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山西临猗)驻马,询问驿卒此处有没有会写文章的名士,驿卒还真推荐了一位,原任平乡县尉张嘉贞。

    张嘉贞现年三十八岁,其实早在他二十岁时就科举中第,担任平乡县尉,却因酷吏告密糊里糊涂卷入一桩案子罢官回乡,既而父母又双双染病,在家侍奉汤药,直至几年前双亲先后亡故。按理说酷吏政治已经结束,过去之案不再追究,他大可再入仕途,可张嘉贞心有余悸,生怕再卷入风波,又知女皇极老,于是打算等到女皇宾天、李唐复辟再入京谋官。张循宪折节来请,张嘉贞倒也乐于助人,立刻代写了一篇奏章。

    也是事有凑巧,女皇这日心血来潮,难得亲自观览两篇奏疏,偏就拿到这份,看罢甚是喜悦——不仅分析实务条理清晰,章句辞藻更是没得挑,遂召见张循宪,要升他为著作郎。张循宪叫苦不迭,这一写文章不就露馅了吗?只得承认赖人捉刀,并夸赞张嘉贞才德俱佳,干脆自己这官别当了,让给张嘉贞吧。女皇听罢大笑:“卿肯实言,朕心甚慰,朝廷之大岂无一官授予荐贤之人?”于是改升张循宪为司勋郎中;又召张嘉贞入朝,立授监察御史之职。

    还有一次大朝之日,水部员外郎郑惟忠上奏宁州水灾,溺死两千余人,请朝廷赈济并修缮河堤。女皇盯着这位员外郎瞧了半晌,突然打断道:“朕记得在神都时有一年制举,朕提了个忠臣的问题,有一人应答如流,便是爱卿你吧?”郑惟忠一怔,此事已过去十年,当时自己还是八品官,女皇竟还记得!于是他承认其事。女皇十分欢喜,不但批准他的赈灾方案,还将其晋升为凤阁舍人……

    这些事固然是美谈,却也暴露了严重的问题——武曌对朝廷的控制力在逐渐减弱!任何人的威望都是在事务中积累起来的,皇帝也一样。平定契丹以来武曌虽得以清闲,却也疏远了百官。现今朝中四五品高官她还比较熟悉,而中下级官员她都不认识啦!倦于政务的她难得与外臣接触,那些朝廷新锐也与她年龄差距巨大,想法颇有隔阂。这种情形下她只能凭往昔的记忆和一时碰巧提拔人才。类乎郑惟忠、张嘉贞之事可遇不可求,能被提拔的能力几个人?

    自古明君无不选贤任能,这样做一者是为国泰民安,再者也是降恩贤良、俘获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此时武曌疏懒政务,也不了解臣下,那她提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第一途径是通过狄仁杰。狄公虽逝,留给武曌的记忆却很深刻,所以凡是狄公生前推荐过、提到过的人必是好的,可以继续重用。如崔玄暐由天官郎中升文昌左丞、元行冲由陕州刺史晋升司礼少卿;还有侍御史桓彦范,他受狄公赏识是天授年间狄公第一次拜相时的事,武曌年纪越来越大,昨天的事未必记得,十多年前的事却一清二楚,故而也将桓彦范迅速拔擢,两年内先提拔为凤阁舍人,又晋升御史中丞。

    此外女皇还有另一个提拔官员的途径,那就是倚赖二张!这不仅仅因为她宠信二张,更因为她意识到二张代表一股安全可靠的政治势力。试想她百年之后男主登基,要男宠干什么?那些靠攀附男宠登上官位的人前景也不乐观,所以二张推荐之人都是珍惜眼前富贵的,必定都是不希望她驾崩或者退位的人,值得信赖!正是在这种想法驱使下,凡张昌宗、张易之举荐者,不管他是逢迎拍马、行贿买官还是确有真才实学,一律予以提拔。先者知利,后必慕之,于是像张锡、李迥秀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天官侍郎郑杲、侍御史郑愔等人也甘心拜倒在二张脚下。

    且不论这两种途径提拔上来的人孰优孰劣、谁清谁浊,单是这两类人就泾渭分明彼此不容,岂能不产生矛盾?更何况现在坐镇政事堂的是魏元忠,自打他回朝那天起战鼓已经敲响,一场旷日持久的政坛战争已无可避免!

    说起魏元忠与二张的矛盾要追溯到三年前,那时魏元忠以同平章事的身份兼领洛州长史,张昌宗的弟弟张昌仪也刚刚就任洛阳县令,开始在京中拥有一定势力。初出茅庐的张昌仪依仗哥哥作威作福,根本不把同僚放在眼里,不但处置政务随心所欲,连起码的官场礼节都不遵守,每逢到州府衙门办事不按规矩立于庭下,如同串门一般直接走上大堂,跟上司说话就像聊天一样随便。魏元忠何许人也,酷吏的刑具都不惧,哪在乎这半大小子?劈头盖脸一通呵斥,责令卫士将其逐出大门。不但如此当时张氏兄弟的仆人倚仗权势横行不法,魏元忠闻知后利用宰相的权威一次性抓捕张家仆童十余人,全部乱棍打死,扫尽了二张的面子。但那时二张还未膨胀到如今这般地步,不敢招惹宰相,而不久后魏元忠领兵出征,那场风波就过去了。

    三年后的今天魏元忠载誉而归,二张强大到干预朝政的地步,交锋也就不可避免了。魏元忠出击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惩治贪官,二是严选宰相。贪官大部分是二张提拔的,原因很简单,花钱买的官当然要努力捞本,凡是这样的官有一个贬一个,整肃朝廷毫不姑息,强大威慑下连李迥秀也老实起来,不敢再帮二张揽生意。而宰相承担燮理阴阳、处置朝政的重任,岂能让一群尸位素餐之人霸占?很快杨再思转任东都留守、苏味道外任益州长史、韦巨源改任太子宾客,全都靠边站了。在魏元忠提议下,唐休璟、韦安石、朱敬则登上相位,先前被改任国子祭酒的李峤也回到政事堂,朝廷纲纪为之一振。

    张昌宗、张易之岂会罢手?照魏元忠这么搞不仅是断了财路,甚至会断送他们的性命!其实他们也有难处,当初迎回武显他们本是有功的,足可作为日后安身立命的资本;而随着女皇宠信的加深,这对兄弟有些忘乎所以,恃宠而骄为所欲为,但求快意因此得罪了众多大臣,而武重润、武延基之死更是断了他们的后路。诚然武重润是武显逼死的,可追究起来还不是他们添油加醋告密所致?李家毫无疑问会把这笔血债记到他们头上,迎立之功也就一笔勾销啦!而武延基的死又导致武家心生芥蒂,虽说武三思表面上和和气气,谁知心里打什么算盘。莫看他们现在拥有国公之爵,其实心里充满恐惧,女皇一旦归天他们下场如何?故而他们必须积蓄实力,集结一批与他们关系亲厚、利益与共的人,以保日后在大唐朝廷性命无虞。无论受贿卖官还是与文人互相吹捧其实都是结党的手段,趁现在扶植一群官员占据要职,将来武显清算他们时那些官员为免遭牵连必会努力保他们。

    而今魏元忠为首的人要破坏这一切,他们岂能坐以待毙?报复马上开始了,但相较外朝的大刀阔斧他们的行动无声无息,没人知道他们在女皇耳边嘀咕些什么……

    这年秋天回乡尽孝的姚崇复归朝廷,武曌甚是欢喜,不但给他恢复相王长史、兼职宰相之身,还打算晋升其为夏官尚书。姚崇竭力推辞:“臣乃相王属官,而夏官执掌兵权,如此兼职恐于相王不利。”如今武显尚无实权,武轮又是大都护又是大元帅,属臣若再执掌兵部,只怕长此以往兄弟会产生芥蒂,也容易让别有用心之人从中挑拨。武曌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改任姚崇为春官尚书;不过她还是没有亏待武轮,又授予其雍州牧之职——雍州治所即在长安,皇子尹京是天皇立的规矩,乃因京畿之地不可授予外臣,武曌称帝后虽然一直未设雍州牧,也从不任命雍州都督之职,一直是以长史代理政务。

    当然武轮不可能真的履行州牧职责,这个任命只是形式上的,具体事务仍由长史负责。就在武轮象征性地接受印绶后,武曌顺势下诏任命新的雍州长史——张昌期!

    张昌期刚满三十岁,先前让他当岐州刺史已是格外加恩,怎能让他当京畿长史?难道女皇坐视张氏兄弟把控京师挟权自重吗?魏元忠毫不客气,利用鸾台之权驳回诏书,亲自入禁中向女皇谏言:“薛季昶任雍州长史,处事宽严有度,颇得人心,陛下何故更换旁人?”

    武曌振振有词:“薛季昶兼领防务御敌,京畿之任不能空缺……”

    魏元忠心道——这就叫强词夺理。当初打仗时都没让人接替薛季昶本职,现在仗打完想起京畿长官不能空缺,分明是二张撺掇的!

    武曌似乎也意识到这理由站不住脚,又补充道:“再者京畿地方官不能久任,以防权势过甚。”

    这就没法抬杠了,谁能说她这想法不对?魏元忠转而道:“可如今没有替代薛季昶的合适人选。”

    武曌微然一笑,以商量的口吻道:“张昌期真的不行吗?朕很希望他担任此职。”

    “绝不行。”魏元忠断然摇头,“他年纪太轻,不娴政务,出任岐州已失职,致使掾吏横行户口逃亡。雍州帝京,职责更重,他之才干岂堪担负?”平心而论他考虑的不是张昌期能否称职,而是根本不能让他到京中来,张氏兄弟若掌控京畿地面,以后更收拾不了他们啦!

    武曌本指望魏元忠通融一下,哪知他根本不为所动,句句都在理上如何争辩?武曌只能作罢,但是笑容立时收敛,不耐烦道:“好好好,不用便不用。你退下吧……”

    魏元忠施礼而出,却丝毫没有胜利的喜悦,反而心情沉重。昔日无论面对徐敬业还是武承嗣,他都没有一丝胆怯,今日区区两个男宠却让他力不从心。这两个对手在深宫之中,背靠女皇这棵大树,他有心锄奸却无从下手,即便他将朝廷的贪官污吏除尽,也伤不到人家一根寒毛,只能坐待情势发展。

    此刻魏元忠已预感到自己处境危险,他走出甚远回望蓬莱殿,喟然叹息:“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居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二、陷害忠良

    女皇终究没能任命张昌期为雍州长史,而是改任其为汴州刺史。汴州毗邻洛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