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批判书》中说,孔子教学“不分贫富,不择对象,他是‘有教无类’”。任
继愈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第一册84页上说:“孔子‘有教无类’,他
的弟子中有贵族,也有比较贫苦的城市居民,当然不会有奴隶,但比起春秋
以前,至少孔子收纳了奴隶主贵族以外的类,扩大了受教育的面。”以上这
些提法解释,比较合乎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说出了“有教无类”的基
本含义是:不分种族、贵贱、贫富、贤愚、年龄和地区,任何人(除奴隶外)
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在提“有教无类”时,又说:“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脩的“脩”是指干肉,又叫脯。每
条脯叫一脡,十脡为一束。束脩就是十条干肉。说明凡是奴隶主阶级愿意学
习的人,只要能够交“束脩”,孔子就可以收他做学生。
从孔子的学生群体来看,他在办学过程中是实现了“有教无类”这一方
针的。我们列举一些学生的情况就能够说明这一点。见于 《史记·仲尼弟子
列传》,显有年名及受业闻见于书传者35人,无年及不见于书传者42人。
在众多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商人子弟
端木赐(子贡),家累千金,结驷连骑。出身贫贱的颜回,居陋巷,过着“一
簞食,一瓢饮”的生活。曾参种菜,其母织布,十年不曾添一件新衣。闵子
骞受后母虐待,冬天穿着塞芦花的衣服,御寒取暖。仲弓,其父“贱人”,
家贫几“无立锥之地”。子路食藜藿(野菜),百里负米养母。子张是鲁国
“鄙人”。子夏衣若悬鹑。公冶长曾判刑入狱坐过大牢。颜涿聚当过“大盗”。
聪颖学生有象闻一知十的颜回和闻一知二的子贡那样的,也有象高柴那样
“愚”,曾参那样“鲁”的并非聪明的学生。学生年龄状况也参差不齐,十
分悬殊,年龄大的学生秦商只比孔子小4岁,年龄小的学生,如公孙龙少孔
子53岁。学生来自鲁、齐、卫、晋、宋、蔡、秦、楚等国。难怪在当时就有
南郭惠子发出感叹:“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荀子·法行》)
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类”的,教育对象只限于奴隶主的贵族子弟,文
化为贵族所垄断,教育大权把持在少数贵族手里,是“学在官府”的局面。
而“有教无类”的口号提出后,就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将教育对象扩大
了,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把学校由官府移到了民间。学校冲破了官廷藩
离与社会发生了广泛联系,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推动了
文化的下移,反映了当时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这在当时
… Page 69…
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放在世界文化教育范围看,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理
论和实践,也占有较高的地位。十六、十七世纪之际,通过西方来华的传教
士的翻译介绍,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其教育思想传入了欧洲。这些传教士
还举行孔子研究报告会,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孔子学说:“有教无类”。其中
服尔德就是一位热心和崇拜孔子的欧洲人。他赞颂孔子的“有教无类”是“给
①
人类带来了教育的福音”。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世界产生的深远
影响。
下面来谈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教育作用问题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第一,教育对人性形成的作用,也就是教育对人的培养有什么作用;
第二,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作用。这两个方面是互相关联的,因为教育对社
会国家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的。
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问题。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
货》),意思是说:人类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的不同,便逐渐地
相距悬远了。孔子说的性,是指人的本性,即先天的素质。习就是习染,指
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就肯定了环境和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
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活动。孔子说“性相近,
习相远”,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应该指出,孔子在谈到教育
作用问题时,他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这意思
是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关于上智下愚的解说,
古今学者颇有异说。《汉书·古今人表》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
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这是以其品质而讲。孙星衍
《问字堂集》上讲:“上智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因而不学”,则是兼以其知
识与品质来说。孔子自己也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上面说的“上智”可
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这种人当然是不会有的,就连孔子自己也讲:“我
非生而知之者”,是一个“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孔子
既讲“性相近,习相远”,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反映了孔子关
于在教育作用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的矛盾性。
关于教育对社会国家的作用问题,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段话
的意思是说,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齐约束百姓,百姓只是暂
时地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犯罪可耻;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
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能知廉耻,而且人心归服。治理国家使用“德”、“礼”
是孔子的主张,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社会秩序就可以维持,封建政权就能
巩固。这对后来历代统治者重视教育,用道德来控制人们的思想起了指导性
的作用。
孔子不仅认识到教育对治国的重要性,而且把教育看成是“立国”的要
素。主张“庶富教”,提出“庶富教”的教育治国和先富后教的教育思想。
在《论语·子路》篇内记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
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说:“好稠密
的人口!”冉有道:“人口已经众多了,该怎么办?”孔子说:“使他们富
① 参见陈汉才《“有教无类”辩》载《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
… Page 70…
裕起来”。冉有接着问:“如果已经富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答说:“教
育他们”。这个故事反映出了孔子教育治国论的的思想。他认为,世间人是
最基本的,没有人也就谈不上立国和治国。但人既有口要消费,又有手能生
产。所以,第二步就要发挥人的作用,使他们幸福,以满足他们消费的需要。
第三步,有了物质基础,最后还要发展教育,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把教育最后搞好了,一个国家才算完全治理好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
反映了他已意识到教育受经济制约,经济发展,教育才有可能发展。因为人
们如果吃不饱、穿不暖,何尝有条件和精力去学习呢?解放前的旧中国,政
治混乱、经济凋蔽、民不聊生,国家如何发展教育,人们又怎能学习,历史
的事实不是最好的说明吗?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宏伟的现代化建设,“百
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经济在发展,教育在发展。两千多年
前,孔子讲的人口、经济、教育作为立国治国的三要素,仍不失为有借鉴的
作用。
(3)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将“士”培养成为“君子”,或者说是“君子儒”。
这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要求有一批既有道德又有才能德才兼备可以
从政的贤才。
“君子”一词,在春秋以前,是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含有奴隶主贵族老
爷的意思。孔子所说的君子或君子儒,是把原来君子的含义范围加以扩大,
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道德标准的理想人格,成为其培养的目标和对人才规格的
要求。孔子培养的君子或君子儒是些什么样的人物,品格又如何呢?
我们在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论语》一书中,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讲
到有关君子的有107处之多。看来孔子对君子的品格是很重视的。在《论语·宪
问》篇中,有一段是孔子和学生子路就君子问题讨论的对话。大意是:子路
问孔子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
作。”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使一般人安乐。”
子路接着问:“象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都
得到安乐。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
哩!”《论语·雍也》篇也记载,孔子明确对子夏提出要求:“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意思是说,子夏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
的儒者。上引两段材料,和《论语》中其它有关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