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浪。而依照惯例,二圣巡游太子留京,薛元超也得陪李显留镇长安,将来一日李治归天,薛元超不在身边,稍冒风险篡改一下遗诏,不给他顾命之任他又能如何?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对裴行俭,媚娘就没办法了,因为裴行俭之威力在其手握兵权!

    任何权力之争,闹到最坏的地步都是兵戎相见。昔日废王立武之争,李之所以能把长孙无忌制服,绝不是因为那句“此陛下家事”合情合理,而是因为他在军中的崇高地位,戎马纵横数十年,诸卫之中哪个将军不曾跟随他出兵放马?只要他招招手,那帮武夫就站过来了,真刀真枪干起来,长孙无忌自知绝无胜算,只好低头就范。然而现今的李就是裴行俭,他凭三定突厥之功稳居第一大将之位,官拜右卫大将军,又兼礼部尚书,根本无可撼动。媚娘身边不是没有可以任用的将领,比如丘神、郭齐宗、姜嗣宗之流,这些人都很乖觉,但他们的能力和威望在裴行俭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即便黑齿常之、程务挺等辈也不能媲及。前番阻止裴行俭入相已惹非议,裴炎的声望已因此受损,强行解除其兵权弄不好会激出大乱,即便东迁洛阳也不可能削减裴行俭的影响,这该如何是好?

    为此散朝后媚娘召集武承嗣、武懿宗、元万顷、范履冰等人共商对策。元万顷沉吟半晌,一脸无奈道:“外御敌雠,内固皇权,故国家不可以无兵。然则兵在一日,这麻烦终究解决不了,唯有拉拢裴行俭以漫其心。”他不慎说溜了嘴,所谓养兵乃在“内固皇权”,不也等于坦言天后以及自己这帮人是威胁皇权的吗?

    这会儿媚娘也无心与他计较,只道:“我与他的恩怨你又不是不清楚,怎么可能使其为我所用?”

    “这……”元万顷一时无语。

    媚娘又问周思茂:“你可有良策?”

    周思茂也是中宫一党的重要人物,如今他和弟弟周思钧都在李显身边任职,一为太子舍人、一为太子文学,时常把东宫内的事情汇报给媚娘。不过他们兄弟都是文人,监视东宫同僚还可以,要对付将领军队就不行了,面对媚娘的问题只能愧然摇头。武承嗣逢迎拍马还有两手,哪有什么好主意?武懿宗是个大老粗,更没办法。苗神客也是一筹莫展,这时白发苍苍的范履冰开了口:“听闻裴行俭自凯旋便身染疾病,最近闭门在家,想必也不足为虑。兵乃国之保障,娘娘还应结好诸将,释母仪之德。”

    “哼!”媚娘一阵冷笑,“谁知他是真病假病?当初李不也养病好几年吗?等到长孙无忌失势,什么病都没了。再者即便他真有病乃至病死,京城这帮将领大半还是他提携的,根基不变,于我而言有何两样?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不可不防啊!”

    范履冰愁眉低头——从本心而论他与元万顷之辈并非同流,反倒与魏玄同、刘景先等人心思相近,并不希望女主擅政。无奈出身北门学士,已绑在中宫这条船上,只能随波逐流。

    众人哑口无言之际,坐在远处的胡楚宾突然说话,那声音醉醺醺的:“既怕军队生变,那就把裴行俭和诸卫兵马都留下,不带他们去洛阳……”这位胡学士是个怪人,官瘾不大,酒瘾却不小,而且唯有喝了酒才能笔走龙蛇、文采飞扬,这等酒癖怎么能当大官?媚娘拉拢他的手段也很简单,不拘场合不拘礼数,上好的御酒敞开了随便喝,当初教训李贤那部《少阳正范》许多篇章就是胡楚宾酒后的大作。

    这叫什么主意?媚娘知他又喝多了,一笑置之,可心下略加思忖,竟觉这醉鬼的话有理——对呀!既然军队不可靠、裴行俭有威胁,把他们扔在长安又何妨?难道他们还敢叛乱?

    元万顷脑子甚快,马上和她想到一块了,建言道:“胡学士之言未为无理。军队调动皆听诏敕,诸卫留于长安,敢有异动便是造反。陛下指斥其罪、传檄讨之,顿时三军瓦解。”

    “不错!”苗神客也来了精神,“陛下铲除无忌、参与封禅、修造佛窟皆在关东,人望甚深。到时候诸卫若有异动,陛下登高一呼,集诸州兵马不为难也。况国家财富仰给东南,关中粮草尚不能济,若截运河之水、断东南之粮,诸卫不战自溃。”

    周思茂也道:“吐蕃屡屡犯边,陛下以此为辞,留军长安名正言顺,哪个敢不从?”

    “哈哈哈……”武承嗣见众人计议已定,又来大献殷勤,“娘娘洪福无边,转危为安,此必天意所属,三军将士敢不听命?”

    媚娘也庆幸地点点头:“大事可成。”

    众人随之一片欢笑——南风既死,张华受诛;文明尚在,高允之幸。只要天后的权势稳固不失,哪怕换了皇帝他们也不至于被清算,而且前程还大有可为,岂能不乐?不过媚娘口中的“大事”和他们所认为的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此刻他们并没有意识到。

    笑声未落,殿角处有个平和的声音道:“这办法恐怕不行。”

    众人皆感意外,回头望去,见殿门处侍立一名亲卫,三十左右的年纪,低眉顺目相貌温婉——天后跟谋臣说话,哪有他插嘴的份?可如此机密会晤竟准他在殿门口侍立,必定也是天后信任之人。

    武懿宗一见是他,笑了:“你何时来的?俺竟不知,一会儿到俺那儿喝两杯。真想不到,你小子也混出头了。”

    媚娘见元万顷等人诧异,介绍道:“此乃小侄武三思,方入朝,先让他当几天侍卫,到了洛阳就封他官。”

    既是天后亲侄,谁还敢不恭敬?万元顷连忙拱手:“失礼失礼。您说此计不妥,未知有何疏漏,恳请赐教。”

    武三思虽是武元庆之子,又与武承嗣同岁,但因是庶出第三子,在武家地位不高,若非他俩哥哥武审思、武再思早亡,也轮不到先提拔他。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性情内敛、做事谨慎,读书也甚刻苦,果真秉承了名字里“三思”两字,与武承嗣等辈迥异。他先规规矩矩拱手还礼,才道:“列位莫忘,眼下正值荒旱。”

    只这一句话,元万顷不寒而栗——旱灾不可怕,但朝廷已准关中百姓离乡觅食,恰是从长安到洛阳这一路。迁都队伍浩浩荡荡,上至二圣下至百官,还带着朝廷的印信珍宝,这一路怎能不带军队?万一有贼人作祟怎么办?百姓饿极了哄抢朝廷粮食又怎么办?天皇本就重病,万一受惊,驾崩在路上,天后岂不成了千古罪人?到那时长安留守之臣拥太子立刻即位,先前所有算计岂不全都落空?

    众人渐渐都意识到难处,都笑不出来了。媚娘面沉似水,隔了好久才缓缓道:“天下本无万全之事,总要冒一冒险。我意已决,不带兵马东行,倒要看看苍天是否有意成全我武某人!”

    这几人都知天后的脾气,一旦定计万无更改,可心下都觉忐忑。范履冰犹豫再三,还是提醒道:“社稷之重,岂能犯险?还是要筹划一个护驾之策。”

    不带兵马如何护驾?

    媚娘环顾在座愁眉苦脸的诸人,暗自摇头——不行!这帮人虽不乏智谋,却只能纸上谈兵、耍耍笔杆,做不成什么大事,终非是上品人物。想解决这个难题,必须求助真正的奇谋之士……

    三、以盗制盗

    御史台是朝廷中恩怨最多的官署,其职责是弹劾官员、肃正纲纪。长官御史大夫,正三品;副长官御史中丞,正四品下;下摄台、殿、察三院,台院受理冤讼奉诏审案,殿院纠察朝会时的百官礼仪。而相较这两院,察院更为重要,监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几乎全天下的官员都在其监管之下。

    为此察院设置十五名监察御史,官阶从八品上。莫看这十五个人官职卑微,手中权力却甚大,出可巡察天下所有州县,入可弹劾朝廷一切官员;下至官衙小吏,上至宰相列卿,风闻言事不受罪责,议论忠奸职责所在。以小制大、以卑制尊,昔日显赫一时的褚遂良、李义府都曾栽在他们手上。更厉害的是,他们巡察州县一旦发现问题,可以上报朝廷暂时解除地方官权力,自己代理职务直至问题查清,那时就算三四品的大员也得老老实实听他们发落。

    正因为御史台的权力大,又整天干弹劾人的工作,这里每人每天都是一副蓄势待发、如临大敌的架势。而且当朝廷出现派系党争时,监察御史也会被拉拢,充当各势力的斗争先锋,口沫横飞笔墨相搏,不亚于真刀真枪的战场!

    然而这个是非之地最近却一团和气,非但没有惊天动地的弹劾,连官员的作风都变了,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和颜悦色,简直有点儿不正常。原因是心照不宣的,天后的势力实在太强了,强到监察已不起作用,任何对她那一派的弹劾都是徒劳,弹劾者非但不能匡正纲纪,还会引火烧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为了保住乌纱御史台之人只好当哑巴,就算弹劾地方官也得先查访清楚,唯恐拐弯抹角牵扯到中宫。仅仅如此也罢了,最近诠选竟把裴炎的外甥薛仲璋转任为监察御史,这还了得?首席宰相的亲戚天天在察院坐着,谁还敢随便讲话?万一哪句说错,传到宰相耳朵里岂不麻烦?虽说薛仲璋的任职完全是吏部安排,裴炎也没有袒护外甥的举动,可裴行俭都叫他整了,大家焉能不惧?凡事谨慎为妙,众御史也各有高招,正直者如李善感、张仁愿等人都请命出差,以巡视州县为名出去躲是非;油滑者如崔詧、鱼承晔等人则整日围着薛仲璋,恭维这位大外甥以图幸进。唯独一人不躲不避、不卑不亢,弹章照写、议论照发,那就是监察御史魏真宰。

    论及此人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魏真宰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虽凭借祖荫入弘文馆读书,但读到四十多岁还没混上一官半职,谁都以为他这辈子仕途没希望了。怎料四年前朝廷征讨吐蕃一场大败,损兵十余万,就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