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3-1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树上划一道刻痕,固守着智慧生物的时间意识。而第一个原始人的那道刻痕,最后变成了中国人的《易经》。
  人类并不满足于昼夜的模糊等分(由于地轴的倾斜,地球上任何地点都不可能每天昼夜平分),于是用日晷和沙漏把一昼夜精确等分为十二时辰(借助于中国人的地支观念)或二十四小时,这样人类就成功地对不可分割的时间进行了假设性分割,从而成了时间的主人。
  人类对时间的假设性分割单位主要有:年(对应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季、月(对应于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日(对应于地球自转的周期)、时、刻、分、秒等(“季”和“时”以下皆为没有自然节奏对应物的数学等分单位)。由于一天太短,一个月又太长,人类为了生活节奏的合理调节和安排,人为设定了一星期或曰一周(借助于巴比伦天文学的七星观念和希伯来神话中上帝创世的虚构周期)。周是人类对时间的假设性分割的伟大成就之一,现在整个人类的生活安排都离不开这一时间单位。在前工业时代,周这一时间单位仅有宗教意义(没有宗教的中国人设定的是旬即十天,借助于中国人的天干观念),但从工业时代以来,人类一周工作、学习六天或五天,周末休息一天或两天,甚至以周为发薪周期。
  因此,时间的无限对生命个体来说是外在的、相对的,个体的生命大限倒是内在的、绝对的;时间的不可分割,也可以用理论上的假设予以克服,因此时间的无限和不可分割是具有柔软性的硬约束,只有时间的不可逆才是没有任何柔软性的绝对硬约束。
  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经常幻想时间机器和时间隧道可以带着人们回到过去,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且不说每秒三十万公里的光速是速度的极限,人类不可能造出比光速快的机器,即使假设人类造出了比光速快的机器,时间也是不可逆的,不可能回到过去。
  不妨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人类造出了比光速快一倍的机器,该时间机器能否回到异地的过去或原地的过去?
  如果该时间机器从2003年1月1日启动,穿越两光年的空间,从A地飞到B地,到达B地时B的时间不是2005年1月1日,而是2004年1月1日。看起来时间机器挣回了一年时间,但该机器只是使自己的相对“时间”比绝对时间走慢一年,因此比光速快的时间机器不可能回到异地B的过去。
  如果该机器于2004年1月1日到达B地后又立刻飞回A地(不计折返时的速度损耗),它穿越两光年的空间回到A地时,A地的时间并非2006年1月1日,而是2005年1月1日。也就是说,该时间机器用了光要走四年的时间穿越了四光年的空间(从A地至B地,再从B地至A地),实际上只走了两年,它回到原地A时,A地的时间同样过了两年,因此时间机器也无法回到原地A的过去。
  所有科幻作品中的时间机器都是不在空间中飞行的,而是发羊癫疯一样在原地颤抖,因为科幻小说家想让主角回到原地的过去以便编一个哗众取宠的不可能故事。在原地不动,或即使乱动却依然在原地,是这一“科幻”最不科学的。只要在空中飞行,无论飞行速度多么快,哪怕比光速快十倍百倍,也只能在飞行中少消耗一些时间,但少消耗还是正消耗而非负消耗,所以无论比光速快多少倍都无助于逆转时间。而且无论比光速快多少倍,回到原地的时间一定是原地的正常时间,不可能倒转一秒。
  可见时间隧道、时间倒转并非“科学的幻想”,而只是迎合人性弱点的“不科学的幻想”。当然,由于时间的无情(即作为不可逆的绝对绵延),人们对于时间恰恰有最多的幻想,长生不老或永生不死是人类长期无法摆脱的一个普遍幻想。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起源于时间的不可逆和生命有绝对大限且仅有一次,因此基督教等宗教幻想有天堂,许多宗教幻想有来世,而佛教则幻想生命可以轮回——虽然佛教的根本教义是摆脱轮回,但这是对极少数上根而言,对大部分下根来说,相信轮回可以部分免除对生命大限的恐惧。甚至连反宗教的哲学家尼采也受尊崇印度思想的叔本华的影响,宣扬什么“永恒轮回”,说明生命大限确实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巨大恐惧。
  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宇航员在飞行中代谢速度慢了,回到地球后发现同龄人比自己老了许多,这一假设也是有疑问的。据上例,如果宇航员坐着比光速快一倍的时间机器,那么他们飞了一年等于光走了两年,如果他们的代谢速度不慢一半,他们就会比地球人老得快一倍,但正因为他们的代谢速度慢了一半,其代谢速度应该与地球人完全一样,回到地球时其衰老程度丝毫未变——当然这里排除了非地球空间中影响代谢速度的其他变数,也排除了宇航员在飞行中假如进入冬眠式假死状态而停止代谢的影响。
  综上所述,时间的三项根本性质:无限性、不可分割性、不可逆性,虽然都是硬约束,但前两项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和可假设性,最后一项不可逆性却是没有任何柔软性的硬约束。也就是说,三项性质不是并列的和等价的,而是有主次的。在时间的定义“无限的不可分割的不可逆绵延”中,“不可逆绵延”是主词,是时间的最根本属性,“无限的”和“不可分割的”是限制词,是时间的次根本属性。
  其实中外古人对时间绵延的绝对不可逆早有清醒的认识,故中国人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西方人说:“历史不可以假设。”
  二、回到“考试悖论”
  在“考试悖论”这一涉及时间的命题中,时间的本性不可能改变。虽然在“周”这一人为设定的有限时间范围内,可以在理论上暂时不考虑绝对时间的无限性和不可分割性,但时间必须从周一向周六运行这一向度是没有柔软性的硬约束,不能违背时间的不可逆本性而假设它是可逆的。
  那个聪明同学犯的错误首先不是逻辑错误(但也有逻辑错误,详下,一切逻辑错误皆源于对世界本性的错误认识),而是用逆向思维把周六、周五、周四、周三、周二、周一依次从一周中扣去,这种逆向思维违背了时间的不可逆本性,导致时间在其假想中发生了不可能的逆向运动。
  在“考试悖论”中,周六确实不可能考试,因为如果到周五放学时还未考试,学生就都知道了明天考试,这违背条件二。另外,由于周五确实紧邻周六,所以事实上老师也不可能不违背给出条件而于周五考试,但推论二却不能如此做出——推论三至推论六也同样。也就是说,事实上不会在周五考试,但推论二却是错误的。因为推论二只有在周六不存在时才正确,但周六不可能不存在。可以在推论一中把周六考试的可能性排除,却不能在推论二中把周六这一天的存在逆向扣除,否则就违背了时间的不可逆本性。
  严格说来,“考试悖论”的逻辑并非无懈可击:只有推论一没有违背已知的两项条件,而从推论二至推论六都仅仅不违背条件二,却都偷偷地修改了条件一——不断地逆向缩短条件一给出的规定时间片断。缩短条件一规定的时间片断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正当的,即周一过去后,本周还剩五天,根据条件二可以排除周六考试的可能性,所以可以考试的日子还剩四天;周二过去后,本周还剩四天,根据条件二可以排除周六考试的可能性,所以可以考试的日子还剩三天……这样缩短条件一规定的时间片断并不违背条件一。周六、周五等日子尚未过去就全部逆向扣掉,不仅违背了时间的不可逆本性,还不正当地修改了条件一,犯了逻辑错误。
  读到此处,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推论二至推论六有如此明显的逻辑错误(即修改了条件一),为什么你要不厌其烦地先大谈时间的本性呢?直接指出其逻辑错误或逻辑陷阱不是更方便更简洁吗?答曰:直接指出“考试悖论”的逻辑错误固然方便,但却无助于我们认识一切悖论的错误根源——一切悖论都违背了世界的本性。一切悖论表面看来都是逻辑上无懈可击的,但实际上一定有逻辑错误或逻辑陷阱。如果我们看不出其逻辑错误,说明人类目前的逻辑体系是不完善的,所以看不出逻辑错误并不意味着没有错误。如果以现有的逻辑知识确实看不出其逻辑错误,那就说明该圆满逻辑中暗藏着现有逻辑体系中固有的逻辑陷阱。但即使看得出逻辑错误,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出其逻辑错误,还要进一步认识到一切逻辑错误必定源于我们对世界之本性的错误认识。而只有认识到对世界之本性的认识错误何在,才能更坚实更充分地认识到逻辑错误和逻辑陷阱的思维误区,才能完善现有的不够完善的逻辑体系,以免产生更多的逻辑圆满的谬论,起码不被表面圆满、似乎无懈可击的谬论所迷惑。归根结底,逻辑是人类认识世界之本性的永不可能完善的工具,而世界却不是向人类的“圆满逻辑”承认其不完善的证据。如果表面圆满的逻辑违背了世界之本性,我们就必须抛弃表面圆满的逻辑,而且必须立刻意识到,违背世界本性的圆满逻辑一定并不真正圆满,其中一定有逻辑陷阱。任何悖论的存在都提醒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逻辑体系。所有的悖论,以现有的逻辑知识看来,都是完全无懈可击的。悖论之所以是悖论,就在于逻辑上一定无懈可击,但却一定有部分推论违背了世界之本性。如果一个命题在逻辑上不能自洽而有技术错误,那是没有资格被称为悖论的。以这个标准来看,“考试悖论”显然还没有资格称为真正的悖论。
  以下我想用现有的逻辑知识重新表述一下在“考试悖论”中的正确推论。
  推论一:周六不可能考试,考试时间一定是周一至周五的某一天。因为如果周一至周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