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事谋略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党我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爱国主义开始,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前进,把爱国主义同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为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事业,创造了伟大的业绩。
     江泽民离开上海前往北京负重任时,前任市长江道涵引用了林则徐当年两句诗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意是:假如对国家有利,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怎能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呢?江泽民在会见美国耶鲁大学退休教授赵浩生时,重提这两句诗,来形容他临危受命出任总书记的感受,志在振兴中华。
     无论是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新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为国家利益而谋的宏图大志,是一种精神力量,能给人以感染和鼓舞。
第十二章知彼知己,趋利避害
     知彼知己,趋利避害是军事谋略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则。军事谋略必须建立在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基础之上。主观符合客观是谋略成败的关键。坚持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不搞一厢情愿。客观全面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权衡利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自古以来,一切高明的军事家在施计定谋过程中,无不强调熟知敌我双方情况。这一规律被我国古代军事大师孙武概括为“知彼知己”。
     “知彼知己”,是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又是斗智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任何一个正确的军事谋略都是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之上。《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任何一个军事谋略都带有极强的对抗性,敌我双方指挥员都力图出奇制胜。实践证明,明知彼,暗知己;或暗知彼,明知己;或不知彼,不知己;不论那种情况发生,都不能正确制定出奇妙的谋略,都会在军事博弈的舞台上遭致失败。
     知彼知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颇难,尤其做到知敌深、知己透更难。因为知彼何己要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比如双方作战企图伪装的严密程度;双方侦察手段的先进程度;各种情报准确程度;客观条件具备程度;指挥员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等等。这里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条。在上述各种悄况相同的条件下,有的指挥员独具慧眼,通过对敌我双方诸因素的深刻分析,就能发现隐蔽在敌人之中的强中之弱,优中之劣,长中之短,找出自己的行动方案;相反有的则不能识破敌人的诡诈行为,被假象所迷惑,或不能透过敌人的表面现象看透其本质,造成错误的判断,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军事谋略学要探讨如何才能遵循知彼知己的斗智规律。
     学习《孙子》揭示的知彼知己规律,要着重体会其朴素劾唯物论思想。
     《孙子》说,“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日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道”是指“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使民众支持战争(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是指天时。“地”是指地利。“将”是指应具备“智、信、仁、勇、严”品质的指挥人员。“法”是指军队编制、将吏配备和后方补给。能深刻认识以上五个因素的才能打胜仗,否则就要打败仗。
     《孙子》又说,“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所以,要分析研究双方条件,探索胜负的可能性。看哪一方的君主能得到人民拥护?哪一方将帅有才能?哪一方的军队能得到夭时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事实力强大?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指挥员赏罚严明?根据这些条件衡量对比,眈能判知谁胜谁负。《孙子》的“五事”、“七计”对兵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影响。
     《孙子》还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只知道我们的部队能打,而不知道敌人不可以打,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打,而不知道我们的部队不能扫,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我们的部队能打,但是不知道地形条件不利于打,胜利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懂得用兵的人,行动正确无误,措施变化无穷。所以说,了解敌人,了解自己,胜利一般不会成问题,懂天时,识地利,胜利才可以确保。
     从《孙子》的论述看,他总是主张客观全面地观察分析问题,反对主观性和片面性。《孙子》曰:“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利害两方面,从有利的方面考虑,能坚定胜利信心。从有害的方面考虑,能消除意外的祸患。
     《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胜仗的军队,都是具备了胜利的条件再去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往往是先和敌人交战再去寻求胜利。
     2000年以前,《孙子》就有这样的唯物比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大家知道,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孙子的“知彼知己”原则。并以辩证唯物论作了一系列的科学阐述,大大发展了《孙子》的思想。
     毛泽东一再强调,从敌我双方的实际出发,坚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这是用兵的要害所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违背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规律,随心所欲,无不碰得头破血流。
     毛泽东指导战争的学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理论基石之上,因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他强调调查研究,以及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战争的科学方法等等,都值得我们反复体会。
     朱德在讲到毛泽东的用兵方法时说:“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甚么时间地点打甚么时间地点的仗。第一句话是根据部队武器装备,第二句话是根据敌情,第三句语是根据时间地形各种条件,这是实事求是和唯物主义的用兵方法”。“这几句话有很深的意义,古今中外,不知有若干军事家在这里栽过筋斗的。”
     我们在学习知彼知己的原则时,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一下,这就是要有科学的老实态度。主观片面地观察分析问题,爱听顺耳之言,不听逆耳之言,报喜不报忧,不敢讲真话,自欺欺人,弄虚作假,看上级脸色违心办事。结果只能是损害国家和党的利益,害人害己。
     要做到“知彼知己”,必须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诸如,双方人的因素:兵员多寡,士气高低,人心向背,质量强弱,指挥官特点;物的因素:武器优劣,装备轻重,编制大小,给养丰歉;以及天时、地利对各自的影响等等,皆瞭如指掌。没有科学的求实态度,一切谋略无从谈起。
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知彼知己,客观、全面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权衡利弊,
目的在于谋取优势和主动,斗智特别是“智”在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
     孙武虽是朴素的唯物论者,但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断。例如:
     《孙子》兵法中有许多造“势”的论述。这里所说的“势”,就是根据情况,趋利避害、机变灵活所造成的形势,即发挥主观能动性,陷敌于不利态势。
     《孙子》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功之,以卒待之。”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显示某种假象,敌人就会听从调动,给予某些小利益,敌人就会被诱上当。以小利引诱敌人,以主力准备歼灭敌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能使敌人自动前来的,是设法利诱它:能使敌人不能前来的,是设法妨害它。所以敌人闲逸,要能使它疲劳;敌人粮足,要能使它挨饿;敌人安稳,要能使它移动。
     《孙子》说的“形人而我无形”。即既要察明敌人情况,又要隐蔽我军形迹。
     《孙子》曰:“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预见胜利要考察五个因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能打,什么情况下不能打者胜,懂得根据兵力多少,取不同战法者胜;全军上下团结一致者胜;预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无准备的敌人者胜;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予牵制者胜。这五项就是预见胜利的条件。
     《孙子》所说的五个制胜因素,都涉及到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孙子》的斗智艺术,从他的《九地篇》的一段话中很可以看出:“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持,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就是说:从前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军前后不能互相策应,主力和一部不能互相依仗,官兵之间不能互相救授,上下隔绝不能互相保障,士兵离散而不能集合,部队虽然集中而不能一致行动。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