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渥自然也知道,这些功勋老将才是淮南最大的支持者,即便要对他们防范,但也不能做得太过。所以对这些担任刺史的武将他准备加封一些荣誉职衔,再多加赏赐就行了。

    结果杨行密却说,其他人那样安抚还行,但以刘威和陶雅二人的资历威望却不能那样草率封赏。而且这两人作为刺史中的标杆人物,若是处理得好,军政分离的事情差不多就能成了;反过来,若是处理得不好,那么将来肯定会有波折。

    杨渥考虑到这两人在治理地方上做得很好,即便是换个文官去做也很难做得更好了;而且他们二人带兵打仗的本事也不差,更重要的是两人的野心都不大,对杨行密又极为忠心,所以杨渥最后决定让他们担任巡抚的职务。

    当然,这个巡抚不是后世的偏重军事的巡抚,而是类似于早期的巡抚,偏重于民政,对军事也有过问的权利,不过仅限于各州的州兵,而驻扎在当地的外镇军是不受巡抚节制的,而是直接受命与吴王府。而所谓巡抚过问军事,其实主要就是为外镇军出征时打理后方,转运粮草等。

    所以巡抚虽然也位在刺史之上,可以过问辖区内的军事、民政,但相比于节度使,巡抚的权利却要小多了;节度使对于地方是完全掌控,手握军、政、财的全部大权,还有对下面官员的直接任命权,完全就是一方土皇帝,巡抚的权利自然比不了。

    即便是与如今的州刺史相比,巡抚对地方的掌控力度也小了很多,毕竟以前的刺史对更下面层级的官员有直接任命权,而巡抚却不能任命刺史,加上刺史也直接受命于吴王府,所以巡抚虽然能指挥刺史,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刺史的掣肘。

    听了杨渥的解释,高勖等人若有所思。

    就在众人还想继续问一些问题时,负责情报的范遇忽然进来禀报道:“世子,有好消息,庐州刺史刘威已经上书请求实行军政分离了,并且他还说自己不擅带兵,希望辞去军职,转为负责民政。我们的人在得到消息后便立即传了回来,至于刘使君的奏章,想必要不了多久便能抵达广陵。”

    杨渥闻言大喜,刚刚还在说他,没想到这么快他便主动上书了,这可是徐温、李承嗣、李神福之后的第一个上书请辞的刺史,而且他在各个刺史中的威望很深,他的主动请辞,意义重大。

    杨渥知道,刘威担任庐州刺史已有多年,在当地根基很深,牵扯到的利益也就更多;相比之下,徐温等三人担任刺史都是最近的事情,与地方上的牵扯也不深,没多少利益,在请辞的时候自然更加爽快。

    不过如今既然刘威已经主动请辞了,那就说明各地刺史已经知道了吴王府实行军政分离的决心,虽然杨行密父子还没有直接下令,但有些事自己主动做和在命令之下被动的去做效果自然是不同的。

    “我父亲现在到哪里了?是还在滁州还是已经启程去往庐州了?”想起不久前得知的杨行密的行程,杨渥连忙问道。

    “大王还在滁州,应该要过两天才会离开。”

    “还在庐州?那就是说刘威是在父亲到达庐州前就决定上书了?”杨渥点点头,又继续问道:“那么滁州刺史王安是什么态度?”

    “滁州王安使君目前还没有什么消息,不过属下听说他与大王交谈得非常畅快,他的态度应该也是支持军政分离的。”范遇道。

    杨渥点点头,王安当初乃是杨行密的贴身侍卫,不仅为人沉稳有气度,而且对杨行密极为忠心。他当上刺史的时间也不长,想来有杨行密亲自出马,王安那边也没什么问题才是。

    果然,两天后,当杨行密离开滁州继续前往庐州时,王安的奏章也递交上来了,意思与刘威的差不多,不过他却不想转为文职,而是请求做一个领兵将领,建功立业。

    有了刘威和王安两人的带头,其他刺史到这时候也知道了,军政分离已成定局,他们这些刺史是不可能还像以前那样军政一体了。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常州刺史李遇,湖州刺史李简,宣州刺史台濛,歙州刺史陶雅,舒州刺史刘存等都先后上书,请求实行军政分离,并且或是请求辞去军职专管民政,或者辞去刺史之位转为完全的领兵将领。

    到了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动静也就只有濠州刺史刘金和光州刺史柴再用了。

    杨渥知道,光州和濠州这两地看来是被严可求说着了,不会那么容易就接受节度使府的安排的,或许一场新的战事又要爆发了,只是不知道是在濠州还是光州,又或者,两地都有战事爆发。

    不过这两地虽然可能出现动荡,但正式宣布军政分离的时机却已经成熟了,再等下去,只怕朱全忠都已经彻底击败王师范了。

    所以到七月底,等选拔新军士兵的事基本完成后,杨渥便宣布了包括军队整编后的各级将领名单,以及对各地刺史作出的调整,正式宣布实行军政分离。

    Ps:还是缺一章,郁闷。

第214章 人事安排() 
七月底,杨渥正式宣布实行军政分离,并且发布一系列人事调整。

    其中,处于淮南内部的升州,常州,润州,和州,滁州,庐州等八个州全部改为文官担任,其中升州刺史为陈彦谦,润州刺史王令谋,这两人都是以前在地方上担任长史的,而其他六个刺史则是从节度使府的属官里面选拔的,比如淮南巡官沈颜,主簿卢枢等,都是在节度使府做过多年文职的官吏,才能不错,又有一定威望,这才得到提拔。

    歙州刺史陶雅升为淮北巡抚,负责监管光州,寿州,濠州三州军政民政;庐州刺史刘威转为涟水巡抚,负责泗州,楚州,海州等地的军政民政。

    而其他几个边境州的刺史虽然还是以武将担任,但都做了一些调整。只有滁州刺史刘金没有调动。

    倒不是说杨渥不想动他,而是他父亲考虑到刘金如今身染重病,随时可能病死,在这个时候他不想节外生枝,所以暂时不动。

    而杨渥考虑到光州极有可能出乱子的情况,也想尽量先稳住濠州,所以就同意了。

    至于光州,光州地方势力太强,刺史柴再用根本没法掌控,不过这一次杨渥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所以直接将柴再用转为统兵将领,刺史之位改由原本的常州刺史李遇担任,同时调兵五千人随同他去上任。

    这样一来,虽然在边境地区的刺史依旧是武将担任的,但许多刺史都调离了经营多年的地方,前往新的地方上任。这样一来,至少在短期内不用担心他们的势力太大。

    而且,剩下来继续担任刺史的武将,也都是一些在治理地方上做的较好的,比如李遇,这些人实际上已经完全转为文官了,只是他们的武将出身使得他们比那些真正的文官更懂军事,在边境地区担任刺史是个很好的选择。

    杨渥觉得,这么一批既懂得军事,又懂得治理地方的人,实在是担任边境刺史的最好人选。将来随着淮南地盘的扩大,这些人或许就是担任巡抚的最佳选择。

    除了对刺史的调整外,杨渥同时还宣布了对各军统兵将领的人选安排。

    按照前往各地选拔士兵的工作基本完成,共计有十万士兵通过了选拔标准,可以进去新的禁军中,考虑到唐朝如今还在,所以禁军的名字自然不能用,只好按照原来的称呼还是分为牙外军和外镇兵。

    当然,杨行密的亲军本来就是从军中选拔的精锐士兵,加上人数较少,这一次没有进行筛选。而王茂章和李神福二人的部下还在战争之中,暂时也没有进行选拔。杨渥估计,等这两部进行选拔后,最终能通过的应该与他预料的差不多,在十二万人左右,可以组成六个军。

    至于六个军的都督人选也公布了,其中李承嗣,李神福和台濛,杨渥这四个人大家都没什么意见,唯独对周本和王茂章二人的任命让人有些质疑。

    周本乃是原宣州刺史赵煌的部将,杨行密第一次被孙儒赶出扬州退守庐州时,在袁袭的建议下攻破宣州,周本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杨行密帐下的,资历并不算高,至于功劳,除了去年攻破苏州外,也没有什么重要功劳。

    而王茂章虽然很早就在杨行密帐下担任侍卫,但他的情况有些类似杨渥的侍卫刁彦能,虽然是杨行密的亲信,不过当初打下淮南时,王茂章年龄还小,所以没有什么功劳,只是因为杨行密见他作战勇敢,这才极力提拔的。

    相比于这两人,许多人觉得像老将张训,王绾,刘信等才更有资格担任都督,结果这几人却都只担任了副都督兼师都指挥使。

    不过考虑到周本与杨渥的关系,以及王茂章与杨行密的关系,再加上这两人也的确有真本事,又长期留在广陵担任牙外军将领,比起长期镇守在外的张训等人自然更适合一些,毕竟新军将来肯定还是会分为驻守广陵的和镇守地方的两种。

    所以这点质疑仅仅过了两天就没有了,唯一让人们争议不休的是各师都指挥使的人选。

    六个军十二个师,就有十二个都指挥使,其中张训,王绾,刘信就占了三个,秦裴和朱思勍又占了两个,剩下的七人分别是原湖州刺史李简,原舒州刺史刘存,台濛的部下米志诚,李神福的部将吕师造,黑云都的指挥使吕师周,原光州刺史柴再用,以及王茂章的部将朱虔佑。

    说起来,淮南的都指挥使有很多,最终当选的却只有这么几个人,大家不服的自然很多。

    不过杨渥却拿出了强硬手段,将那些不服都一力压制了下去,加上还在庐州的杨行密大力支持,最终这个安排还是被接受了。

    在都指挥使之外,杨渥又设立了副都指挥使,算是对部分有资历,有功劳,又有能力,但没能成为担任都指挥使的人一个安排,比如黑云都的另一个指挥使李厚,王茂章的另一个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