入其父
系门中。
… Page 92…
在非洲,19世纪时婚嫁盛行男方给女方送聘礼。聘礼物品因地区而异,
一般以牛、羊和其它牲畜为多,有时也加上一些现金、衣服及妇女用的各种
装饰品。在埃及、摩洛哥、利比亚、刚果等地存在索要高昂聘礼的现象。
非洲的婚礼通常为7天,有时更长。在婚礼中,鼓乐齐鸣,歌舞通宵,
热闹非凡。
在肯尼亚东南沿海蒙巴萨岛的居民中,一直流行着新郎入赘的婚俗,并
举行隆重的“送新郎”仪式。该仪式是在夜晚进行,男方亲友鸣鼓奏乐,簇
拥新郎向新娘家走去。在送亲队伍中,有位艳装姑娘手捧铜盘走在最前面,
盘中盛放由棕榈绿叶托着的槟榔以示避邪。当载歌载舞的队伍到达新娘家
后,双方谢礼,然后请新郎入洞房。花烛之夜,新郎要见新娘先得过一道“握
手”关:新床前挂帘,新娘由女伴们陪坐在床后。这时新郎要上前去,从帘
下摸握新娘的手,人们在旁观看。由于新娘和女伴们同时伸出手,新郎往往
摸错,使宾客们捧腹大笑。直到新郎“得手”之后,幔帘才撤去,在人们的
欢笑和祝福中,新婚夫妇开始新的生活。
19世纪时塞舌尔人的传统婚礼以“结婚游行”和“探洞房”而著名。“结
婚游行”与中国以花轿娶亲的排场相似,是新婚夫妇赴宴途中形成的婚礼行
列。队伍最前面有乐队伴奏,中间走着盛装的新郎和新娘,后面是亲友和宾
客。新婚队伍行进在乡间小道上,一路吹吹打打,热闹非凡。“探洞房”则
是来自法国农村的一种习俗,是在新婚次日,新郎父母必须去探望新婚夫
妇,以确定新娘的贞操。然后大家分吃一块喜庆蛋糕,在欢呼声和花炮声中,
向众人公布新娘贞洁的喜讯。
在多哥巴萨里族和南非科萨族人中,19世纪时还流传着抢婚的风俗。这
里的青年男女在订婚后互不往来,然后由男方暗中观察姑娘的行踪,纠集自
家兄弟和好友,趁天黑将姑娘抢走,六天后举行婚礼。姑娘在被抢时,无论
是否心甘情愿,都要装模作样地挣扎和反抗,高声哭叫,否则会被认为缺乏
家教,被人瞧不起。到第七天晚上举行结婚宴会时,则广聚亲朋,新婚燕尔,
气氛一片欢腾。
4。社交礼仪
非洲人民在传统礼仪方面有着独特的风尚,体现着其古老的文明。但自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不断入侵,广袤的非洲大陆先后沦为殖民地,
破坏了非洲人民的传统文明。但同时,非洲人民在同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长期
斗争中,在与西方先进科技文明的接触中,又形成了质朴、追求实际的近代
社交礼仪。
(1)见面礼仪
非洲人历来十分注重见面礼,19世纪时也是如此。
西非的一些部族,在见面时,用手掌拍打前胸,表示问好。中非的一些
… Page 93…
部族是在见面时先鞠躬,而后鼓掌,同时互相祝福,说一些使人高兴的话。
在卢旺达,亲友相逢或邻居相遇,总要相互问好。非洲人初次见面总要互相
问候身体健康或工作顺利,然后才能谈正事。在苏丹,每当久别的故友亲朋
相逢,彼此要热列拥抱,右手搂腰,左手抚肩,同时互致问候。毛里塔尼亚
是个畜牧业占很大比重的国家,人们在互相问候时,总要问候如“羊怎么样
了”、“牛和骆驼好不好”之类的话。
非洲人行握手礼也非常讲究。对尊贵的人,要先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
腕,然后用右手与对方相握。女子见面,一般是双膝微屈,行屈膝礼。在农
村,妇女们相遇,一边围着对方转,一边嘴里发出有节奏的尖叫声,以表示
对她的亲热和友好。尼日利亚人握手,要先用大拇指在手上轻轻弹几下。刚
果河流域的部族,以见面时双方互伸双手,然后弯身吹几口气。坦噶尼喀湖
畔的部族见面时则先拍肚子,然后鼓掌握手。津巴布韦的绍纳人握手时,一
般伸出右手,但有的男子只把右手拇指一侧的手掌伸给对方,同时微屈右
膝,以表示特别亲热;妇女则只微屈右膝。
在一般情况下,接吻是一种敬意、友情和欢喜的表示。19世纪时,非洲
一些部族的居民喜欢吻酋长走过的土地,以示尊敬和视为福份。埃及的贝都
因人,好友相遇的礼节有点类似于新西兰的毛利族人:双方用额头和鼻子相
碰,行额鼻相亲之礼。
(2)尊敬老人
尊敬长者是非洲人民一种崇高的社会风尚,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19
世纪时,村庄的管理委员会一般都由老年人组成。老人过世后,要举行隆重
的葬礼,大摆宴席,歌舞相伴。在东非沿 海居民中,晚辈遇见长辈要主动
问候。拜访长辈时,要先得到允许才能入室。晚辈问候长辈,只能站着,待
长辈答话后方可坐下。晚辈从长辈手中接东西一般要用双手,就是用单手也
必须出右手,忌用左手。
扎伊尔东南部的安布恩族以敬重老人而闻名。安布恩族在19世纪时还
没有创制出文字,所有的社会知识和经验都靠老一代人口授给后代,因此该
族的老人倍受尊崇。他们有向后代人传授本族风俗习惯、戒律、宗教、医药
等各方面的知识和劳动经验的责任。安布恩族的青年人很注意向老年人虚心
请教。一旦某个家庭出现矛盾,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会主动出面调解,使其和
好。当老年人因故与晚辈不和时,同样会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非洲人尊重老人还表现在用餐时。在19世纪的非洲居民家庭中,家长
和长辈未到时是不能开饭的,而且晚辈必须晚于长辈入座。饭间,晚辈各人
只能抓吃各人面前的饭菜,不得“越位”,甚至牛羊鸡鸭的各个部位应该由
谁吃都有讲究,绝对不能乱来。
受尊老思想的影响,既尊敬又回避丈母娘的习俗在19世纪非洲的一些
部族中(如加纳的阿沙伊季部族、乌干达的布甘达人、布须曼人等)也存在。
而在同时期,在加蓬的卢姆布人中,这种对丈母娘的尊敬,则表现在女婿对
… Page 94…
丈母娘的亲热侍奉和效力方面。
(3)款待宾客
非洲人民慷慨好客,往往把宾客临门视为荣幸,殷勤接待。非伊斯兰教
的各部族人,在19世纪时一般用酒待客。卢旺达人招待客人的是芭蕉酒或
高梁酒。客人登门,主人拿出酒坛,插入一根细竹管,主客一起轮番畅饮。
伊斯兰教禁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