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大权是在他手中还是在太后手中?让太后把本该属于皇帝的皇权交还算是异图吗?或许连崔詧自己都觉得太过牵强,又立即补充道,“叛党之一薛仲璋是他外甥,必是他舅甥通谋,要助李敬业颠覆我大唐!”

    文武百官尤其宪台之人闻听他这么说,不禁露出鄙夷的神色——薛仲璋固然是裴炎的外甥,但他们舅甥不睦早已不是秘密。废掉李哲的就是裴炎,难道还会反过来匡复李哲?请太后归政意在瓦解叛军,这哪是协助李敬业?试想裴炎早已位极人臣,怎么可能抛弃这一切,去给地位远逊于自己的李敬业当附庸?即便李敬业成功,还能再给他更多好处吗?别巧言令色了,跟薛仲璋打得火热的不是裴炎,反而是你崔某人!谁不知你当初对薛仲璋吹捧有加,欲求幸进?如今姓薛的造反,你怕朝廷追究你以前的不齿行径,所以抢先状告别人以求自保吧?

    “正是!”媚娘才不在乎崔詧是君子还是小人,也不管那些控告之辞能否站住脚,此刻她只想把这个威胁者除掉,当即一口咬定,“来人哪!把反臣裴炎给我拿下!”

    裴炎淡然一笑——顷刻之间“相公”便成“反臣”,真是可笑。我确实反了,只不过不是反唐,而是反武,却不知真正想要颠覆大唐的人是谁!

    “且慢……”纳言刘景先出班阻拦,“太后不可轻信诋毁之词!裴炎乃社稷之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皆知,臣敢断言其不反。”

    媚娘的目光转向辩护者:“爱卿不必多言,裴炎早有谋反之意,只是人所未知罢了。”既然人所未知,你又怎么晓得?这可就明摆着是欲加之罪了。

    “不可能!”刘景先资历虽不高,却又一颗急公好义之心,断然道,“自先帝病危,臣与裴炎同在御榻前领受遗诏,身为纳言与其共掌朝政,亲见其殚精竭虑忧国忘身,如果太后……”他越说越激动,一撩朝服跪倒在地,“太后硬要说裴炎谋反,那臣亦反也!”如果忠于社稷是谋反,那我也参与谋反了。

    媚娘万没料到这个平素谦恭的刘景先也有如此强硬的一面,竟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为裴炎作保,顿时对他也起了恨意,但此刻不宜发作——外有叛乱、内有逼宫,媚娘只能先除“首逆”,若现在大肆迁怒搞得人人自危,只恐激出大祸,那时逼她交权的就不止一个裴炎了!于是媚娘强压怒火,一字一顿道:“爱卿与此事无干,朕知裴炎反,知卿不反。”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不把你牵扯进去已是万幸,你趁早跟裴炎划清界限,不然别怪我心狠无情!

    刘景先竟不为所动,依旧硬生生跪在那里。而紧接着郭待封、韦弘敏、张楚金、冯元常、郭正一、胡元范、乐思晦、张行廉、邓玄挺、邓玄机……数十名官员相继而出,纷纷呐喊:“此事恐有冤屈,太后举烛明察啊!”

    裴炎回头望了一眼群臣,心头泛起暖意——想当初我拜相之日,资历不及列卿,政绩泯然众人,满朝多有非议,而今日竟有这么多人为我求情!看来我这几年兢兢业业为国操劳,终究没白忙,公道自在人心啊!真是谢谢大家了,不过你们的求情注定是徒劳。我既知武家之谋,又公然与之对抗,太后必要除我!你们越求情,越显得我威望高、影响大,太后就越要杀我以绝后患。

    恰如裴炎所料,极少畏惧什么的媚娘已被眼前这一幕吓住——竟有这么多人袒护“反臣”,难道他们的心思和裴炎一样,都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归顺我吗?平日或缄口不言、或貌恭敷衍、或假意献媚,到这时候就全跳出来啦!他们都是潜在的敌人……

    可无论她怎么想,此时欲把裴炎草草治死是不可能了,她无法应对这么大的反对声浪,只能把怒气压了又压,故作镇定道:“众卿之意朕会考虑,暂将裴炎关进大狱,肃政台详加审查再作处置。”这是缓兵之计,暂时抚平群臣,给大伙一个可能予以宽恕的假象。

    裴炎有什么不明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早晚是一死。面对来抓自己的侍卫,裴炎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主动抬起双臂让卫士擒拿——走吧!去我早就该去的监牢,我是大唐社稷的罪人啊!

    被拖走的那一刻,裴炎望了魏玄同一眼,见魏玄同似木头般坐在朝班中,非但不帮他辩解,连看都不看他。裴炎不禁发笑——此可谓耐久之朋,真知己也!这就对了,既知我有求死之心,辩护有何用?我死是因为我该死,我该以性命偿还废黜李哲、协助武氏之罪。但我死之后,李唐社稷还要有人保护,魏玄同不能因为救我而耽误自己的使命。首阳为拙,柳惠为工,有时活着比赴死更艰难!大唐忠臣永世不绝,以后就靠你们啦!

    三、画虎类犬

    光宅元年十月,李敬业举兵仅仅十余日,淮南局势已天翻地覆!

    英公之名威震天下,骆宾王的檄文震人心魄,加之扬州又是东南首富之地,大开府库招募兵马,旬日之间就招募到十万人,东南半壁为之撼动。楚州(今江苏淮南)司马李崇福率先响应,率领治下三县归附李敬业,继而邻近诸县也纷纷改换红旗,表示接受匡复军领导,仅盱眙一县不从。

    李敬业等人登上城楼,僭越兵马呼号誓师。这十万人虽然只经过韦超、尉迟昭的短暂操练,士气却十分旺盛,他们有的是响应勤王之举的义士,有的是归顺的淮南士卒,更多的则是分不到粮食的穷苦百姓,以及做着富贵梦的流民强盗、山贼水寇。但无论抱着何种目的,此刻受这热烈的气氛影响,都跟着城上大呼:“匡复庐陵王!”

    誓师之后众人回归督府,李敬业尚未落座便提出问题:“今兵马初备,三军归心,该向哪里用兵呢?”

    面对这个疑问,魏思温简直觉得可笑:“明公举兵匡复社稷,自当挥军讨武,直捣洛阳!”

    他理直气壮声音响亮,骆宾王不禁拍手称快:“妙!此所谓‘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兵锋所及尽皆披靡!”

    李敬业却蹙眉不语,其他人也是一片沉默,隔了半晌李敬猷喃喃道:“十万兵倒也不少,可咱们举事已将近半月,阎识微逃走告密,洛阳早有防备,听说妖妇也要调兵征讨咱们,两京军府少说有二十万众,只怕……”话虽未说完,但明显已露怯意,举事前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全没了。

    “公乃将门之后,岂不闻‘师直为壮’的道理?”魏思温厉声训斥李敬猷,其实也说给在场每个人听,“兴兵诛暴,大义所归,虽敌众我寡有何惧哉?莫说二三十万,即便百万大敌亦必战之,况且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武氏专横素为人知,只需一战得胜,敌必骇然解体!”这席话大有粉饰,但道理是实实在在的——既然举旗便是挑战朝廷,不拼搏无以成功,岂有侥幸之理?

    李敬猷在盩厔时一向对魏思温言听计从,可今天实在心里没底:“话虽如此,毕竟寡众悬殊,再说咱的兵是临时招募的,只怕不是朝廷对手。”

    唐之奇、杜求仁乃至李敬业何尝不作如是想——是啊!十万兵马虽然不少,但与朝廷相比依旧是小巫见大巫。直应敌锋太冒险,当寻万全之策。

    魏思温见众人怯懦,心下甚忧,正思忖如何鼓舞士气,一旁的薛仲璋突然开口:“今既举兵东南,自当仿效孙吴、南朝之事。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足以为固,何不先取常、润等州,先定霸业之基,然后北向以图中原?”

    此言一出众人精神大振。骆宾王撰文作诗是奇才,用兵却没个准主意,方才同意魏思温之策,这会儿听薛仲璋之言也觉有理,又赞道:“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真良策也。”

    “不可!”魏思温最怕这等论调,赶紧批驳,“明公以匡复为辞,今厉兵秣马军心正盛,当一鼓作气直取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方忠臣义士群起响应,大事可定矣!若不北进,反而思退,乃未战而先示弱也。”

    骆宾王左顾右看,又没了主意。但沉默已久的李敬业做出决定:“薛司马所言极是,我辈当先谋根基,再图讨武之策。”

    魏思温见他如此抉择,不禁顿足:“山东豪杰以武氏专制,愤惋不平,闻公举事,皆蒸麦为粮、伸锄为兵,以待我军之至共诛国贼。公不乘此势以立大功,乃更蓄缩,欲自谋巢穴,岂不令天下人失望?英公三思啊!”

    薛仲璋却道:“军师所言固然有理,但万事须权衡利弊。今既有万全之策,何必冒险?古人云‘龙无尺木,无以升天;圣人无尺土,无以王天下。’若不先立根基以为凭守,又何以进取而谋大事?”

    李敬业听他把自己比为龙和圣人,越发点头:“不错,我军势力仍不为强,当占据诸州再集兵马。”他拍着魏思温的肩膀,安慰道,“军师讨逆雪恨之心我等深知,迟早一日必拿下洛阳手刃武氏之人,为军师报仇。”

    “是啊是啊……”唐之奇、杜求仁也连声附和。

    安慰之言虽在耳畔,魏思温心里却已凉了半截——说到底李敬业等人只是一群坐享其成、志大才疏的宦门二代!之所以敢举兵,不仅因为仇恨,更因为他鼓唇摇舌,以帝王霸业引诱所致,现在这帮人满脑子都是当开国君臣的念头!固然“勤王”“匡复”都是虚的,也得假戏真唱才能博取天下人心,一旦挥军南下,就彻底暴露了割据称王的野心。让天下人看出这是假勤王、真叛乱,谁还愿意跟着蹚浑水?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两军尚未交锋,先添了六成败算!

    无论如何战略总算定下了,李敬业当即传令,命李敬猷攻打和州(今安徽和县),尉迟昭攻打盱眙;然后以唐之奇留守扬州,自统大军渡过长江,攻打润州(今江苏淮安)。

    寒风凛凛,杀气纵横,经过数日激战,李敬猷勉强夺下和州,虽然取得资财,也招募到一些兵马,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