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暗示他缺乏刚毅果决的气质。 
       总的来说,穆宗并不被认为是受人敬畏之君,而受敬畏这一点正是唐代 
  君主制度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部分原因是由他的个性引起的。九五之尊的 
  沉重的职责和他励精图治的父亲所要求于他的榜样,在他准备承接以前就已 
  强加在他头上了。他似乎是一位相当平凡的青年人,朝气蓬勃而热切地期望 
  与宫廷和军队里的朋友寻欢作乐。他喜欢打猎、击鞠以及盛陈歌舞盛宴。据 
  正史自以为是的报道,穆宗也沉缅女色。不管真假如何,这种种说法损害了 
                                                                   ① 
  他的声誉,使他不得不遭到关于他行为不检的阵阵批评。纠正他的行为的道 
  德责任感极受重视,致使在当年的考课中竟把萧俛和他的一位同僚以渎职论 
                                                                             ② 
  处,予以降职。更糟的事情发生在823年初期,当时穆宗在击鞠时 因坠马而 
  有了伤残。结果他不能亲自处理国事,因此许多职责都被宦官梁守谦和王守 
  澄完全接了过去。王守澄给穆宗找了一位医生,但未见效用。穆宗在824年 
  之初故去,按照他伤残以后匆匆草就的诏书,他的15岁儿子敬宗即皇帝位。 

① 《资治通鉴》,卷242 第7796—7799、7807—7809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42 第7805—7806、7808 页。 
① 例如见 《资治通鉴》,卷241 第7778、7781—7782、7783—7784 页;卷243 第7828 页。 
② 据 《旧唐书》,卷18 第501 页记载:“戊辰,上与内官击鞠禁中,有内官歘然坠马,如物所击。上恐, 

罢鞠升殿,遂足不能履地,风眩就床。”——译者 

… Page 386…

       但是,穆宗失败的另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咎于官僚阶层。在他最后病倒以 
  前,这位青年天子曾经真心真意地想履行他的职责,但他没有得到大臣们的 
  通力合作。例如,他即位不久就曾请求他从前的几位师傅担任宰相,但都被 
  谢绝。穆宗不得不向各种类别的朝臣一一求助;他先后找了年轻的翰林学士, 
                                                                                ① 
  又找了他父亲时代即已发迹的宿将和勋臣,但大部分人都态度冷淡。那时的 
  许多官僚都只知道政治上党同伐异;我们要对他们更进一步有所了解,就必 
  须论述朋党问题,这或许是9世纪时唐王朝历史中最恼火的问题。 

                                        朋党问题 

       821年的进士科考试据说有贪污作弊现象,这一事例标志着出现了为控 
  制长安中、上层官僚而进行的阶级内部长期政治斗争。历史上人们所称的“牛 
            ② 
  李党争”就是以牛僧孺(847年死)和李德裕(787—850年)为双方领袖而 
  得名的;这场争端出自个人恩怨,它可以上溯到宪宗时代。在9世纪20年代 
  他们的个人积怨公开化了,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政治上不是参加朝臣的这一 
  派,就是参加那一派。这种派别不论在当时或在后世历史记载中都被称为 
   “党”(factions),但决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政党中的党(parties)。9 
  世纪唐朝的党不是基于经济的、政治的或思想意识的共同利害关系而结合成 
  有严密组织、明确纲领和严格纪律的集团,它只是政治人物们的松散结合体, 
  产生于难以确认的复杂的个人关系网络。唐代的朋党不像今天的政党那样根 
  据政见的不同来吸收成员;它没有很强的核心结构;它的成员的属性也不固 
  定。一个人很可能只为了个人原因参加到具有无休无止环节的另一个联合体 
  中去。其中的原因包含着家族关系、共同的出身、科举或宦途中的师生关系、 
                                      ① 
  同僚关系以及单纯的恩仇问题。遗憾的是,组成9世纪两个朋党的关系网的 
  许多细节尚晦暗不明,莫知究竟。这是因为我们现有关于唐代的传记资料只 
  限于统治精英集团中的一部分人士,还因为这种材料常常是矛盾百出和挂一 
  漏万,因而很难把朋党的结合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因此当我们阐释9世纪的 
  朋党问题时,我们实际上只能谈谈双方的几位领袖人物——例如他们干了些 
  什么;他们跟哪些人结成了联盟;又和哪些人过不去,如此等等。下面还要 
  看到,由于材料的质量差,它大大地限制了任何想挖掘牛李党争的深刻意义 
  的努力。它特别使我们想弄清作为朋党形成的起因的思想观点和社会分化的 
  企图无法实现。 
       据我看来,朋党的领袖们是在追求政治权力,因此他们能抓住那些想分 
  润杯羹的追随者。这一点从821年的有争议的科举中看得很明白。在那一年 
  的春天当公布前一年冬天进行考试的结果时,前宰相段文昌(773—835年) 
                                                                      ② 
  当即发现,录取名单中朝廷显宦的“子弟”之数多得可疑。有一个及第举子 
  是段文昌的政敌李宗闵(846年死)的女婿,另一个人为副主考官的弟弟, 
  还有一个人则是显赫的前宰相裴度之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段文昌上奏 
  了一道措词激烈的本章,抗议录取唯亲和“通关节”的弊端,因而损害了考 

① 见《旧唐书》,卷650 第3 — 4 页。 
② 也称“二李党争”,因李宗闵和李德裕而得名。 
① 例如李家和牛家便是如此。 《旧唐书》,卷137 第3769 页。 
② 《册府元龟》,卷337 第21 页。 

… Page 387…

  试结果。翰林学士元稹、李绅 (846年死)和李德裕也参与了抗议活动,因 
  为他们每个人都各有具体原因不满于考试的结果。穆宗不能漠然置之。他叫 
  白居易和另外一位朝臣重新主持了一次考试。这一次除了一个人以外,凡上 
  次中举的士子都落了第,因而使原来的试官都丢了面子。 
       可是事实上,821年的进士科举考试并不是特别有弊的和特别受到外界 
  影响的,也许只是在考试结果的人数上被抓住了把柄。我们应该记住,科举 
  在唐代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它那时没有明、清时代为科举考试订下的那些 
  客观标准。大体上说来,一个士子的是否中式既要看他写答卷时的临场表现, 
  也要看他能投合试官的脾胃的程度。例如,士子通常要在考试前把“温卷” 
  送给主考官,以显示他的文学才能。试官们是不能不考虑这种自我宣传方式 
  的,因为试官们主持考试的主要动机之一是要录取一批优秀的年轻人:这些 
  人不仅有着光辉的前程,而且将来还可能指靠他们政治上的支持。当然还应 
  该假定,享有知贡举这种殊荣的官员对公然滥用对他们的信任会感到内心有 
  愧。事实上,这种非正式的控制方法效果也不错。但是尽管有相反的正义凛 
  然的辞藻,考生的家族和其他社会关系决不能等闲视之。在这一次考试中, 
  段文昌和李绅对考官的循私情的抱怨特别显得诡诈不实,因为他们每个人事 
  先都曾经把自己欣赏的士子的优点向考官作过嘱托。① 
       821年的年轻应试士子只不过是些小卒而已。局外人把这次考试变成了 
  一场政治事件。他们人人都在宦途半路的节骨眼上。他们或者曾经暂时掌过 
  权而又希望再次掌权,或者正在即将初试身手的时候。我们知道,唐代的长 
  长的官场阶梯上有两大杠杠:一条杠杠在六品到五品之间;一条在四品到三 
  品之间。那些跨过了第一道杠杠的人,即那些从沉沦的下僚而能跻身于大约 
  两千个四、五品官员行列的人,可能要为自己获得受人大大尊崇的胜利而暗 
  自庆幸。他们可以进入首都社交界,能够获准参加某些朝觐,可以享有特殊 
  的财政和消费特权,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指定一个儿子获取荫庇入仕之 
  权。不过在这同时,许多四、五级官职还是主要地负责日常事务。那些想在 
  唐朝政府中掌大权的人有两种办法能达到目的:如上所述,他们要么能在皇 
  帝左右找个很特殊的职务,如翰林学士或盐铁使,而在任期内试一试运气; 
  要么他们能在正式职官中爬到三品或三品以上的位极人臣的地位。这些煊赫 
  的官职包括那些行使宰相职务的位置,它们为数当然更要少得多。那些怀有 
   “望相”野心的人都凶相毕露。对于这些有希望做宰相的人来说,他们既要 
  引人注目,也要力挫可能的对手。对821年考试的控诉便是要达到这些目的。 
       很难想象一位像宪宗那样意志坚强的皇帝会容许考试中发生这样的政治 
  舞弊事件,或者说,他也不会容许朝臣们就此事搞一场政治混战。正如许多 
  学者指出过的,一个正人君子不应该和别人有以私利为动机的交往,这在传 
  统的中国是奉为圭臬的。这种思想在先秦的著作中比比皆是。后来它便概括 
  为不能以任何政治结盟来破坏主宰一切关系的君臣关系。中国的政治理论通 
  常都认为,如果准许在朝廷结成朋党 (朋党乃是广泛的政治活动的必然结 
  果),那么,人们所期待的能实现长治久安的道德和社会秩序便要可悲地受 
  到损害。所以中国历史上的英明有为之君都不厌其烦地尽量消除他们朝廷中 
  的朋党污垢,这既是为了要保护自己的政治利益,也是为了后世史家能对他 

① 《册府元龟》,卷3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