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金肃宗
↓
金穆宗
有意思的是,金景祖是金世祖的爹,这倒没什么;可是少见的是,他同时还是金肃宗和金穆宗的爹——得,这示意图还得重新标注,如下:
金景祖 … 大家的爹
↓
│
↓
金世祖 → 金肃宗 → 金穆宗 … 儿子们
闹了半天,金景祖的二儿子就是金世祖,四儿子就是金肃宗,五儿子就是金穆宗!实在是多子多福啊——要是康熙的儿子们也有这个待遇,知道自己兄弟们中间能出三个皇帝,还会斗得那么激烈么?
同样的,这几位皇帝也还是金熙宗追尊的,时间比上一拨晚一年,也就是天会十五年(1137年)。
绕是兄弟多好说话,也有通通变老的一天啊。再往后,大位终于还是传给了下一代——金世祖的长子金康宗。在他以后,皇位又走了条横线,终于落在了他弟弟,金世祖的二儿子金太祖手中。而正是在金太祖执政期间,金国全面崛起,真正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再也不是那种部落小邦了。
可是,兄弟轮回还是没有完。刚刚说到,金世祖的大儿子是金康宗,二儿子是金太祖,之后,四儿子金太宗又即了位。眨眼间,兄弟间又出了三个皇帝!这还没完,金太宗又确定了他的弟弟完颜杲为“谙班勃极烈”,也就是女真语中的“皇储”。
金景祖 … 大家的爹
↓
│
↓
金世祖 → 金肃宗 → 金穆宗 … 儿子们
↓
┌——— ← ———┙
↓
金康宗 → 金太祖 → 金太宗 … … → 谙班勃极烈 完颜杲
眼看着,四个兄弟轮流当皇帝的纪录即将出现;不出意外的话,大金的皇位,完全可能这么有条不紊地传递下去。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意外”说来就来——完颜杲这位未来的皇帝,居然在金太宗之前就死掉了!
这一下,问题就变得很麻烦,而谙班勃极烈这个位置,也就空了两年。别的职位空了,大家还巴不得立刻冲上去用自己的人马填空;可是对皇储的人选指手画脚、胡乱推荐,那可是臣子大忌,谁又会吃饱了没事给自己找灭门之祸?仅仅“冀图拥立不世之功”这个罪状,就足够把全家拉出去剁上一百次啊一百次的了……
但老这么着,也实在不是事。不说别的,只说金太宗要是有一天不打招呼,自己就骑着仙鹤去西边视察了,整个大金可怎么办才好?终于,有几位勋国重臣看不下去了,联名建议立储——“联名建议立储”短短六个字,又浓缩着多少的政治经验啊……
那么,谁来催以及建议立谁,也就成了大问题。不用说,普通臣子还没有对皇储人选说三道四的资格,只有真正的大金重臣才说的上这个话。于是,在都元帅府中
排名老二的左副元帅 完颜宗翰
排名老三的右副元帅 完颜宗辅
排名老四的左监军 完颜希尹
这么三位相当于今天的军委第二、第三、第四副主席(如果有这么个位置的话……)的军国重臣,就联合起来找辽王、太师完颜宗干了……
等等,怎么只见老二老三老四?这么大的事情,排名老大的家伙怎么不出面?
因为,这个老大……就是已经死掉的原皇储完颜杲……
在当时的大金,完颜宗干那是一言九鼎的军国老臣;更重要的是,几位重臣推荐的人选,正是完颜宗干自己的养子,完颜亶。
完颜亶(音dǎn,明亮的意思)本名完颜合剌,恰好出生于宋金缔结“海上之盟”、合力攻击大辽的关键时刻;他的爷爷金太祖大喜之下,亲自赐名“(宋金两军)合啦”以纪念这个光荣时刻——当然,正规写法还是“合剌”。而从反动的血统论角度来分析,完颜亶属于标准“根正苗红”的宗室子弟,实在是个挺合适的接班人——在金太祖的众孙子中,他的位置颇不一般:金太祖的嫡长子,名叫完颜宗峻;而完颜宗峻的长子,不偏不倚,正是这位完颜亶!
他爹完颜宗峻,也是金国的军人;作为太祖贴身的“合扎猛安(亲军千夫长)”,完颜宗峻一直跟着太祖东征西讨、积劳成疾,很早就离开了人间。之后,才六岁的完颜亶就被寄养在辽王、太师完颜宗干的家里。因此,要把这么有希望的皇储候选人推举上去,自然需要完颜宗干首肯。而完颜宗干,当然也乐意皇帝出于自己家(好在是个养子,真要是自己的亲儿子,他恐怕也未必敢应承),于是这个意见就被上报给了金太宗。
从另一边讲,金太宗并不是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无奈完颜杲命薄,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那么,还要不要再从自己的弟弟中选接班人呢?可以是可以,问题是选谁呢?自己这一辈够资格接位的人,已经死光了啊……
别说他们,就连自己的子辈,年纪也都不轻了——何况,各派别内部关系盘根错节,无论选谁不选谁,问题都是一大堆。例如,后文中我们还要提到的完颜宗磐就是一位“麻烦制造者”,他满以为自己将是皇储,心高气傲之余,不料大位旁落,一气之下,又造成了以后的政局跌宕——这个事情,我们也放到以后再说。
而现在,大臣们建议从自己的孙辈中推荐皇储,倒是一条新路。就这么着,经过几位重臣三番五次地苦劝,金太宗终于下定决心,抛弃所有“宗”字辈的候选人,跳过一代,直接册立十四岁的完颜亶为谙班勃极烈!
于是,我们的示意图再次更新:
金景祖 … 大家的爹
↓
│
↓
金世祖 → 金肃宗 → 金穆宗 … 儿子们
↓
┌——— ← ———┙
↓
金康宗 → 金太祖 → 金太宗 → ┐ … × 谙班勃极烈 完颜杲
┆ ↓
┆ │
— — — — ┆ — — — — │ … × 所有望眼欲穿的“宗”字辈
┆ ↓
┌— ← —┙
↓
谙班勃极烈 完颜亶 … 大奖得主
——谁能告诉我,写到这里为什么就想起了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呢?
于是,在一纸人事命令面前,尚在幼冲之年的完颜亶已经成为了大金未来的主人;与此同时,一句来自爷爷辈皇帝的警告,也彻底推走了他的童年——尔为太祖之嫡孙,故命尔为谙班勃极烈,其无自谓冲幼,狎于童戏,惟敬厥德。
一言以蔽之, “从小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联想到后世女真,也就是满清初中期的皇子们天不破晓就得爬起来读书的情况——这么小小年纪就当上皇储,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
皇储风波已经过去,金国也有了未来的皇帝,那么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危机已经消弭于无形,何况还是大臣力荐、再加皇帝亲准,方方面面都挺完美;无论怎么审视,也看不出哪怕一点宫廷内乱的征兆。在“接班”这个压倒一切的最重要问题上,或许现在的局面未必是最最完美的结果,却也相当令人欣慰;不管怎么说,总比“在血雨腥风中交班”要好多了吧?
那么,大家有什么理由不长长地松一口气,松弛一下紧张了两年有余的神经呢?
可是历史再次告诉我们:这件事情,至少导致了两个人们完全意料不到的结局。
第一:大金的汉化过程,从此出现了强烈的加速趋势;而新的政治斗争内容,也因此尖锐起来。
在完颜宗干家里,完颜亶从小接受的就是整套的中原汉文化教育,他的老师、辽国进士韩昉,压根就是个儒生,一天到晚给他灌输的全是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此“曲”非“元曲”,泛指歌律)。有这么个宝贝老师朝夕相处,完颜亶就是想不被汉化也不可能——何况,他自己本也非常喜欢中原文化呢。
关于少数民族由于倾慕汉文化而主动进行的汉化,一般文章很少提到,这里就多罗嗦两句,讲讲完颜亶十来岁时的一件事吧。当时,他的老师韩昉做词如下:
琼花金池,青门紫陌,似雪扬花满路。云日淡,天低昼永,过三点两点细雨。好花枝,半出墙头,似怅望。芳草王孙何处?更水绕人家,桥当门户,燕燕莺莺飞舞。怎奈得东君长为主,把绿鬓朱颜,一时留住。
佳人唱,金衣莫惜;才子倒,玉山休诉。况春来,倍觉伤心,念故国情多,新年愁苦。纵宝马嘶风,红尘拂面,也则寻芳草归去。
典型的宋词路数,倒也没什么稀奇;稀奇的,却是女真人完颜亶听后的表现——他当即针对词中的“芳草”、“寻芳”,背出《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针对“金衣”,背出唐人杜秋娘《金缕衣》中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针对“才子倒,玉山休诉”,又背出李白的《襄阳歌》中“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老实说,这个水准别说是马背上长大的女真人,就连大宋境内的正牌儿读书人(还不是一般百姓),恐怕也未必是人人可及的吧……
这样一位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年轻人,当然不会得到女真守旧贵族的衷心称赞;他们说,完颜亶“尽失女真故态”、“宛然一汉家少年子”——话里话外,“看不惯”三个字简直是呼之欲出。不难想象,这么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