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耕织图安史乱后河北藩镇崛起,其基础就是河朔蕃将及胡化汉族军人。确知属于少数族的重要藩镇主将有:史宽诚,本为奚人,曾随田弘正讨李师道,因为功劳兼任御史中丞;王武俊,本出契丹怒皆部,隶李宝臣;王廷凑,回纥阿布思之族,出于王武俊所部;李茂勋,回纥阿布思之后裔。

    唐中期以后,忠于唐政府的最重要的蕃将,当推浑,皋兰州都督。以后,其裔续袭此职,世代为唐御边。浑的父亲跟随朔方军,在边事中战功卓著,迁升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宁朔郡王。浑从小随父征战,参加了破贺鲁部、下石堡城,收龙驹岛等著名战役。后助破阿布思之功,升迁为中郎将。

    安史乱起,浑随李光弼出河北。后从跟随子仪收复两京,讨伐史朝义,前后历数十战,加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实封200户。此后,浑多次随郭子仪讨吐蕃及御边,并讨平周智光。大历十四年(779年)升任单于大都护,不久又迁左金吾卫大将军、兼左街使。建中后,任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泾师之乱,浑率部勤王为拒守奉天的主将。兴元元年(784年)平乱后,加侍中、兼河中尹,改封咸宁郡王,此后,又数次击退入侵的吐蕃,官至检校司徒,兼中书令。

    同时的重要藩将是尚可孤,李元谅等。尚可孤为东部鲜卑宇文氏的别种,世代居于松、漠之间。天宝末入唐,隶属安史所部。上元中归顺,累授左、右威卫大将军同正,充神策大将。为平定朱的主要将领之一,以功升检校右仆射、封冯翊郡王,食实封200户。李元谅,其先安息人,历任宿任卫将领。兴元元年,他同李晟收复京邑,功大,进检校尚书右仆射,实封七百户。后同马燧、浑讨平定李怀光,跟随浑与吐蕃会盟于平凉。此后在陇东备边多年。

    河北藩镇的割据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廷与逐渐强盛起来的地方势力及安史旧部相妥协,以委任节度使的方式默许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魏博镇、成德镇、幽州镇在诸割据者中最先开始与唐王朝公开的分庭抗礼,并联兵反唐,胁迫唐王朝承认节度使职位的世袭,史称“河北三镇的割据”。河北三镇自建立之日起,直到与唐共同灭亡为止,武装力量始终比较强大,因此而成为唐中期以后中央王朝的心腹大患。

    魏博镇,广德元年(763年),为收抚安、史余众而设置,治所魏州下领魏、博、贝、相、卫、磁、洛等七州。魏博镇的割据始自田承嗣。田承嗣原是安禄山的部旧,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降唐,唐朝廷任其为魏博节度使。降唐后,田承嗣暗中仍招兵买马,扩充军备,数年间便拥兵十万余人,又选强悍一万余人,组成牙军。牙军的待遇优厚,主要任务是护卫节度使。牙兵的职位亦世袭。牙军由此成为藩镇割据的中坚力量。田氏于魏博镇相传四代,元和七年(812年),牙军废田氏,拥立田弘正为节度使。田弘正率镇归降朝廷。长庆二年(822年)牙军反叛,拥立史宪诚为节度使,田弘正子节度使田布被迫自尽。此后,魏博镇节度使的废立实际掌握于牙军手中,继田氏后,何进滔、罗弘信及其子孙继续与唐朝廷分庭抗礼。天三年(906年),节度使罗绍威不堪牙军的胁迫,借朱温的兵力灭牙军8000余家,魏博镇的武装实力从此衰败。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年)杨师厚灭罗氏,吞并魏博镇。自宝应二年(763年)割据始起至后粱乾化二年(912年)为梁所灭,魏博镇割据先后近150年。成德镇,又称镇冀镇,或恒冀镇,唐宝应元年(762年)为收抚安史余众而置,治所恒州(后改镇州,今河北正定)。下领恒、定(今河北定县)、易(今河北易县)、深(今河北深县)、冀(今河北冀县)、赵(今河北赵县)等六州,成德镇的割据始自李宝臣。李宝臣是安禄山的义子,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归降唐朝,唐朝廷任命他担任成德节度使。管辖相当于今河北沙河、滹沱河下游以南,献县、阜城、景县以西,临城、柏乡、南宫、枣强以北的地方。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继任。次年王武俊杀李惟岳,率镇归唐。降唐后,王武俊又怨唐朝廷不任其为节度使,故又率镇复叛。兴元元年(784年),唐朝廷任其为成德军节度使,又重新归唐。成德先后为李宝臣、王武俊、王庭凑及其子孙们所割据,对朝廷时叛时降。唐后期依附李克用参预梁、唐、晋的吞并战争,龙德二年(922年)为晋所并。五代后唐时仍保留其设置,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废。

    幽州镇,又称卢龙镇。玄宗时为防奚、契丹而置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范阳。是安禄山反叛的发起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宝应元年(762年)为收抚安史旧部又设置幽州镇。治所在幽州(今北京城西南)下领幽、涿(今河北涿县)、莫(今河北雄县)、瀛(今河北河间县)、平(今河北卢龙镇)、檀(今北京密云县东北)、营(今辽宁朝阳县)、蓟(今河北蓟县)、妫(今河北怀平县)等九州。管辖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河北怀平、永清、北京市房山以东和长城以南。幽州镇是河北三镇中势力最强大、内部争斗最激烈的一镇,其割据始自李怀仙原为安禄山军中偏将,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归降唐朝,唐朝廷任其为幽州节度使。大历三年(768年),他被部将朱希彩、朱、朱滔等合谋杀害。朱希彩强迫唐朝廷任命自己为节度使。继续割据。大历七年(772年)朱希彩被杀,朱继位。大历九年(774年),朱在朱滔的劝说下入朝,朱滔则拒绝朱回镇,迫唐朝廷任自己为节度使。公元785年朱滔死,将士拥立刘怦为节度使,刘氏共传三世,到刘总时弃官为僧。朝廷遂任命弘靖为节度使。为将士不容,反叛朝廷,拥立朱克融。此后,幽州镇内讧不止,节度使更迭频繁。先后更换过朱延嗣、李载义、杨志诚、史元忠、陈行泰、张绛、张仲武、张直方、周纟林、张允伸、张简公、张公素、李茂勋、李可举、李全忠、李匡等,刘仁恭等近二十位节度使。幽州自建镇起,只在元和年间一度听命于中央。唐亡后建号称燕,乾化三年(913年)李存勖攻破幽州杀刘仁恭。自李怀仙至刘仁恭,幽州镇割据历150余年。

第147章 隋唐(35)() 
河北三镇的割据开唐末藩镇割据的先河。实行割据的藩镇一般在名义上必须取得唐朝廷的任命,在本境内却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他们可自己组织军队、设立官位、掌握刑赏户籍不报中央,赋税不入朝廷,节度使之职也可世代相传。河北三镇的割据局面形成于代宗之时。德宗时由于两税法的实施,朝廷财政有所好转,于是便开始了抑制藩镇的活动。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自为留后,请朝廷诏允。德宗拒绝了李惟岳的请求,并作好镇压藩镇反叛的准备,李惟岳联合魏博镇、淄青镇等反唐。其结果是李惟岳为部将王武俊所杀,而藩镇纷纷称王。如魏博节度使田悦称魏王。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称赵王、幽州节度使朱滔称冀王。唐军讨伐无功,只好妥协。藩镇去王号,名义归唐,唐朝廷承认三镇及其它割据者的权力。宪宗时,唐王朝开始第二次抑制藩镇的活动。元和年间三镇曾一并听命于中央王朝,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唐王朝兵器不足,无力进一步消除河北三镇的势力,三镇擅有财赋,拥有重兵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宪宗后,唐王朝对日益强大的藩镇势力一筹莫展。只好以高官厚赏换取他们的暂时的归顺,于是河北三镇气焰日涨,穆宗时于河北实行销兵,引起各镇兵将的不满,河北三镇率先再次公开反叛。长庆元年(821年)幽州镇的卢龙发生兵乱,唐朝廷所委任的节度使张弘靖被兵将拘囚后驱逐,朱克融被拥为留后,与此同时,成德将领王庭凑也杀掉了唐朝廷委派的节度使田弘正,发动反叛。唐王朝发诸道兵十万征讨,由于诸将领对朝廷失去信心,又加之以宦官监军,指挥不统一结果无功而返。

    唐王朝在与河北三镇的斗争中,或以妥协,或以失败而告结束,王朝的力量与声望大大削弱,而河北三镇却在战争的缝隙中养精蓄锐,军事武装日益强大,直到唐亡,三镇割据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唐蕃会盟

    吐蕃是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中叶由藏族在中国青藏高原建立的民族政权。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入唐求婚,唐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许婚,双方结成和亲关系。从此,双方的关系通过和亲、会盟、册封、吊丧、战争、议和等形式延续了二百余年。其中,双方的会盟经历了若干次。

    在吐蕃墀德祖丹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唐蕃双方都希望摆脱困境,恢复稳定和发展的环境。中宗即位以后,吐蕃便派遣使臣请求和好,随后又再度提出通婚,中宗许以金城公主出嫁。神龙三年(707年),唐九征在取得对姚州(今云南楚雄县)地区吐蕃大将与姚州蛮联合进攻蜀汉的胜利之后,双方进行了第一次划界会盟。吐蕃承认唐朝在姚州蛮地区划分的唐蕃守界,双方以唐九征所立的滇池铁碑为分界,这次会盟史称“神龙盟誓”。

    唐玄宗时期,吐蕃通过贿赂鄯州都督杨矩将河西九曲(今青海黄河河曲之地)以作为金城公主汤沐所的借口据为己有,由此在这里屯兵畜牧,建桥筑城,与唐对峙。开元二年(714年)吐蕃派岔达延赞松献书给唐朝,要求在河源定界立盟。唐派解琬持“神龙盟誓”赴河源与之协商,在唐蕃双方尚未决定之时,玄宗下诏以吐蕃野心窥边犯塞之由欲派兵驱逐。吐蕃遂以唐不愿划界盟誓为理由发动战争,进攻唐临洮军。双方经过洮河之战与小勃律争夺战,在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年)之间,唐先后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