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完颜亮的一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事的小吏都给得罪了,灾变平息之后,写这诏书的同志还怎么在官场混?而这把柄,却又异乎寻常地好抓,你看,不费吹灰之力,萧肄不就有所斩获了嘛——何况,还是用阴险毒辣的排比手段,说皇帝是个瞎了眼的小傻x呢?
  
   听到这样的解释,金熙宗当场就崩溃了。他气急败坏地命令卫士把张钧拖下去,打了几百板子——噫,人还活着?这下彻底气疯了,也不管身份不身份了,亲自冲上前去,用自己的短剑划开了张钧的嘴,最后当场把他剁成肉酱——鲜血,当然溅红了别人的顶子:那位揭发阴谋的参知政事萧肄,因此“功绩”受赐了通天犀带。
  
   这里也顺便感慨一句:历朝历代这样的事情太多了,眼看着别人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当场毙命,也不知这受了奖赏的人心里是个什么感觉?
  
   而这位有了新犀带的萧肄,后面我们还要说到。
  
   张学士因为“诽谤”,被杀掉了。可金熙宗仍然是余怒未消,大声质问:他敢这么写,是谁主使的?
  
   以我看,问这样的问题纯粹是脑子有病:拟写罪己诏,当然正是皇帝自己要求的。里面写上了些缺点不足,那也是罪己诏里该有的。人气疯了,也就什么都忘了——这会儿看着草稿,又开始找起背后黑手了?
  
   当然,是不是有人授意张学士那么写,也很难说。但是一个大方向是不变的:说到底,即便有人授意,那也是你皇帝要发布罪己诏,自己又懒得写才引起的。一直追溯回去,最后该杀的,当然也只能是英明的皇帝陛下自己喽。
  
   可就又有一位大臣,尚书省的左丞相完颜宗贤闪身出来上奏:这个啊,其实是太保的意思。
  
   你看,罪魁祸首、背后黑手立刻就被揪了出来;敢情,高级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金熙宗听了以后当然也是浑身不爽,可太保毕竟不是翰林,也实在不好再当场做他一地肉酱,于是就把这位太保摘了帽子,撵出宫去——比起当廷惨死的张学士而言,完颜亮运气算是好多了,不过是贬官而已。这一次,他的新职务是领行台尚书省事。
  
   这个“领行台尚书省事”,就是“统领行台尚书省的事务”,而“行台尚书省”,则是金熙宗创立的地方机构。天会十五年(1137年)十一月,还是这位金熙宗,下诏废掉齐王刘豫,他的齐国也被改建为行台尚书省,衙门设在汴京。从这废掉齐王一事,又能引出岳飞抗金的渊源,篇幅太长,这里就不提了。
  
   仅仅十个月后,由于宋金和议,河南这块地方划给了南宋,行台尚书省这个衙门自然不能一起划过去,于是就向北搬家,一直搬到了现在的北京附近,并取代了当时的燕京枢密院,成为了新的行台尚书省。顺便说一句,只过了两年,行台尚书省就又迁回了汴京——看来,只要还有赵构这个窝囊的宋高宗在,得来的地盘也是别想保住的。
  
   行台尚书省与中央的尚书省,官员设置区别不大,功能类似,实际就是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小了一号而已。也因此,行台尚书省的各个官员,比中央尚书省的同名官员要低上一等。
  
   官小了一号不说,还从高居庙堂俯瞰众生的位置一下跌为地方行政长官,这个巨大的落差对一贯升官升惯了的完颜亮是个怎样的打击,也是可想而知的了。而面对这样的打击,一般人的反应无非三种:夹起尾巴做人,庸庸碌碌地混下去;或是从此消沉,自暴自弃;或是努力奋斗,争取官复原职。
  
   而我们的完颜亮先生,又是如何做的呢?
  
   三个字:他急了。
(三、招逆 1 )
  
   不算完颜亮,直接影响了后来整个金国命运的,一共有九个人。
   
   按我们故事的出场顺序,第一位就是完颜亮任中京留守时结识的萧裕。
  
   九人名单第一位:萧裕
  
   萧裕(注意,不是上文提到那位参知政事萧肄),原名萧遥折。认识完颜亮那会儿,他还是位驻守中京的猛安,级别不算高也不算低,是个从四品——且慢,这个“猛安”,又是个什么官儿?
   
   原来,“猛安”是“猛安谋克制”中的一级官制;而猛安谋克制,则是金人特有的一种军事组织制度。
  
   当女真人还处于氏族发展阶段时,为了围猎方便,往往会产生一些临时性的组织,以便大家齐心合力对付猛兽;后来,大家发现这套制度不仅可以对付猛兽,就是对付异族乃至攻村略寨也挺好使——于是,这些组织又渐渐演变为平时生产,战时冲杀的半固定组织;再以后,随着女真的强力崛起,这样的组织,也就基本转化为以军事作战为主要目的、生产自给为辅的常设性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了。
  
   换言之,猛安谋克制不仅仅是军事组织制度,其中还搀杂着相当多的军屯特色:大家伙儿平时都是种地放牧的良民,头人说:要打仗——于是,就打起了仗……
  
   而“头人”的代表,就是所谓的“猛安”和“谋克”。从《金史·兵志》的解说来看,谋克是百夫长,而猛安是千夫长。这就是说:谋克,大约可以换算为现在的连长;而猛安,则大约介于营长与团长之间——说起来,团参谋长倒是级别近似,可惜不是团队主官;那么,还是翻译成“加强营营长”似乎更准确一些吧。
  
   实际上,“猛安谋克制”作为金朝正规军的组织制度,其中的职务当然不仅限于猛安和谋克两种。比如,还有能够辖制十位猛安的“万户”,即“万夫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师长;而在谋克之下,也有着“五十夫长(加强排排长)”、“十夫长(班长)”和“五夫长(战斗小组长)”的编制。
  
   “猛安谋克制”的这六级编制,以今天军事编制学的眼光来看,确实有些失之简单率性和线条粗疏。例如,万户之下就是猛安——要么一万人,要么一千人——缺乏中间层次,不能说是个很优秀的制度。但是,就是这么套并不完善的组织结构,完全撑起了金军的骨架,并在战火实践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何况,名义上的“千夫长”,未必只管一千个人呢……
  
   金太祖继位后,进一步改革了猛安谋克制度,使其更适应“军民同管”的实际需要。他规定:过去的百夫长,也就是谋克,现在要管三百户;而千夫长猛安,管辖范围还是谋克的十倍,也就是三千户。如此一来,猛安的级别势必要调高,再也不能用过去的副团级来打发了——罗嗦了如此一堆,其实只是为了证明:猛安萧裕是从四品,而不是县团干部的七品,本身还是有道理的……
  
   从官秩上,萧裕与当时的完颜亮还差着四级;可是,当大家心有别图的时候,级别那就从来不是问题——他早就发现这位完颜小爷志向不一般,于是就偷偷巴结着说:
  
   “留守先太师,太祖长子。德望如此,人心天意宜有所属,诚有志举大事,顾竭力以从。”
  
   意思很明白了:过去的留守、太师,你的父亲辽王,那可是太祖的长子啊。有如此的德望,无论是人心还是天意都应该有个交代。要是想干点大事,咱没二话,死跟你了。
  
   这话清清楚楚就是谋大逆了:好家伙,煽动皇室成员造反,这还了得?举报上去,萧裕同学肯定得被“嚓”地一声,满门抄斩啊——过去的皇帝吃不好睡不香,日夜忧愁的,难道是“不够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么?——还不就是这些威胁他稳坐皇位的宫闱秘谋!
  
   萧裕当然不是弱智,如此危险的话还要讲给完颜亮听,自然也是苍蝇专叮有缝的蛋了——在这一点上,我们只能承认:萧裕,的的确确是好眼光,好口舌!
  
   而为了更明白地了解他这些话的弦外之音,或许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金国历代皇帝又是怎么一代代承续下来的……
  
   如果要追溯完颜氏金国的根源,大约要从金始祖函普算起。
   
   函普本人来自高丽,并不是完颜氏部落的人。但他成功地劝止了部族殴斗,完颜部落为了感谢他,专门将自己部落中一位六十岁仍未出嫁的“贤女”配嫁给他。这时候,函普自己也已经六十多岁了;而那位贤女,居然也陆续为函普生下了二子一女——此时,这对新夫妻的总年龄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多岁,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以今天的观点,居然有此咄咄怪事发生,无论是完颜部落还是迎娶超老新娘的函普本人,其心理都是够变态了。只是,那会儿风气不同,女真民族习惯也不同,还是尊重他们的选择为好——《本纪一》中更是直截了当地称赞说:
  
   始祖娶六十之妇而生二男一女,岂非天耶?
  
   是啊,铁树都能开三次花,谁又能说老天没有保佑大金?这以后,皇帝的位置就延着儿子 … 孙子 … 曾孙子……的顺序传了下去,依次是
  
   金始祖
   ↓
   金德帝
   ↓
   金安帝
   ↓
   金献祖
   ↓
   金昭祖
   ↓
   金景祖
   
   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位都是由金熙宗,也就是现在这位皇帝在天会十四年(1136年),一并追尊的。其实,他们几位还在世的时候,也无非就是个部落首领而已;尊称这“祖”那“帝”的,无非是他们子孙的一点孝心而已。继续下去,则依次是
  
   金景祖
   ↓
   金世祖
   ↓
   金肃宗
   ↓
   金穆宗
  
   有意思的是,金景祖是金世祖的爹,这倒没什么;可是少见的是,他同时还是金肃宗和金穆宗的爹——得,这示意图还得重新标注,如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