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想镇定下来继续吃饭,可刚才还很美味的雕胡饭现在吃起来却味同嚼蜡,于是长叹一声把碗放下。媚娘冷眼旁观——行啦!这件事办不成了。

    果不其然,李治一脸失落地喃喃道:“那就算了……算了吧……”顿了片刻他忽然抓紧媚娘的手。

    “干吗?”媚娘吓一跳。

    “我想问你一句话。”李治直勾勾望着她,眼里竟隐隐有泪光,“朕是不是很蠢?是不是在你眼中,朕一直就是个昏聩无能的人?”

    媚娘闻听此言又悲又愤——你何时蠢过?你何时昏聩过?天底下只怕没几个人比你更精明。你的毛病根本不是蠢,而是反复无常、好谋无断!这世上从没有完美之事,八字还没一撇,给孙儿开府置属就一定会生乱吗?即便如此,不有所舍焉能有得?堂堂七尺男儿,拿得起放得下,胸内若有一番豪情壮志,天塌地陷又有何惧?可你呢?我只说了一句你就犹豫反悔,每次皆是如此。你防这个防那个,算计来算计去,说到底就是你自己没信心!总想利用别人,却又总疑神疑鬼,弄到最后什么事都做不好!你缺的不是智慧,是快刀斩乱麻的魄力!是敢作敢为的担当!没有魄力和担当再会算计也没有用。这样的皇帝可恨,这样的男人可悲,你明不明白?雉奴啊雉奴,当初你跟我偷情时的勇气哪儿去了?当初你除掉长孙无忌一党时的果决哪儿去了?我的雉奴啊……

    不知不觉间,媚娘的眼泪已簌簌而落,但这些话她不能说,也不敢说。不是怕李治生气,而是怕自己也会像李治一样犹豫,怕自己好不容易积蓄起的无限勇气会因这一瞬的宣泄彻底毁灭。她唯有将李治紧紧搂在怀里,泣不成声地安慰着:“没、没有……你只是病了……病了……”或许这答案也不算敷衍,如果李治不是半辈子疾病缠身,至少能当个合格的守成之主,运气好的话也能小有作为,然而这可恶的风疾把他的人生彻底打乱了。

    因为有媚娘,罹患风疾的李治才有幸做出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也同样因为媚娘,李治皇纲不振大权旁落——媚娘曾忧李氏之天下,而现在李氏天下要因她而忧了。

    二、移驾密谋

    永淳元年三月戊午,李治正式颁布诏书,立东宫嫡长子李重照为皇太孙,但开府置属之事却再无下文。皇太孙没有属官就只是个空头名分,对巩固太子地位帮助有限,更起不到会聚更多官员制约天后的作用,李治最后一次权力布局又以失败告终。

    不过对李治而言这已不重要,珍惜剩下的时光似乎更为实际,在确立皇太孙后他着实过了几天儿孙绕膝的快乐日子。不但徐婕妤等人时时陪在他身边,太子李显、相王李轮也每天入宫问安,媚娘也难得再发善心,主动恢复了李素节、李上金的官爵。当初素节、上金都因强加之罪降为郡王,解除职务软禁地方;而今媚娘声称太子、太孙新立,当施惠兄弟以示仁慈,故而解除对二王软禁,就近任命为岳州(今湖南岳阳)刺史、漹州(今湖北汉阳)刺史。虽然他们依旧没有入京觐见、参与朝政的权力,但与原先相比已好过百倍。就在李治为此大感欣慰之际,太平公主也笑盈盈来报喜,说自己怀孕了,为此自然又有一番喜庆之事,驸马薛绍也加封右羽林员外将军。(员外,即正员以外的官员,唐初多用于奖赏特殊身份者)

    就在一派和煦春光照耀皇家之际,长安平民百姓却很痛苦——又开始闹粮荒了!

    关中自古久旱,数百年皆如此,故而当年隋朝开辟运河时最重视的一段便是广通渠。此渠由长安西北引渭水,过潼关,入黄河,长达三百余里;修成之日万民欢呼,关中粮食自此有了保障,百姓呼其为“富民渠”。但运河并不能改变关中干旱的气候,高祖定鼎以来大旱已有六七次,特别是冬春连旱尤为棘手。而永淳元年又是这种情况,加之前番镇压突厥大量调发粮草,长安缺粮尤其严重。

    国家承平日久,边庭虽屡有战事,毕竟中原一团和气,民户也在日益增加;长安首善之地,士农工商云集,更不知比贞观之初多了几十倍的人。平日越是繁花似锦,一旦闹灾麻烦越大。裴炎不敢怠慢,一方面诏准关中百姓逃荒就食,一方面从东南调粮食输往河南,准备赈济灾民。

    出这么大的事,李治温馨的日子也被惊破了,又开始为此发愁。媚娘很适时地坐到他身边,提出建议——将朝廷迁往东都洛阳。

    这其实是老文章,每逢关中大旱皇帝就要移驾洛阳,但这次李治不乐意:“朕东去容易,恐显儿留守长安不胜其任。”

    “可留宰相辅佐,再说孩子也大了,正好历练一下。”说着媚娘从怀中取出份奏疏,“你看这是显儿亲笔所写,说怕李贤在巴州缺衣少穿,恳求咱们放宽监禁、厚给衣食。他心里还惦记着哥哥,可见这孩子越来越有心了。”

    李治初看之下也觉感动,可转念一想,说不准是薛元超、苏良嗣出的主意,这种恳求未必全然是真情,何尝不是自树仁德之名?但是诚如媚娘所言,李显二十六岁,已是两个孩子的爹,自己在他这岁数已当了五年皇帝,都开始跟长孙无忌斗智斗勇了,总不能永远不放手吧?然而李治还是不想走,又说出一个理由:“前几天太史局上奏日食,此时出巡朕恐不吉。”

    媚娘只能耐心劝说:“春秋之时荧惑守心,宋景公问于太史,言可移祸于百姓、社稷、臣子。景公皆不忍,自当其祸,上苍感其德,荧惑退避三舍,延景公寿数二十一载。陛下身为九五之尊,更须降德于人。如今百姓嗷嗷、朝野惶惶,眼看粮将不支,朝廷若留长安,须耗费多少人力自河南补给粮粟?还是要为天下苍生着想啊。”

    “唉!”当一辈子皇帝,这些道理李治焉能不懂?其实刚才说的全是托词,他真正忧虑的是病体。自己的身子自己最清楚,虽说病情稍微转轻,终不能跟三五年前相比,全凭喜得嫡孙的兴奋撑着,一旦病倒在外面,万事不能自理,还能再回长安吗?

    媚娘早识破他心思,宽慰道:“别担心,我刚才已问过张文仲,你还不至于不能出行。东都气候温和,更利于养病,而且你不是还想封禅嵩山吗?”

    “封禅……”李治的神色顿时变了,二目炯炯透着神往——封禅从来只是在泰山,但媚娘和他别出心裁,想在天下正中的嵩山举行一次。此事始议于上元年间,因吐蕃入侵而取消,至调露年间复议,日子都确定了,却因突厥叛乱作罢。两次失之交臂,成了他放不下的心事,如今病成这样,还能登上嵩山吗?

    媚娘却很乐观:“嵩山平缓,再说可以坐肩舆,咱不单祈求天下太平,还求天地保佑你早日康复……”

    李治怦然心动,倒不是因为求天禳寿的计划,而是另有所思——统治天下三十多年,若能在最后再举行一次封禅,也算给自己的人生勾出圆满的最后一笔。而且这不仅是面子问题,如果一切就绪何不让李显也参加?这是个好机会,可以在天下人面前隆重推出这位帝国的继承人,让天下百姓牢记他、膜拜他、尊奉他,为他顺利承继大权再添一把力。此次封禅意义非凡,不为彰显荣耀,而是为大唐社稷!

    媚娘也越说越兴奋:“如果你病能再好些,咱封完嵩山,再去封北岳恒山。天若寒冷咱就南下,去封南岳衡山,最后回来封华山。咱把五岳封禅一遍,永载青史,也保佑我大唐万年久安。”

    李治笑了,但这是惨笑——还去封华山?西岳之险肩舆怎抬得上去?无须空谈五岳,封一次嵩山已是大幸,还不知能不能如愿,即便如愿还能不能活着回来,这无异于用生命在赌博。

    媚娘轻轻握住他手,又揽住他肩,像哄孩子般道:“别怕,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陪在你身边。天下有道,我黻子佩。天下无道,我负子戴。”

    李治略感释然,或许他这一生都离不开也逃不脱媚娘的温存吧。他倚在媚娘怀里,顺从地点了点头……

    永淳元年四月,二圣在宣政殿召集朝廷要臣,宣布东巡之事,虽有不少大臣觉得封禅劳民伤财,又担心长途远行不利于天皇龙体,却无人明确反对——没办法,关中旱情严重,市上每斗米已卖到三百钱,比平常贵了十倍!现在的长安根本支撑不了庞大的朝廷,不想走也得走。至于封禅还搞不搞,走一步看一步,到洛阳再说吧。

    东巡之议已成,媚娘心中窃喜,此行不仅为了避灾,更不是为了封禅,她是要借东巡完成夺取大权的关键一步。天下虽大百官虽众,但当今世上有能力坏她大事的唯有三人——刘仁轨、薛元超、裴行俭。

    刘仁轨之威力在其名望,平百济、破倭国、征高丽、御吐蕃,出将入相十余年,门生故吏遍及朝野,只要他说一句话,便可掀起一阵风浪,纵不至于让媚娘翻船落水,也要昏头涨脑一阵子。但刘仁轨有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年事已高,他已八十二岁,早过了拼死拼活的年纪,他的斗争只能靠嘴,必须借重旁人之力。

    薛元超之威力在其掌握太子,虽说他曾屈从媚娘之意废掉李贤,但同时他也成就了自己,不啻为扶立李显的最大功臣。而且他在百官面前承受辅佐李显之任,将来李治驾崩,他是毋庸置疑的顾命之臣,凭着混迹官场一辈子的经验人脉以及和皇族的特殊关系,足以掣肘媚娘。但薛元超也有弱点,那就是他的权势完全依托太子,作为太子的教育者、辅佐者、保护者,片刻不能与李显分开。

    媚娘为此冥思苦想,终于想出对付这两人的办法,那就是将李治和朝廷迁往东都,直至李治病逝都不再回来。刘仁轨一把年纪,怎么跟着朝廷东行跋涉?只能老老实实留在长安,这样他就和文武百官分开了,兴不起多大风浪。而依照惯例,二圣巡游太子留京,薛元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