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这战术真是妙不可言呀!”希伯同志说,“我要立刻给一一五师出版的《战士报》写篇文章,赞颂这次突围领导者罗荣桓政委的‘指挥神奇’和山东抗日军民的严密组织性和纪律性,欢呼这个奇迹般的重大胜利。”
希伯同志身材魁梧,总用打字机写文章。此时此刻,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以腿当桌用打字机写出了题为《无声的战斗》的稿子。他这篇文章译成中文后,套红登在《战士报》的第一版上。
这篇文章的结尾是这么写的:“畑俊六总司令官这时候一定正大发雷霆,训斥他的那些不争气的饭桶将军们:八路军主力一夜之间到哪里去了?我们的赫赫战果在哪里呢?那些日本军官们重重包围、数万支枪炮所指的,却原来是一堆堆黑色的岩石!这些饭桶将军今天吃饭的时候,应当给他们来一道美味的菜——大鸭蛋!”
希伯的这篇文章,在山东抗日军民中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很大的激励和鼓舞士气的作用。通过一个外国记者的文章,真正地鼓舞了老区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
留田突围的成功,挫败了日寇“铁壁合围”的初步计划。然而敌伪的十一路扫荡部队并没有撤走,而是以百倍的疯狂,继续对革命老区进行着“扫荡”。我抗日军民经历了山东抗战史上最惨烈的一系列战斗。
侯庆修、毛大鹏、刘成武等同志所著《碧血青山——一九四一年冬季沂蒙根据地军民反击日寇大扫荡纪实》记录了这段历史。这本书是山东文艺出版社二○○○年出版的。他们采访了许多亲历者,也包括刘家语同志。书中描述了刘家语参加或指挥的多次战斗。刘家语这里只回顾一段可以让后人引以为教训、也差点儿要了刘家语的命的战斗,以及刘家语受伤后的经历。
留田突围后,我八路军山东军区在蒙山一带与敌人“转圈”“推磨”,保存自己,伺机消灭敌人。利用多种战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让小鬼子吃尽了苦头。
十一月二十七日凌晨,经过一夜急行军,我八路军山东军区等机关转移到了沂南县双后崖子乡西梭庄。大家已经饥肠辘辘,正想吃一点干粮。
刚刚准备暂时休息一下,突然周围山头上响起一片枪声,敌人包围了我们。
于是,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同志向刘家语说道:“谷部长,传达我命令:山东分局、战工会(相当于省政府)和抗敌协会的机关,向抗大山东分校第五大队驻地大青山方向突围。同时集中三个机关的警卫队,由你指挥阻击敌人,掩护机关撤退。另外,我去调集部队到敌人后面发起进攻。”
“是!”刘家语领命而去。
罗荣桓接着说说:“虽然五大队的学员均为军事干部,有很强战斗力,但实际上抗大分校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目标,那一方向有无敌人并无把握。我看还是小心为好!”
“没有必要,我们一一五师要抓住机会,再打出一次平型关大捷那样的辉煌战绩。”一同志说。
罗荣桓说道:“但此时没有准确的情报,根本不了解正面敌人的实力呀!”
“没有关系,先打再说!”这名主要领导又说。
“这叫什么话呀,我们不打不了解情况之仗!”罗荣桓斩钉截铁地说道。
这时,刘家语跑到大门外,向通讯员说道:“叫所有警卫队都到这里集合,快!”
“是!”通讯员边跑边说,“集合!”
不一小会儿,刘家语把警卫队伍集合起来,仓促应战,阻击敌人。
可是,训练有素的敌主力部队猛扑过来,弹如雨下,仗打得很残酷。我八路军分管几个单位保卫任务的警卫部队,平素比野战部队训练少,战斗力到底还是不如野战军的利害。虽然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一批批倒下去,但为了掩护机关转移仍顽强战斗。
眼看兵力越来越少,警卫营长对刘家说:“谷部长,阻击敌人、掩护撤退的任务,我们已完成了。可是,我们的阵地已不可能再坚守下去了,上级两面夹击敌人的设想是不现实的!”
“不错!”刘家语答道。
“现转移了的机关,前往抗大分校五大队方向是否安全也没有把握!为此,你应该追上去指挥机关转移,我往另一边突围把敌人吸引走。”
“不行!我们一起拼……”刘家语说道。
警卫营长见刘家语不肯带人转移,于是就示意几名警卫战士架起刘家语,往机关转移方向撤退。他自己则带着剩下的稍多一些的战士,向阵地另一侧插去。
事到如今刘家语考虑到三个机关已经转移,再硬顶着打也确实不是办法,就带着这几个战士迂回向撤退的机关追去。
但是,刘家语他们撤退得太晚了,转身刚跑了五六分钟的样子,原来防守的阵地就被敌人占领。敌人在追击警卫营长的同时,也发现了刘家语所带领的这支小分队。于是,敌人密集的火力向我八路军战士扫了过来。
刘家语忽然像被谁拦腰打了一棒,跌倒在地。他当时也顾不得是怎么回事,站起来继续转移,又走了一段路,觉得四肢无力,低头一看,整个上衣胸部被血浸透,才知道中弹负伤,随即晕倒了。
skbshge
第158章 英魂长存()
第158章 英魂长存
刘家语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担架抬着追上队伍的。可是。当他醒来时,三个机关的转移已由战工会秘书长陈明同志,接替他的工作统一指挥了。恶战一直打到傍晚,大家这才趁脱了险。
可是,由于敌人仍在“清剿”、“扫荡”之中,我八路军山东军区被迫继续转移。
为刘家语检查伤情的医生告诉他说:“首长,这颗子弹穿过你的肺部后,在肋骨上滑了一下,从而贯穿而出。虽然这个伤口流血不少,伤势很重,子弹也没有留在体内,幸好没有伤及心脏。”
“真是太谢谢你了,医生同志!”刘家语吃力地谢道。
“别,别别,别客气!”医生不好意思地说。
刘家语做了治疗后,被放在担架上,随分局机关队伍一起转移行军。到了第三天,在向大青山转移途中,又同敌人打了一场遭遇战。
大青山是山东抗大分校五大队驻地,那里原来没有敌情,后来情况发生变化,敌人派出一支部队去包围他们。他们在紧急转移中无法同山东分局等机关联系,结果他们的这帮同志钻进了敌人布置的 “口袋”。当时的紧张和被动局面,是可想而知的。
在激烈的战斗中,为了不拖累队伍,刘家语和警卫员李美林,还有抬担架的几个战士,隐蔽在野外一个高梁秸垛里。
战斗过后,已是夜间。刘家语的伤口剧烈疼痛,于是他心想:自己大概是活不成了,不能拖累几个战士。就对他们说:“我不行了,你们不要管我,赶快设法去找部队,告诉他们我在这里。”
“不,首长!”战士们不听刘家语的话,谁都不走。
“一切行动听指挥,同志!”刘家语发火地说,“找不着部队,凭你们几个在这里也保护不了我,还是听我的话,赶快去找部队!”
“是!”有几个战士走了。
“我们坚决要留下来,跟首长在一起!”警卫员李美林说道。
“不行!”刘家语听后生气地说,“ 一个不留!这是命令,必须服从!”
这两个警卫员,只得含着眼泪恋恋不舍地离去。
此时此刻,刘家语一个人躺在高梁秸垛里,昏迷了一阵,醒来后爬出去观察动静。
寒风在四野凄厉呼叫,刘家语的伤口疼得更厉害了。这时,刘家语忽然想起荆轲悲壮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于是乎,刘家语十分伤心地想:“我大概就要这样在这里结束此生了。可是凭什么呀?这能让我刘家语服气吗!?因为,我刘家语只有二十几岁呀,还没有看到把日寇驱逐中华大地呐!另外,我还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实现呐!不服气又能怎么办?勇挑重担!”
这时,刘家语想到戏曲舞台上每逢这种情况,往往有个“神仙”下凡,故事才能延续下去。正这么想着,忽然听到不远处石头堆旁一声咳嗽。
“是什么人?是敌人?还是自己人?是自己人就好了!”刘家语在心打起了问号。
于是乎,刘家语强忍伤痛向咳嗽声处爬去,发现是几个老乡在那里躲鬼子。他说:“不要怕,我是八路军伤员,这附近有没有村子?”
一个老汉听说刘家语是八路军,过来给他指路说:“同志,山腰前面有个石门村,两三里路就到了。”
听说最近的村子只有两三里,刘家语突然增强了求生的欲望。也不知怎么一下子就有了力量,挣扎着爬一阵,躺一阵,昏一阵,醒一阵……到了第二天天亮,他终于爬到了石门村村头的一家老乡门前,就又昏过去了。
“同志……”又是一个老汉把刘家语唤醒。
这个老汉家正做高梁米粥,于是就给刘家语舀了一碗……
由于军医没有确诊刘家语的肠部是否受伤,按他们嘱咐,刘家语已三天没吃东西,当时看见这碗粥,也顾不得许多,猛然喝了几口。
之后,这个好心的老汉把刘家语藏到村头不远的一个高梁秸垛里,让刘家语先休息一下。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的光景,八路军山东分局干部陈琳瑚同志来了。他是刘家语的同乡,又是东北军学兵队的战友,是谈得来的知己。他知道刘家语负伤隐蔽在这一带,就带着一个班的战士,到处找家语同志。
刘家语一看到陈琳瑚同志,大有绝处逢生之感,不禁流下泪来:“同志……”
陈琳瑚搞了一副担架把刘家语抬回机关。家语的伤口严重感染,流脓不止。军医给做了医治。
后来听说,当时他们已向朱瑞等领导同志报告:“看来谷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