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入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请品德、学问俱优的人士来做校长、老师;让他们在这里教导这一方众生是一样的道理。佛家的道场就是学校,所以无论是国家供养,或是地方大众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场的,不论是什么身分,在物质享受上决定平等,这叫‘利和同均’。

 

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们依世间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的欺侮!为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三条,没有不兴旺的。见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识;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尽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心不平、社会动乱。为什么呢?因为贫困的人,看不惯富人的享受,就会抢劫、造反,动乱就会出现。目前就商业方面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日本。日本商社从战后兴起,时间不算长,今天跃居世界第一位,凭什么?他们就是做到这三条。世界各国,在工商业无法和日本相抗衡就是没有这三条。在日本,商社公司亏损了,高阶层的人不发薪水,基层员工照发。你说员工他怎能不感恩心服呢?员工有意见,绝对不罢工,照常上班,只在头上扎条白布,表示‘我有意见,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便赶紧开会、沟通、协调。如此,问题解决了,生产也不延误;所以日本能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就是做到六和敬的这三条。日本人的长处很多,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他们还能保存,还能做到,而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完全都鄙弃丢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真正对不起列祖列宗的。看看当今的日本,我们应该感觉到非常的惭愧。

 

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物件。我告诉他:‘你要找物件,一定要找一个见和同解的,如此,两个人奋斗努力的方向、目标、兴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帮助,家庭一定会美满。’我再说:‘不可以只谈爱情!爱情是无常的!今天你爱他,他爱你,一旦结合,双方毛病都露出来了,两人不再相爱,家庭悲剧不就产生了!那无常的虚情假意,是绝对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三学

 

下面跟诸位介绍的是佛法的课程标准。

 

我们在本质上已经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其课程是非常之多,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绝对不是一所大学的课程所能含盖的。这无量无边的课程,课本就是经书。诸位要知道,佛经不是全部流传到中国来。因为当时交通非常不便,印度高僧到中国来,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都是选之又选,挑之又挑,好的才带到中国,次等的、再次等的,都舍掉了。所以传到中国的经书全都是精华!来到中国之后,并不能够全部翻译,只好再挑选,只有最好的、最重要的被译出。译经的工作相当困难。从前译场的经费靠国家支援,集合全国出家、在家、中国、外国各类人材之菁英,从事于大规模的翻译工作。历史上记载,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编制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我们在经书上所见的译者,那是用译场的主持人(好像学校的校长)来作代表,并不是他一个人翻译的,而是译场内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现在保存在中国的,是汉文系统佛经,是相当完整的。印度的梵文经典已经散佚失传了,残留下来的很少。佛经除了汉文经典之外,第二个大系,是藏文经典。藏文经典一部份是从梵文直接翻译,另一部份是从汉文转译的。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后,把佛法带到西藏;所以佛法传入西藏比中国晚六百年。在藏王对佛法生起信仰心之后,又从印度传进一支,因此,西藏的佛法是由中国和印度传入的。

 

佛无论在那个国家、地区说法,其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其目的是对治我们这个时期、这个地区众生的种种苦痛。地区指的就是地球,时期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共一万二千年的法运。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众生,病痛到底在那里呢?第一、造恶——造十恶业。佛用‘戒’学来对治。戒学是对治恶业的药。第二、人心散乱,不能得定、不能清净。所以用定学来对治;‘定’学是对治散乱的。最后用‘慧’学对治愚疑。造恶、散乱、愚疑是这个时代、地区众生的三大病,佛就用戒、定、慧三帖妙药来对治。佛陀说法是因众生而说的,众生如果没有病,佛就无法可说。这跟大夫因病用药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众生有病,佛就有法;众生没病,佛就没法。就如金刚经上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众生没有病了,佛法也不需要了,硬要佛法也会变成病。这如一个健康的人天天吃药,那有不出毛病的道理!所以说佛法的一切经典依功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

 

佛经分‘经、律、论’三藏;定学就是经藏,戒学就是律藏,慧学就是论藏。这是图书分类的方法,最早是从佛教传来。此后,中国人也把所有的书加以分类。清朝康干年间,把全国图书做一个总整理,再分类,依经、史、子、集,分成四库。库跟藏意思相同,库是仓库,藏是收藏。所以‘四库’是从佛法‘三藏’得到启示的。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有声闻藏、缘觉藏;大乘是菩萨藏,再分就愈分愈细了。总而言之,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是调行的——我们身心的行为。因此,一个学佛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你说他怎能不快乐呢!

 

(四)六度

 

1。布施

 

我们知道佛法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过日子?要怎样待人处世?佛在这些地方有没有明确的教导?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都非常关心的。这些问题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已广泛的为我们说明,其内容就是菩萨行的六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从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所接触的统统是六波罗蜜,这才叫真正的修行。

 

大体而言,世间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财富。因为没有财富,生活会过得很苦,所以财富是第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其次是追求聪明、智慧。人除了不喜欢呆头呆脑之外,还想要追求长命百岁——健康长寿!这三大目标人人追求不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佛法是要满足我们的愿望、希求的,这三样东西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为什么有人求不到呢?是因为他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实真相就是道理!如果懂得道理、晓得方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佛跟我们讲的原理、原则,就是帮助我们有求必应。因此,这重要的守则,我们要细细的体会。佛告诉我们,财富、智慧、健康长寿,都是属于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有人发财了!财从那里来?绝对不是他很聪明,或他的方法很多,就能赚钱。因为比他聪明的人很多,比他方法灵活的人更多,为什么那些人不发财而他发了财?佛跟我们讲财富之得来,是前生种的因。种的什么因呢?财布施!所以六度里面,布施列在第一。‘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因此,想得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一定要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因。世间人今生得这种果报的,大多数是前生修得的,少数人是这一生修得的。这一生如果修得很积极,这一生就得果报,不要等来生,这就是果报。果报一定要靠修因,这是永远不变的定律。

 

(1)财布施

 

‘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这六条再要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布施波罗蜜。‘布施’,一般人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意。往往听说布施,就赶著捐一点钱到寺庙里去。这是错解!这样的理解,布施太狭隘了!那里是菩萨修的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养。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罗蜜,天天都在行菩萨道,只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譬如说早晨起来,你把家人盥洗的东西都准备得好好的,早餐、茶都烧好了,你是在布施、供养你一家人啊!你在行菩萨道,修布施波罗蜜,在修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你看你心里多快乐。能这样领悟就不会说:‘哎呀!家人都把我当老妈、下女、佣人,要我天天去侍候他们。’这样天天发牢骚,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没有了。你看,念头一转,牢骚、痛苦就变成布施波罗蜜,立刻就得到佛法快乐和智慧的实益。在美国有些制度,叫人不得不布施。譬如医药保险,人人都要买。为什么呢?怕自己生病的时候,医药费付不起,所以先买保险,由保险公司替你付医药费。在每个月缴医药保险费的时候,如果是为了自己生病而做准备,如此,将来一定会生病;不生病,这些钱没有办法开销啊。如果念头一转:我是在修布施、修供养;帮助那些有病的人,供养那些有病的人。这样布施出去,你一生永远不生病。为什么呢?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你布施、照顾老人,将来你就得善果!即使老了,也会有许多年轻人关怀你、照顾你、侍候你!种什么因一定结什么果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