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3-1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之痒”,比他那个一年半到两年半长多了,难道真是因为西方人爱情之火更炽热一些,所以燃烧周期相应缩短?但是,无论如何,东西方在观察的思路和方向上倒确实是相同的。
  说到此处,我想起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比一夫一妻制更违背人类本性的了。”当初,我很不解何以像尼赫鲁这样处身澹泊的人(他中年丧妻之后终生未再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后来总算明白了,他真是一个保留着学者真诚品格的高尚的政治家,虽然他自己“曾经沧海难为水”,无法屈就再一次的婚姻,但却能以俯视的角度洞悉人类性爱中追求愉悦的本能和生命自然规律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固然是两性共同面对的,不过由于自然和社会多方面的原因,女性一直在历史上处于明显的劣势(给对方以愉悦感的性征随着有限的排卵活动的结束而消退,而数十年间为养育儿女及其他各种操劳更加速了这一“消退”过程带来的衰老)。至于男性,不仅衰老的过程较为缓慢,而且还可以享受到种种有形和无形的多妻制所带来的便利。于是,从三千年前那个“抱布贸丝”“二三其德”的小贩到今天“包二奶”“玩三陪”的大小老板们,演出了那么多“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悲剧,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无怪乎那位主张婚姻服从于爱情的学者要劝告四十岁以上妇女“慎重”对待离婚,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即不可逞一时意气而吃亏上当)。看来,这个“违背人类本性”的一夫一妻制还一直起着一种维护妇女权益的历史作用。
  四
  然而,一夫一妻制却并不是为了保护妇女权益而产生和发展的。人类从群婚制、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进化,并不是出于伦理良知的觉醒,而是为了适应私有财产出现后新的社会形势的需要。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所有伦理规范的建立都是对其本性的抵制和约束。在规范和“本性”之间,斗争必然是激烈的,想想在这个“违背人性”的一夫一妻制下数千年来发生了多少血淋淋的惨剧吧!尼赫鲁把这一制度列为“违背人性”之最,可谓鞭辟入里之见。其实,中国农村也有个通俗的说法,叫做“十场人命九场奸”,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如此,何以人类社会从未打算由选择这一制度的立场上后退呢?
  可以肯定地说,在历史上,一夫一妻制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首先,它是保障和发展财产私有制度的必要前提。人生苦短,而欲望无穷,当财富的积累超过个人有限的消费总量时,继承权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确保继承人血统关系的一夫一妻制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本质上要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担心地下的先人断了香火血食。无法设想,如果没有以一夫一妻制为核心的一整套规范,人类社会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混乱,但可以断言决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文明程度。所以,在漫长的历史上,人类尽管出于本能对一夫一妻制有种种的抵触和反抗,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一制度的总体上的服从。文明的历史就是这样从本能和伦理的矛盾和冲突中磕磕绊绊地走了过来,本能所提示的是遗憾,而伦理所引发的却是自豪,谁能说清楚,人类从自身历史中所感受到的自豪和遗憾,究竟何者的份量更重一些!
  其次,从族群向家庭的演变,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个里程碑,而没有一夫一妻制,这个进化无以完成。从产生之日起,一夫一妻制和家庭,便有如一对联体婴儿,互为依托,彼此牵制,不过他们却是两个不同的生命。虽然几千年来,两者都以对方为自我存在的前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对人类的影响却大有差别,一夫一妻制始终是人类潜意识中必欲去之而后快的束缚(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付诸了行动,甚至不惜以命相搏),而家庭却在社会生活中焕发出蕴涵着亲切、温暖、稳定、永久等意味的耀眼光辉,并由此孕育出人类精神世界里最坚忍、最持久的一种感情——亲情。亲情或许没有爱情那么多轰轰烈烈的故事(当然也没有那么多阴谋和鲜血),但它的影响和作用却更加强大。任何一个得以维持长久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无不是依靠亲情在发挥着主要的感情纽带的作用。早期家庭,其形成并不是男女两性关系规范化的需要,其存在是作为社会机体的细胞,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贮存、消费、交易的单位而已。可是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它的内涵被大大地丰富了。一点一滴的亲情越积越厚,化作了温暖、幸福的渊薮,勇气、宽容、进取心和牺牲精神的源泉。
  由于文明背景的差异,东方和西方,在家庭理念上存在某些分歧。在宗法色彩特别浓厚的古代中国,维系家庭的中心观念是“孝”,它的实质就是晚辈对上一代(主要是家长)的绝对服从。当然,“孝”有时也被注入了情感色彩,还会附加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说教,但那毕竟不是它的主要含义之所在。因此,中国古代家庭,只要家长“人还在,心不死”(还具有维护权威的能力),家庭就不容解体,但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于是,四世同堂便要受到世人的称羡,五世同堂更会得到朝廷的旌表,也就是说,家庭越大越成为社会的楷模。这种观念大约也是有悖于人类的天性,所以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父子反目、兄弟阋墙、妯娌争斗、妇姑勃溪的现象层出不穷。而在西方,维系家庭的中心理念是“爱”,而且主要是父辈对子女的爱(这似乎和“孝”的思维方向正好相反)。子女一届成年,便助其自立,让他们去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于是,家庭的规模大不起来,当然也无从酝酿出利害的冲突。在这方面,基督教(特别是新教)所起的教谕作用是不能小视的。说实在话,基督教的爱的精神,比儒家为孝道制定的种种繁文缛节,社会效果要好得多。“形式主义害死人”,因为它的发展和内容呈相反方向,形式越繁琐,内容越空洞,久而久之,亲情的淡漠甚至会成为民族性的一部分。试看历次政治运动中,那么多人站出来揭发、辱骂和殴打自己的亲人,难道和传统心态没有一点关系吗?所以,宗法社会无论怎样貌似强大,只要稍稍饵以利益,很快就可以土崩瓦解。这其实也正是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封建制度)下社会生活却极不稳定(老要“洗牌”)的原因之一吧!不过话说回来,东西方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却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在人类为争取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中,家庭永远是精神和物质上最靠得住的补给站、避风港和大本营。即使在“文革”那样的环境下,也还有不少人就是倚赖亲情所提供的那点温暖而重新产生了苟活下去的勇气。
  总之,亲情的力量是伟大的,这就使得本来随私有财产制而产生的家庭,具有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因之也形成了它不可颠覆的历史地位,既然如此,与它共存的一夫一妻制,无论怎样的“违背人性”,其自然而然的权威意义也就没有人敢提出挑战(即使在曾容许多妻制的东方,也只有元配才配享妻的名义)。而且到了现代,在文明国家,重婚已经成为一种犯罪。于是,大多数的家庭通过亲情的纽带牢固地或者勉强地维持下来。然而,随着法制的健全,事涉男女而引发的凶杀斗殴固然有所减少,而离婚的现象却呈蔓延之势。这说明潜意识里对一夫一妻制的抵触仍然在指导着许多人的个人行为。在这些破裂的家庭里,被损害的绝大多数依然是妇女,他们在情感和物质上付出的损失很难进行量化的统计。意识到这一点,使很多女人决心摆脱对男人的依附性,以超出男人成倍的努力,去争取做一个成功者,这就是一些社会领域中阴盛阳衰现象的原因之一吧!由于天赋的差别,大多数决心自立的女人,并不能成为“阴盛阳衰”的代表人物,只是充当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做贡献的角色。不难想像,在所有这些现象的后面,流淌着多少女人的汗水和眼泪!其实,“第二性”问题的来由就在于迄今的一切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任何完备的法律、法规都不可能保证男女两性真正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所谓“人格平等、起点相同”本身就包含着对妇女的不公正,即使我们设想能把所有不平等的社会因素全部排除,面对上帝的安排(即因为自然分工的不同而导致的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差异),谁也无能为力。几千年来,男人对女人积欠甚多,清偿这份债务自然非一日之功,但在这方面做得如何,却是对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十分重要的检验标准。

  关于毛泽东诗词创作的访谈

  
  ? 彭明道
  记者:关于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学界已有过诸多评论,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比如毛泽东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个。作为长期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家,您一定也有自己的心得吧?
  彭明道:这是一个长期使我困惑的问题。按理说,一个人的理论与实践应当是一致的,但历史上实践和理论相悖的人也不少,同样是清代大诗人的沈德潜和袁枚,就是很好的例子。
  沈德潜跨越康、乾两朝(包括中间的雍正是三朝),诗名很大,其高寿隆遇,为清代诗人所独见。沈氏是主张“格调说”的。所谓“格调”,是指诗歌的“体格声调”或“风标品格”。他自己写诗,则力求“古诗摹汉魏,近体法盛唐”。沈氏也确实写过一些好诗,但晚年却沉醉于与乾隆皇帝时相唱和,留下了大量歌功颂德、点缀太平盛世的平庸之作,故后来文廷式说:“本朝诗学,沈归愚(沈德潜字)坏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