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站起来,走到窗前,哗啦一声推开窗扇,深深呼吸一下庭院中的新鲜空气,叹道:“朕好久没有读过这么好的文章了。”

    正在感叹之际,谒者走进来,告诉皇帝:“晁错正在宣室殿恭候陛下。”

    刘恒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宣室殿,只见两腮瘦削、双目炯炯的晁错正在等他。能得到皇帝单独召见,晁错的心情无比激动。刘恒坐进御座,让宦官给晁错搬过来一个锦墩,晁错拘谨地坐下。

    只听皇上亲切地说:“朕读了先生的言兵事疏、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觉得先生真是费了一番心血,把汉匈双方情况分析得很透彻,令朕耳目一新。”

    “承蒙陛下夸奖,臣不胜惭愧。”晁错谦虚地说。

    “至于如何抵御匈奴?卿已经在文章中说得很清楚了,朕想问一下,你是怎么想出这些措施的?”刘恒眯着一双细长的眼睛,仔细看着晁错,觉得眼前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善于动脑、善于总结的人。

    晁错翕动一下鼻翼说:“面对汉匈边界严峻的形势,臣虽愚钝,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终于想出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措施。”

    “这个措施不仅在当今适用,对后世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陛下一夸奖臣,臣都有些脸红。”晁错的两腮泛起红晕,有些不好意思。

    刘恒笑着说:“为较好地落实这些措施,朕决心听取卿的建议,让利于民。”

    晁错感念皇上英明,便直抒胸襟:“臣的建议概括起来无非三条:一是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百姓迁徙边地,每个城邑迁徙千户以上的居民,长期安家落户,先由朝廷供给住房、衣食、耕作农具,耕地种田,直到能够自给为止;二是按军事组织编制移民,构筑防御工事,实行军事训练,平时耕种,战时出击;三是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扰,夺回被掠夺的财富,由官府照价赏赐一半。”

    “匈奴侵扰狄道之后,朝廷开始采取移民输粟、加意边防的措施,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卿又系统总结出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等一些更加完整的措施,实在难能可贵。”刘恒用满意的、嘉许的口气肯定了晁错的主张。

    “臣以为贵在实施这些措施。”晁错迎着皇上明亮的、温和的眼光,鼓起勇气,斗胆直言。

    说到这里,刘恒敛起笑容,严肃地说:“朕不仅大力推行卿的三条措施,同时还要在北部、西部边地设置六牧师苑令,建立大型马苑36所,用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因为马匹已成为朝廷和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

    “鼓励百姓养马,满足边防需求,这一举措太伟大。”晁错咂摸几下嘴辰,由衷地赞叹道:“陛下圣明。”

    刘恒兴奋地说:“等这些措施一旦实行,朕相信将改变单一轮换屯戍制度,既有利于对边郡的开发,又大大加强抗击匈奴的防御力量;既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不影响内地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又为将来子孙后代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基础。”

    君臣二人谈锋颇健,对于如何移民实边、寓兵于农进行热烈讨论,逐渐达成成熟的共识。

    在谈论过程中,刘恒亲身感受到晁错的深谋远虑,认为他是当世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选他为太子家令选对了。最后,刘恒用欣赏的口气说:“卿今后有事没事,多来找朕,朕十分看好你。”

    自从这次谈话结束后,移民实边的政策在境内开始紧张有序进行,刘恒始终用一颗炽热的心,用一双敏锐的目光,用一颗冷静的大脑,不断关注这件事情的进展程度。

第170章 知错必纠 善之善者() 
等把手头一些棘手的政事处理完毕,天天忙得焦头烂额的刘恒觉得自己应该出去巡行,调节一下生活节奏。

    当他的车辇经过郎中署,只见一个上了年纪的郎署长在车前迎驾,他不由肃然起敬,亲自下车答礼:“请问老人家,你尊姓大名,家居何处?”

    “臣姓冯名唐,祖父本来是赵国人,到了父亲这一辈迁徙到代国。”郎署长冯唐看皇上平易近人,一点也不感到拘谨。

    一听说冯唐是代国人,刘恒顿时感觉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共同语言多起来,开始打听起一个人来:“朕在代国的时候,尚食监高祛好几次给我谈到赵将李齐,出战巨鹿,英勇善战,可惜已经病殁,无从委任,但朕常常为他牵肠挂怀,老人家可熟悉此人?”

    冯唐爽快地回答说:“李齐还不如廉颇、李牧的将才呢。”

    廉颇、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良将,刘恒熟读经史,当然对二人了然于胸,不由抚髀叹息:“哎,朕生的太晚,恨不得廉颇、李牧为大将,如果得此二人为将,何惧匈奴!”

    孰料冯唐朗声答道:“陛下即使有廉颇、李牧,也未必肯重用。”

    一句话说得在场的人全部哗然变色,惹动刘恒一番怒意,愀然变色,一甩衮袖,登上车辇,生气地对驭手说:“大煞风景,打道回宫。”

    驭手用指头指一下冯唐,斥责道:“你这糟老头,这么大了,怎么说话呢?”说罢,一扬马鞭,毂轮碾过郎署门前的路,辚辚驶去。

    皇上的随从经过冯唐的身边,都用眼睛瞪他一眼。他哎呀一声,用手掌狠掴自己的嘴角,后悔地说:“冯唐呀,冯唐,为何你光长岁数不长材料呢?为何你这把年纪不升官呢?坏事都坏在你这张臭嘴。”

    刘恒回宫后,仍然很生气,坐了片刻,转念一想,觉得冯唐所说的话绝非无端唐突,一定另有原因,猛地一拍脑门,自怨自艾:“嗨,朕纳谏的度量还是狭小,更何况对方是一个长者呢。”

    想到这里,他怒颜稍霁,朝宦官赵谈摆下手。

    赵谈近前,低声问:“陛下,有何吩咐?”

    “你去把刚才顶撞朕的冯唐召进宫,朕有话问他。”

    “奴才遵旨。”赵谈应声而去。

    俄顷,冯唐走进宫殿,见了皇上,行过大礼。刘恒责备他说:“你为何当众羞辱朕呢?难道有什么话不能偷偷对朕说吗?”

    冯唐免冠谢罪说:“臣乃鄙陋之人,礼节不周,还望陛下恕罪。”

    刘恒看冯唐皓首白发,心中老大不忍,让赵谈搬过来一个锦墩,让冯唐坐下。

    冯唐没想到自己顶撞至尊无上的皇帝,皇帝不仅没有追究自己的罪,反而客客气气让自己坐下来,不由为皇帝的贤明和豁达感动。

    “君从何处看出,说朕不能重用廉颇和李牧?”刘恒开口诘问道。

    冯唐亢言直论,不稍隐讳:“臣闻上古明君,每逢大将出征,礼节非常庄重,临行时跪着推动车毂,叮嘱说:阃以内,听命寡人;阃以外,听命将军,军功爵赏,统归将军处置,先行后奏。”

    刘恒点一下头,冯唐看皇帝没有反感的意思,继续说道:“臣闻李牧为赵将,边市租税,统得自用,飨士犒卒,不必报销,国君从不遥控指挥,因而李牧不用担心掣肘,竭尽才智,守边却虏。请问陛下,能如此信任边将吗?”

    “是不是朕哪里做错了,卿尽管大胆直言,不要吞吞吐吐,不要为朕掩盖错误。”刘恒觉得冯唐遮遮掩掩,一定有心里话掖着藏着,便鼓励他直言无妨。

    在刘恒的鼓励下,冯唐终于说出心里话:“云中郡守魏尚,所收市租尽给士卒,并且自出私钱,宰牛置酒,遍飨宾客、军吏和舍人,因而将士效命,戮力卫边。上一次匈奴侵扰云中,魏尚亲自率领战车骑兵迎击,斩馘无数,杀得匈奴抱头鼠窜,不敢再来。”

    “是有这么一回事,只不过魏尚虚报战功,已经被朕褫官下狱,罚作苦工。”经冯唐这么一说,刘恒回想起云中郡守魏尚冒功领赏的事,但他不知道朝廷在这件事上做错什么。

    “臣说的正是这件事,魏尚报功不实,所差敌首只六级,而陛下对他的处置过于严厉,这不是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么?照此看来,陛下虽得廉颇和李牧,亦未必能用。臣自知愚戆,冒触忌讳,死罪死罪!”说到这里,冯唐再次免冠叩首。

    “哦,原来是这么一个道理。”刘恒转怒为喜,忙令赵谈扶起冯唐,主动承认错误说:“经卿这么一说,朕觉得对魏尚的处罚太重了,朕这就命你持节到监狱,赦出魏尚,让他官复原职。”

    “陛下从谏如流,知错必纠,真实虚怀若谷,善之善者也!”冯唐欣然接受这趟差事,持节到狱中,把魏尚释放出来。两个人重返未央宫,叩谢皇上。

    刘恒高兴地对冯唐说:“非卿一席话,朕仍执迷不悟,让魏尚在狱中继续受苦。朕念你进谏有功,加封你为车骑都尉。”

    “谢主隆恩。”冯唐本来在仕途上已经心灰意冷,没想到到了这把年纪,竟然荣获升迁,一张满是皱纹的脸笑得绽开了。

    “还有魏卿,狱中受苦,朕略备薄宴,赐酒压惊。”

    魏尚跪在地上,磕头谢恩:“谢陛下,臣以后一定谨慎核准,决不再犯类似错误。”

    等酒宴结束,魏尚谢过皇上和冯唐,再赴云中。匈奴果然害怕他,不敢窥视云中。

    至于其它地方防守,刘恒斟酌再三,量才选用守将。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北方边境一带才重新获得安定。

第171章 水命土命的争论() 
春天来了,天空湛蓝,和煦的风儿扯着一缕缕柔和的阳光,让沃野千里的关中大地披上一层崭新的绿装。

    只见上林苑的莲花池畔,细长的柳枝好像姑娘袅娜多姿的裙裾,浮在清澈的水面,轻轻摇曳,婆娑起舞。在离它十几步远的地方,一片桃树林千姿百态,鲜花盛开,一片片绿叶托着一朵朵粉白色的花瓣,吸引无数蝴蝶。蝴蝶扑闪着美丽的双翅,在花瓣间来去自由,尽情采撷小巧玲珑的、晶莹剔透的黄色小花蕊。

    在这暖意融融、生机盎然的上林苑,在这郁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