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是在改造客观环境中,既受环境作用的影响,又在能动地改造着客观世界。
②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墨子从实现“兼爱”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
教育的目的要培养“兼士”,或者叫做“贤士”,以承担起治国利民、兼爱
相利的职责,成为“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人。
… Page 83…
墨子认为,“兼士”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即“视人之身若其身,视人
之家若其家,视人之国若其国” (《墨子·兼爱》)。这就是要求兼士把他
人看或自己,把别人的家庭看成个人的家庭,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
而对于那种只想自己、不顾别人、自私自立的人,墨家称之为“别士”。除
品德标准之外,墨子要求兼士善于辞令能言善辩,还要通晓治国的道理方法
和掌握实用的技术。
墨子培养兼士的思想,反映了劳动者要求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美好愿
望,这是墨家学派的基本精神。
③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儒家学派重视诗书礼乐的教育,墨家学派在强调
“相利、相爱”的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在智育教育中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并
以此为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培养造就科技人才,这是墨家学派教育教学内
容的特点。
墨子精通工艺,善于器械制造。他的高超的技术可以和当时著名的巧匠
鲁班 (公输般)并相媲美。《墨子·公输》上记载了墨子止楚攻宋这样一个
故事,内容大意是:公输般为楚国造了一种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
说以后,马上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都城郢,劝阻他们取消
攻宋的计划。楚国当时自恃兵强器精,可以不费力气地打败宋国,不愿意放
弃攻打宋国的打算。墨子就告诉他们说:你们执意要去攻打宋国,恐怕也不
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我已经派人带着器械守城去了,你们制造的云梯没有用。
当场在楚王面前与公输般比赛攻城与守城的技术,公输般使出九种攻城器
械,墨子也使出九种守城器械对付他,使公输般的攻城武器都不能生效,结
果公输般失败,终于迫使楚王停止攻宋。这一故事说明了墨子有很高的技艺。
在《墨子》一书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篇
中,记载着许多有关几何学、力学和光学的科学知识,这些材料的内容不少
是与近现代科学原理相近的。例如,几何学方面,关于点、线、面、体的研
究;力学方面,关于杠杆、天平、秤、滑车、斜面的研究;光学方面,关于
光线的进行、阴影、倒影、平面镜、凹凸面镜的原理研究。墨子和他的学生
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的实验,并成功地解释了小孔倒像的原理,指出:
“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墨子·经说下》),
证明了光线传播的原理。
墨家学派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同时,也积极提倡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
作为对学生教育的内容之一。墨子主张社会成员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并发挥
他们的一技之长。他说:“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
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墨子·节用》)。人人如能各尽其所能,社会生
产才能发展。他还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
号召人们必须从事劳动,有力相劳努力自强,用劳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
④关于教育原则方法。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相比,在教育原则和教育方
法上,虽不是那么系统完整,但有自己学派的特点,值得研究探讨。
主动强说 墨子教人提倡积极主动精神,采取“强说人”、“行说人”
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他说:“不强说人,人莫之知”(《墨子·公孟》),
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去“行说人”,送教上门。并认为,“行说
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 (《公孟》)墨子教人强说行说,
和孔子教人“诲人不倦”,都表现出了作为教育者应有的高度责任感和热忱
的精神,墨子教育学生在强说和行说的过程中,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一次,
… Page 84…
墨子率领学生游说诸国,学生魏越问他:“到一个国家见到四方之君,应先
说些什么呢?”墨子回答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
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
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墨子·鲁问》)。这即是要求学生要因人因时因
地而异,根据不同的对象,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同的内容。若专就对
学生来说,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述而且作 墨子主张述而且作,教育学生具备创造和创新的精神。他反
对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即阐述而不作,相信
古代文化的那种保守态度。他说:“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述)之,今之善
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墨子·耕柱》)这意思是说,应该继承古
代文化中善的东西,还要创造出新的东西,使善的东西越来越多。他提倡养
成分析研究的精神,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对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他常用“何自”、“是何故也”、“何
以为”、“将奈何哉”、“何以知之”、“然则我何欲何恶”等这些词语引
导学生思考问题。这是墨子教学思想中很有价值的地方。
察类明故 意谓通过对事物的类比,善于去寻绎探明事物的原理。墨子
重视“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他说:“古
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墨
子·非攻》)。教育学生根据已知推测未知,根据明显的现象推知隐微含义,
比如他的“三表法”就是这样。所谓“三表法”,首先是历史根据,“本之
于古者圣王之事”;其次是他人的经验“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
最后是合乎国家人民的利益,“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
据此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检验认识的标准和实践后判断是非的根据。
这是合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学必量力 墨子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强调“学必量力”专心学习,
这种教学思想也是十分可贵的。有一次,墨子的几个学生在求学时向他请教
学射。墨子说:“不可以,聪明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从事学习做事。
战士在疆场上一边要打仗,一边要扶助他人,尚且办不到,你们现在不是战
士,怎么能同时既要学成学业又要学成射箭技术呢!”他还针对能力不同的
学生,按照他们程度的深浅,分别进行教学。他说:“子深其深,浅其浅,
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大取》)。这就是说,对于程度高的,能力强
的学生,要教深一点,应增加内容就增加;相反,学生水平比较低的,则教
浅一些,应减少的地方就减少,做到学生能力所及易于接受。
墨子是一位重视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有不少合
理的因素。他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尤其是以科学技
术知识和技能培养教育学生,是很有特点的。
(2)孟子及其教育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
非子·显学》)。其中“孟氏之儒”是儒家学派当中一个重要学派,代表人
物就是孟子。
孟子 (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
… Page 85…
(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是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其父早逝,母亲仉氏教子有
方。“孟母三迁”和“断织劝学”的故事,反映了孟子少年时代受到很好的
家庭教育。他崇拜孔子,自谓:“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
上》)。后世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他们的思想学说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为了推行他的行“仁政”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治思想主张,也曾率领
弟子到过齐、梁、宋、魏、滕等国,并列名齐国稷下学宫,受到各诸侯国的
礼遇。但各国君主认为,孟子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
列传》),不合时宜多不采纳。孟子根据重民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响亮口号,两千多年来鼓舞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权而斗争,成
为封建时代可宝贵的一种政治理论。孟子对儒家思想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是战国时
期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热爱教育工作,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
子·尽心上》)的教育观点,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把
“教”和“育”二字联用,组成为“教育”一词的来源。孟子把得到培养天
下优秀人材看作是人生一大乐趣。他的学生很多,著名的弟子有万章、公孙
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孟子晚年,和孔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