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弓箭手,射靶以八十步距离为标准,箭靶高六尺,阔二尺,每射三矢中二矢才算合格。

    又比如长枪手,每个长枪手都必须熟练掌握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等技巧,最重要的还要练习准头,在二十步外立一个木制靶子,靶子高五尺,阔八寸,在靶子上面开五个孔洞代表人的目、喉、心、腰、足五处,每个孔洞安装一个直径一寸的木球在里边。然后长枪手站在二十步外听擂鼓指挥,擎枪作势,擂鼓一响就飞身向着木靶子戳去,能成功戳中五孔里的圆球才算合格。

    这些单兵技能和鸳鸯阵的配合可不是光练练就算了,每隔半月还要进行检验,检验不合格的要挨鞭子,三次不合格,直接滚蛋!

    还有什么负重跑,疾跑,慢跑,等体力训练的标准,更是不达标不行。

    总之,最后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小队长一声令下,每个队员都必须迅速做出相应的战术动作,而且还必须快狠准,再往上,十个小队甚至是百个小队接到任何指令,都必须迅速完成。

    这样操练出来的军队,各级将领和士兵配合得简直就如同一个一台精密的机器一般,打起仗来自然是战无不胜。

    但是,这对各级将领和士兵的要求也相当的高,一般的屯卫,不操练个几年根本就达不到要求。

    难怪天启元年戚家军最后的精锐全军覆没之后再也没有人能操练出这样的无敌铁军,明末那形势,谁有闲心逮住一只军队操练几年,再加上明末屯卫那素质,你想操练,也得人家听你的啊。

    张冠带的这百来号人在屯卫中都能算的上是精锐了,操练起来都叫苦连天,要不是大金所上上下下关系都还算不错,换做是那种压榨屯卫的千户或者指挥使,你逮住人这么玩命操练,人家不尿你一脸才怪!

    就这样操练了一个月,张冠这批人自然不可能达到戚家军的标准,不过方法他们倒是掌握的差不多了,只要他们回去再继续按这个方法操练就行了。

    张斌这一个月几乎有一半时间待在戚家堡,通过这半个月的观摩学习,他不但掌握了操练的方法,甚至还有了新的想法。

    他想到了后世的职业军人,像戚家军又或是川军白杆兵其实已经脱离的屯卫的范畴,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职业军人了,如果大明能操练出一支职业军队,就算只有十来万人,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后金,绝对不成问题。

    他决定结合《纪效新书》、《练兵纪实》和后世所见所闻,编写一本兵书,这本兵书的名字暂时定为《大明新军操练概论》。

第二卷 第五十三章 致仕名臣() 
编写一本兵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般的兵书都必须包含选兵编伍、排兵布阵、练兵方法、指挥体系、军法奖惩、武器装备等基本内容,随便写写就是十多卷。

    如若是凭空写出一本来,恐怕十年时间都不够!

    好在张斌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什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司马法》等老兵书他已然读的滚瓜烂熟,《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他更是了然于胸,再加上后世的经验,两三年时间编本兵书出来倒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他也不是纯粹的借鉴抄袭,这会儿冷兵器和热兵器结合的兵书也就《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如果他纯粹借鉴抄袭,那人家还不如看《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呢。

    他准备结合现有的兵书和后世的经验还有大明现在的武器装备水平,编写一本全新的兵书。

    比如,选兵编伍方面,他准备打破伍和什的传统编伍方法,以班为基础单位,也就是一个班一个鸳鸯阵,十二个人。

    又比如,排兵布阵方面,不光有鸳鸯阵,还有排枪阵、步车联合战阵、步炮联合战阵等新的阵式。

    再比如,武器装备方面,他准备加入地雷、手雷、新式后膛火炮等比较实用的热武器。

    在整书的编辑方面,他也准备打破纯文字描述的传统,采用图文并茂的来编写。

    他原本想着,自己一个人,在金陵这些时间,要将整个兵书编写完,恐怕有点够呛,却不曾想,他刚一开始编写,立马就有人加入进来,而且越来还越多。

    第一个加入是戚家军老将戚银,他呆家里几十年可不是成天傻坐着,很多时候,他也在研究兵书战阵,张斌一说要编兵书,他立马就来兴趣了,而且,由于他指挥过不少战斗,很多想法甚至比张斌还周全。

    紧接着戚银之后,毕懋康也加入进来,他可是明末少有的武器专家,对火枪、火炮、战车的了解可比张斌全面的多。

    然后,曹化淳竟然也来了兴趣,当然,他最多也就能提出一点建议,因为他也就读了些兵书,这会儿能出宫的时间也只有那一点。

    最后,还有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人也加入了兵书的编写,这个人真的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这天,他正和毕懋康在书房商讨新型战车的结构呢,在外面值守的孙标突然跑到书房门口朗声道:“大人,门生陈子龙求见。”

    张斌这个奇怪啊,不是让他们回去好好读书,准备参加两年后的科举吗,怎么才这么点时间陈子龙又跑过来了,他略带疑惑道:“恩,让他进来。”

    不一会儿,陈子龙便匆匆的走进书房,他手里竟然还拿着一个装拜帖的盒子!

    双方见礼之后,陈子龙便恭敬的将盒子举到他跟前,朗声道:“恩师,原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徐光启徐大人想来拜访您一下,不知您有没有空?”

    徐光启,又一位致仕名臣!

    张斌闻言,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这徐光启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精通数学、天文、历法、农学、水利、兵法、武器等等等等,是明朝最有名的科学家之一。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为官清正廉洁,勤勉有佳,并不是那种只会做学问的书呆子,天启和崇祯两代皇帝都对他颇为赏识,在崇祯朝他更是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可惜他是生在明末,要他生在明初或者明朝中期,他一个人就能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

    这么一位致仕名臣竟然要来拜访自己,张斌激动的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颤手拿起盒子里的拜帖一看,果然是徐光启,他找自己竟然是为了请教土豆和红薯种植的问题。

    原来,这会儿徐光启正在家里编写《农政全书》,有位学生给他找来了张斌的《马铃薯与番薯种植纪要》做参考,正好,陈子龙去拜访他的时候又提起了张斌,于是他就有了来拜访张斌的想法。

    张斌拿着拜帖正发愣呢,毕懋康突然建议道:“双全贤弟,徐大人德高望重,让他过来拜访恐怕不妥,不若我们上门去拜访他吧。”

    张斌闻言,立马点头道:“孟侯兄说的对,怎敢让徐大人亲自登门拜访,应该我们去拜访他。”

    紧接着他又问陈子龙道:“懋中你跟徐大人熟吗?”

    陈子龙连忙拱手道:“学生经常去徐大人家听课,徐大人对学生十分照顾。”

    经常跑人家家里去听课,那肯定是熟的不行了,张斌考虑了一下,随即对陈子龙道:“懋中你在这里歇息一天,明天一早我们一起去拜访徐大人。”

    陈子龙自然是欣然应允,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张斌一行人便打马直奔松江府。

    金陵城离松江府大约六百余里,如果一路坦途,快马加鞭两日即可抵达,但是,途中河道纵横,不时需摆渡而行,众人打马奔行了将近三天才赶到松江府上海县。

    陈子龙经常来这里听课,自然对徐光启家熟的不行了,他带着张斌等人打马来到县城外徐光启的庄园里,也不用通传,他直接带着众人把马一栓,然后随便找了个家丁问了一下,便往徐光启开辟的试种田走去。

    徐光启不但是个科学家,还是个外语学家,很多数学方面的书籍就是他翻译过来的,这庄园别墅什么的也是他从洋人那里学来的。

    众人在田间小道走了约莫一盏茶时间,便来到一块稻田旁,此时已近黄昏,唯有一为老农在田中劳作。

    陈子龙直接对着田里那老农喊道:“先生,先生,恩师和毕大人前来拜访。”

    张斌闻言,着实吓了一跳,那田里劳作的老农竟然就是鼎鼎大名的徐光启!

    徐光启抬头一看,见田边小道上站满了人,连忙几步夸过来拱手道:“敢问哪位是张大人。”

    张斌连忙拱手道:“在下南都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张斌见过徐大人。”

    徐光启连忙回礼道:“久仰久仰,张大人竟然如此年轻,老朽一时没认出来,恕罪恕罪。”

    紧接着他又对张斌旁的毕懋康拱手道:“敢问阁下可是徽州名士东郊先生。”

    毕懋康连忙回礼道:“不敢当,不敢当,区区在下正是徽州毕懋康,大人叫我孟侯就行了。”

    徐光启又是一阵告罪,这才就这田里的水洗了脚,然后便直接光着脚丫子,带着张斌等人往庄园中间的别墅走去。

    这三人见面可不得了了,张斌有前世的知识打底,不管是土豆和红薯的种植问题,还是数学、几何,天文、历法,甚至是兵法、武器,在这个时候都能称的上是专家级的,再加上毕懋康又是个难得的武器专家,三人聊的简直废寝忘食。

    他们聊农业、聊兵法、聊数学、聊武器,一路又聊到《农政全书》和《大明新军操练概论》,简直是志趣相投、相见恨晚。

    张斌真没想到,一本《马铃薯与番薯种植纪要》竟让他意外收获一个超重量级的政坛盟友!

第二卷 第五十四章 乱世纭纷() 
天启年间致仕的名臣可不止徐光启一个,天启五年到天启七年大明朝堂可谓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魏忠贤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天下人都不知道还有皇上,只知道有一个九千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