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良种田纪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露则给予了四皇子极大的精神支持——只要这种往死里得罪人的事儿,不是让公叔宁和睿儿来做,她就会举双手双脚地赞同,看热闹的不怕事儿大嘛!

    当然了,该干的活儿,清露也会去干的。

    就这样,在四皇子的艰难度日中,在睿儿和王府众位官员、小厮们日以继夜的商讨和忙碌中,离四皇子初次上折子的四十多天后,王府终于给皇上和四皇子传递了消息——准备工作,一切就绪。

    清露甚至还请四皇子率先听了一回戏。

    四皇子听了之后,心中大喜,连连称赞清露是名不虚传,这戏编得太好了,还想请公叔瑾也来王府看一看,清露一听就烦了,立马把戏班子打包送到宫中去了。

    《七品芝麻官》是在现代时,清露有印象的极少的戏曲之一,主要是奶奶在世时,一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会念叨那句经典台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清露想不知道都很难。

    后来有了电视剧,清露出于好奇看了一次,发现还是挺有意思的。

    一听说公叔瑾同意用减税“买”帮手后,清露就果断地抄袭了这出戏,塑造出一个十分接地气又一心忠君爱民的清官形象,甚至在私下里,清露还很坏心眼地告诉了很多人,这出戏主角的原型,不是旁人,正是他们家王府长史顾谢大人,以至于当这戏演出之后,很多人见到顾谢,都会忍俊不禁。

    随着这出戏的盛行以及了解这一内情的人越来越多,顾谢着实火爆了一把,终于在有生之年达到他以往连想都不敢想的人生最高峰。

    有时顾谢回想起在吉安县第一次见到玉蟾时的情景,宛若一场梦境,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美梦!

    整出戏的梗概大致是这样的:男主是东北地区一个偏远小县的县令,他家族不显、靠山没有、身家不多……仅仅是靠着刻苦攻读考取了功名,费了好大劲才谋求到了这个官职,人到中年也不过是从九品升到了七品,用碌碌无为来形容,也不为过,久而久之,他对仕途和前程都失去了希望,变成了得过且过的状态。

    因为地缘优势,在开荒律令和举人免税额度减少的双重作用下,挂靠在他名下免税的田亩激增,收入是他俸禄的十几倍,这让他着实发了一笔小财,生活重新变得“美好”起来,想着今后他的收入将连年增加,使得他在一出场时,便开心地唱道:“良田一亩一亩无尽头,银子一锭一锭如水流,小小七品胡麻官,也做得有滋有味有盼头……”

    骤然而至的朝廷律令,则犹如当头一棒,将他的“幸福”生活彻底打碎了,他接到律令后犹如失了魂魄般走出衙门,连官服都没来得及换下。

    走出没多远,恰遇一个孩童在路边吃白面馍馍,想到朝廷在限制官员名下免税田产的同时,还给全朝减了农税,不由悲、怒、怨齐齐从心头升起,用一连串的快板,将各种缘由说得清清楚楚,最后的结论就是,这个孩童吃的实际上是他这个县太爷的馍馍。

    孩童是听不懂这么复杂的“账目”的,吓得大哭,孩童的母亲急忙赶来,跪在县令脚下大声喊冤,述说自家耕种如何辛苦,这才能给独生子每天吃上一个白面馍馍,并不是偷盗而来,场景十分感人,使得良知并未泯灭的县令,羞愧万分。

    更可怕的是,尽管孩童和农妇没听明白县令算的奇怪账目,一旁围观的百姓却听明白了,尤其是其中几个有功名的,更是出言讥讽,说县令这个父母官儿,根本就不为民做主,想当初限制举人免税额度的律令下发时,县令是如何的大义凛然啊,现在看来那不过是没涉及到县令本身的利益而已,像县令这样的官儿,还不如换他们这些举子来做!

    县令听后惊惧异常,勉强争辩了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番薯!”

    清露记得在现代,番薯指的是地瓜,并不是通过她和秦怀恩经过数年大力普及,现在人人都学会食用的土豆,但在这一时空,她并没见过地瓜,反倒是土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众人叫做了番薯。

    县令的话引得众位百姓齐声叫好,就连读书人也不得不为方才的唐突赔礼,毕竟,县令算的账目并没什么错误,也没说不遵行朝廷的律令,不是吗?他们对县令下的结论,实在是为时过早了。

第965章 节 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县令无意中说出的这句话,唤起了他自己内心的责任感,对朝廷刚刚颁布的律令不再那么抵触了,然而,生活这种东西,并不是你有心就能成事的,它还涉及到很多的现实问题。

    县令回到家里,受到了妻妾们的热情服侍,却在三言两语间,再次将县令刚刚建立起来的责任感打下了尘埃:夫人说,为儿子找到了一位极好的先生,却价格不菲,只等着县令备下厚礼亲自上门拜访;老妾问,庶女已到了出嫁的年龄,不知老爷要如何准备嫁妆;最年轻得宠的小妾问,下个月她的生辰,可不可以买下那只她很喜欢却售价昂贵的步摇……

    县令只觉得这些问题,犹如一张张吞银子的大口,就要将他生吞活剥了,连忙借着去给父母问安的当口,落荒而逃了。

    县令父母的房中,下人们正对老人家禀报,刚刚在路上听到的,由县令亲自制造出来的“名人名言”,结果县令一进门就受到了两位老人的大力称赞。

    父亲勉励他要为国尽忠、光宗耀祖,母亲则告诫他,万不可因此蝇头小利惹下杀身大祸,带累了一家老小,还劝导他说,既然不管官居几品免税的额度都是一样的,那么他这个七品小官就是在享受和朝廷一品大员一样的待遇啊,实在是皇恩浩荡!

    是的,当年因官员品级变动而无法统一的田产免税额度,在这次的律令中已用这种“一刀切”的方式解决了,不仅如此,一个家庭中如果有多人做官的话,还可以叠加——公叔瑾对官员们,其实还是很好的!

    “皇上既然抛了媚眼儿,总得让这些人感恩戴德不是?”清露私下里曾对秦怀恩这么说。

    秦怀恩连连点头,深觉自家媳妇儿这抛媚眼儿的功力深不可测,这不,连皇上都被她给教育明白了。

    带着这样的“正能量”,县令丢开生活上的种种艰难,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为朝廷的办差当中,却遇到最难以跨越的阻力。

    在核定田产的过程中,一些“大户人家”根本就不把他这个小小的胡麻官儿放在眼中:有的人家是家主出面直接打压;有的人家干脆派恶奴羞辱;还有人凭着关系央告求情连威胁带行贿的;更有甚者竟然敢直接将他赶出门去……可谓嚣张得可以。

    而这种种嚣张的背后,是一个个的利益集团,戏中借助一个奴仆的口,显摆着他们家的“大靠山”,原来这些人家都是和“大人物”有着七拐八转的关系的。

    “律令中既然给百姓的田税从原来的三成减到了两成,那么挂不挂靠官员,就都没什么关系了,”当初清露就曾很仔细地给大家算过这笔帐,“反正挂靠也是要交给官员两成好处的,那么这笔银子到底是交给官员个人还是交给朝廷,对百姓来说又有什么差别?!”想来就算官员们贪婪,一心要凑够个人免税亩数,百姓们也不肯为这点小利去冒掉脑袋的风险的。

    这个就是清露所谓的“釜底抽薪”。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政令的推行阻碍会小,因为还有很多人就像戏文中表现的那样,是“扯虎皮拉大旗”的主儿,他们或是和官员勋贵们沾亲带故,或是得了脸面另外立户的奴才,还有的则是有利益牵扯……

    因为此前是依靠关系享受完全免税的,所以除了官员勋贵们本身,这些人才是在律令中被动了蛋糕,受损失最大的,现在这样不遗余力地反抗,实属正常。

    对此,清露做了很细致的分化,对有利益牵扯的那些人,她管不了也没想管,那合着是公叔瑾该操心的事儿,但对前面的那些人,她则是下狠手打压的。

    具体方法是在戏文中借县令的口,给他们一通狠骂,将他们自己无能,却一味霸占朝廷税收和“靠山”利益的小心思,明明白白地摆在了当面,说他们是蛀虫,正一口一口地吃掉朝廷的锦绣江山和“靠山”用来传给子孙后代们的荫泽。

    秦怀恩发现,经过多年的历练后,清露这骂人的功夫也见长,以至于每每听到这里,他都会摇头晃脑喜不自胜。

    而这种说法太厉害了!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想一想,为了这些不相干的人,官员和勋贵们有没有必要得罪皇上、违抗律令!

    “家业大了,不好管啊,最可怕的是没人管!”清露感叹道,随着家族兴旺和秦怀恩的功成名就,他们家也步入了勋贵的行列,正经历着和戏文中相同的问题,幸好,她有来自现代的各种管理理念和方式,不然的话,就凭她这点能力,还真心管不过来!

    好吧,再怎么说,她也是白手起家,这点子根基和人家数百年经营、繁衍的规模完全没有可比性。

    但是!这也不能成为这些人拿朝廷的免税额度,来刁买人心的理由,你们自己想收买,就用自己的利益好了!

    结果在律令颁布后,很多官员和勋贵人家都展开了分家的热潮,也有以往分过家后,又将免税田亩额度像分家那样重新分配的。

    总之就是,再大的家业也有人经管了,不可能像以往那样,无穷无尽地占朝廷的便宜,可以说,经过管理后,清算出来的该缴税的田产数量,是非常惊人的,远远超过了清露和公叔瑾以往的预期,从侧面来讲,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

    睿儿对清露说,“姨母,你看到了吧,其实对很多勋贵人家来说,千顷良田并不多。”一个大家族下来,子子孙孙足有几十户,上百户的也很常见。

    见清露张口欲言,睿儿又连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