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人珍贵它们,这是因为在上者用它们;这些东西轻微易藏,拿在手里,可以走遍四海而无饥寒之患。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一日可成,不为奸邪所利,一日不得而饥寒至身。所以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如今,农夫五口之家,其中服公事之役的不下二人;他们所能耕种的田地不过百亩,过百亩的收成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修治官府、服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还有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劳辛苦如此,还要遭遇水旱之为,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的半价而卖,没有的付翻倍的利息,以此来偿还债务。而那些商贾们,大的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小的列坐贩卖,日游于都市,乘国家之所急,所卖必定翻倍。所以,他们男不耕耘,女不纺织,却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不受农夫的苦痛,却有成千上成万的收入。又依仗其富有,交通王侯,势压官吏,千里游遨,冠盖相望。这便是为何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的缘故。

    “当今之务,莫急于使民务农。想让百姓务农,在于提高粮食的价值;提高粮食价值的办法,在于使百姓以粮食为赏罚。现在,可以下令天下,有向政府交纳粮食的,可以拜爵,可以除罪。这样,富民有爵,农民有钱,粮食有所流通,损有余以补不足,令出而百姓得利。爵者是上之所专擅,出于口而无穷;粮食是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得高爵和免罪都是人们所希望的。让天下的人向边郡交纳粮食而得以受爵、免罪,不出三年,边防上的粮食储备必然丰富。”

    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全国百姓可以入粟拜爵,各有等差。

    马邑之战

    汉文帝、汉景帝两代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六十多年内,除了短时期的七国叛乱,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因此,社会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据说,到了景帝的后期,国家仓库里的钱不知道积了多少万,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一年年地堆积上去,都满到露天的地上来了,有的甚至霉腐了。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但是,强盛的汉朝却常常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从汉高祖在白登受包围以后,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这种“和亲”,实际上是一种妥协,不但要把汉朝皇室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得送给匈奴许多财物。即使这样做,匈奴贵族还是经常侵犯中原,杀害百姓,掠夺粮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区不得安宁。

    汉景帝死后,即位的汉武帝刘彻是个雄心勃勃的皇帝,一心要想改变这种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又派使者来要求和亲,汉武帝要大臣们议论一下。有个将军王恢说:“过去朝廷同匈奴和亲,匈奴老是不守盟约,侵犯边界,我们应该发兵打击他们一下才好。”

    铁矛许多大臣都反对王恢的建议,汉武帝自己觉得没有把握,只好暂时答应匈奴和亲。

    过了两年,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来找王恢,说:“匈奴在边界经常侵犯,总是一个祸根。现在趁刚跟他们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进来,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打个大胜仗。”

    王恢问他:“你有什么办法能把匈奴引进来?”

    聂壹说:“我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我。我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假装把马邑献给单于。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单于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主意告诉汉武帝。汉武帝决心采用聂壹的计策,派王恢、韩安国、公孙贺、李广等将军带领三十万人马埋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

    聂壹故意逃到匈奴,跟军臣单于说:“我有办法混进马邑,杀死那里的官吏,这样可以稳稳当当拿下马邑。”

    军臣单于听了很高兴,但是到底有点怀疑,先派几个心腹跟聂壹一起到马邑去,只等聂壹真的把官吏杀了,再发兵进去。

    聂壹回到马邑,按照事前和王恢商量好的办法,杀了几个已经定了死罪的犯人,把他们的头挂在城头上,骗匈奴使者去看,说这就是马邑县官的脑袋。

    匈奴使者见了人头,信以为真,立刻回去报告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亲自带领十万骑兵去接管马邑,到了离马邑大约一百多里地的武州地方(今山西左云县),只见草原上放着许多牲口,却没放牲口的人。军臣单于一边走,一边犯了疑。这时候,他见到前面有一座亭堡,就决心打下这座亭堡,问个明白。

    他们打下亭堡,抓住守在那里的亭尉。军臣单于威胁他说:“你把情况老实告诉我!要是说半句谎话,我马上把你的头砍了。”

    那亭尉吓得要命,就把汉兵布置的埋伏全都告诉了军臣单于。

第51章 秦汉(15)() 
军臣单于一听,大吃一惊,赶快命令全军撤退。出了武州地界,他才喘口气说:“幸亏我抓到亭尉。真是好险哪。”

    埋伏在马邑的汉军,得到匈奴逃回去的消息,赶快带大军追上去,可哪儿再追得上?只好空手回来。

    汉武帝的诱击战没有成功。但是,打那以后,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关系破裂,接连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飞将军李广

    飞将军李广是战国秦将李信的后代,骁勇善射,是我国汉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是陇西(今甘肃省中部)成纪县人。李广一生中与匈奴大小作战七十余次,战功赫赫,强敌畏惧。他身体高大魁梧,臂似猿猴,继承祖上善骑射传统,百步取人,百发百中,历史上是“神箭手”的代名词。李广在军中,作战立功,得了赏赐,就分给部下;行军路上,水少,士卒喝完水,他才喝。所以他深受士卒爱戴。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世家子弟身份随军出战,因为善于骑射打死和俘虏的敌兵多,论功行赏,被任命为骑常侍,随侍皇帝左右。多次陪侍汉文帝射猎,遇到猛兽,奋勇搏击,直至格杀。

    有一次,汉文帝说:“可惜李广生不逢时,如果是在高祖争天下的时代,万户侯哪里值得一提!”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诸侯叛乱,太尉周亚夫为主帅统军征讨,李广随军出征,在山东昌邑的战斗中,冲锋陷阵,拔掉了叛军的军旗,威名显露,但因他接受了梁王私授他的将军印,所以大军还朝时没有受到封赏。

    后来,他被调任到河北省西北部的上谷任太守。匈奴经常来挑战,李广在战斗中不顾生死,奋勇杀敌。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公孙昆邪对汉景帝哭诉道:“李广的才干,天下无双,但自恃勇敢,数次与匈奴大战,恐怕要失掉他。”这样,汉景帝就调任他为陕西北部上郡的太守。此后,他曾当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的太守,都以英勇善战而闻名。

    李广像匈奴人大举进攻上郡,汉景帝派太监到李广军中做监军。一次,太监率领数十骑纵马前行,忽然遇到三个匈奴人,交战中,太监被箭射伤,急忙奔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三个人肯定是善于射箭猎雕的。”他立即带领一百多人马去追赶这三个人。三个人丢了马步行,已走了数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部下,向左右两翼展开,他取弓搭箭,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射雕者。把那匈奴人绑好上山时,又出现了数千敌兵,他们看到李广人马不多,以为是引诱他们上钩的骑兵,都很惊慌,忙上山布置阵地。李广的部下也非常恐慌,想赶快往回撤。李广说:“我们离开大部队几十里远,如果往回走,匈奴人一追上来,一阵乱箭会把我们消灭光。现在我们停留下,匈奴以为我们是来引诱他们中伏的,一定不敢追击我们。”李广命令各骑兵再前行到距匈奴阵地二里远时,停止前行。下令道:“都下马解开鞍子!”他的部下对他说:“匈奴那么多而且很近,假如有紧急事,怎么办?”李广说:“他们一定认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卸下鞍具表示我们不逃,以不走来坚定胡骑的猜疑,以为我们是诱骑。”这样一来,匈奴果然就不敢出击。有个骑白马的胡将出来指挥他的兵,李广马上就和十多个骑兵奔过去射杀了这个将领,然后再返回自己的军中,解下鞍子,令士兵把马匹都放开,各自就地躺下。这时天渐渐黑了,胡骑始终不敢进攻。到了半夜时,李广便领着部下悄悄撤离了。天刚亮时,李广一行已平安回到大军。

    汉景帝死后,汉武帝登基。因为李广是名将,于是任他为未央宫禁卫军的长官,而程不识任长乐宫(太后居住的皇宫)禁卫军的长官。这时守卫汉朝边境的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一起奉命抗击匈奴。而匈奴皆畏惧李广,士兵也都愿意跟从李广而不愿跟从程不识。后来,李广以卫尉身份率领军队,出雁门关袭击匈奴。匈奴兵多,大败李广的军队,并活捉了李广。单于平素听说李广很贤明,下令说:“抓到李广时必须活着送来!”匈奴骑兵抓到李广时他正有伤病,于是匈奴人便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用绳子结成的网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斜眼看到旁边有一个匈奴骑着一匹好马,便突然腾空而起推下他去,跳上他的马,拿他的弓箭,策马向南奔驰数十里,与汉军余部一起进入边关。数百匈奴骑兵在后紧紧追赶。李广拿出夺得的弓箭边跑边射杀追击他的人,终于得以逃脱。从此匈奴人称李广为“飞将军”。后来逃回时,汉帝将李广交给执法官审问,法官判决李广失败后逃走的兵多,而且李广自身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皇上让他纳金赎罪,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