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5-高注金匮要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于肾腑。而外流于阳道阴庭。又无所事。而阳火不能下泄。则横贯带脉。而沉坠腰痛。络脉胀而化机自塞。 
故小便不利。邪火结而阴精下淫。故浊淋黄绿也。本条言神劳气虚。而中土不能下温其化机之淋。二条统 
言治淋之戒。三条即言虚淋之治例。四条言淫火停阁之淋。故其方药俱主咸润之品。以咸走肾。而尤能泻 
心火也。五六两条。言热淋之治例耳。仲景之意。以渴而小便过利者为消渴。渴而小便不利者为淋。故次 
淋于消渴之后焉。淋之为病句。直贯后文诸条。小便如粟。言小便中之浊垢。颗粒而色黄白。如小米之状。膏 
淋之初症也。俗解谓即砂石淋。非。盖膏淋之初症。形如粟米而软。病深。则渐大而成条。即为膏淋矣。砂石淋。 
其初便时。俨如水中化碱之象。便久澄下。则坚如砂石之状故也。上中二焦之阳气虚寒。不能照临化被。而 
失柔则养筋之妙。故小腹凝敛而弦急。脐中切责而引痛也。 
x十条x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兼前三症而言。便血。指小便尿血也。盖虚寒之淋。阳气既微。发汗以泄其气。气不应用。而动其血者势 
也。血动而未及为汗。则随淋而下便矣。阳热之淋。营阴伤于亢热。汗以阴津为材料。阴不足以作汗。强责之 
而动其血。故汗余之血。其见于小便者。亦与前症同也。淫火停阁之淋。阴精已在燔炙之候。夫发表不远热。 
复用发汗之阳药以济之。则阴血不胜其残暴。故血亦动而下见于便矣。此总言治淋之禁也。 
x十一条x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x栝蒌瞿麦丸方x 栝蒌根(二两) 瞿麦(一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此补言首条虚淋之症。而详其治例也。盖谓小便如粟。小腹弦急。痛引脐中之淋。其初症小便不利。久则水 
积而有水气。水久化热。热水上烫胸膈。故其人苦渴。主本丸者。以生津之栝蒌根止渴。以泻血分之瞿麦。泻 
气分之茯苓去水气。以燥土之薯蓣。温土之附子。制水以利小便。似乎单治本条诸症。不知三焦之妙。其先 
天之温胃暖胸者。以肾阳为釜底之炊。其后天之上蒸下被者。以胃阳为分照之耀。夫此淋既为上虚中寒 
所致。故用辛咸走肾之附子。纳其热于下焦。所以扶肾阳。而为温胃暖胸之地。即治小腹之弦急者。实在其 
中矣。用甘温走胃之薯蓣。提其热于中焦。所以温胃阳。而为上蒸下被之地。即治脐中之痛引者。实在其中 
矣。夫肾阳复。而先天之气从夹脊而上熏。胃阳复。而后天之气由脾肺而上贮。则上焦之神气自充。而提挈 
有力分布有神。亦何虚淋之不愈哉。况以薯茯之渗泄者。去水以利小便。栝蒌之生津者。止渴以杜积水乎。 
小丸吞服。欲其化于下焦。从下温中。又从中温上也。三丸渐增。恐虚寒者。不胜暴温。而益膀胱之假热也。曰 
小便利。腹中温为知。其用意于中下二焦者可见矣。 
x十二条x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x蒲灰散方x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x滑石白鱼散方x 滑石(二分) 白鱼(二分) 乱发(二分烧)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x茯苓戎盐汤方x 茯苓(半斤) 戎盐(弹丸大一枚) 白术(二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煎取三升。分温三服。 
此淫火停阁。浊淋之治例也。言病淋而小便不利。又有一种欲火流于两肾。不得有其事以下泄。因而肾络 
以火气贯之。而肿重闭塞者。夫膀胱为肾之腑。肾移热于其中。故小便不利。肾精内动而不得下泄。又传其 
精气于膀胱。而渐化为白淫以下注。故淋浊也。然则此火不散。而零星腐化。经年累月。其浊终不可止。蒲草 
行根水中。具发生之性以泄水气。则为直至肾家而泻其火者也。又因此火。来自少阴心主。烧以为灰。色黑 
味咸。黑入肾脏。咸则所以泻心火之留寄肾中也。配以甘寒分利之滑石。则直从水道而下散矣。故主之。若 
此症经久失治。其阴精阴血。一则伤于邪火之内燔。再则耗于淋浊之下泄。则润槁逐瘀。为不可少。故又主 
滑石白鱼散焉。滑石甘寒以泻邪火。分利以通小便。白鱼扁窄而长尾。故其激水之捷。为鱼中之最。以之入 
散。欲其引滑石之速于走肾。而并用其分水之力以利小便也。发为血之余。既取其有润槁之功。乱发为败 
血之余。复取其有逐瘀之性。烧灰则其味苦咸。所以败心火之下流肾部者。与蒲灰同义也。至若淋浊而小 
便不利。以致积饮聚水。而水饮之害。较之淋症为尤急。故以淡渗之茯苓为主。燥土之白术为佐。先利其小 
便以去水。加咸以润下。而并能泄心火之戎盐以治淋。则淋与小便不利。同愈矣。况肾为脏。脏无泻法。利水 
以泻其腑者泻脏。则茯术亦未始非治淋之药也。曰并主之者。盖言总为浊淋之主方。而其所以应用者。又 
自各有区别也。 
x十三条x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别见) 
此条当冠淋之为病。小便不利二句。否则。不当入本门淋症之末矣。盖胸中热极。充塞中下。气机不行。故小 
便不利。又胸中热极。呵嘘真阴逼迫下注。故淋也。白虎汤为金风荡热之剂。加人参为金液润枯之药。已详 
伤寒本汤注。主此而膈中热解。则真气得以展舒。而小便自利。又膈中热解。则真阴得以上滋。而渴淋俱除 
也。此因热而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则愈热而病淋者。故解热之外。而淋与小便不利。可不责而自愈矣。 
x十四条x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x猪苓汤方x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尽。温服七合。 
此条当冠淋之为病一句。与上条同。夫脉浮发热。似属表症。渴欲饮水。似属里症。因其淋而小便不利。则知 
渴饮为积水内热。因而烫膈所致。而浮热为热水内蒸。因而外鼓所致也。主本汤者。重用猪茯泽泻。以利小 
便为主。随便加镇重甘寒之滑石。以降敛浮热。加滋阴补血之阿胶。以上止渴饮也。是此条又因小便不利。 
故致上渴外热而下淋者。此利小便之外。兼止热渴。而淋症可不责而自愈矣。二条俱言热淋之治例也。 


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属性:x一条x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 
其脉亦浮。外症 
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症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症腹满。不 
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本篇之水。与二篇之湿。及前十二篇之饮。似属一因。而必列为三门者。固自有所区别也。盖自其无水饮之 
形。而但有其气者。曰湿。及聚湿成形。则曰饮、曰水矣。但湿、从汗气郁于毛窍所致。则湿当仅在玄府矣。不知 
汗由胃腑之精悍所化。其潮热之气。自其既离脏腑。未出皮外者。俱能随地致湿。此汗剂之后。必用五苓、猪 
苓等汤。以泄汗梢。而湿门之仍主葛根汤者。此也。是湿为已成之津液。却化为汗而不得出。又不能复为津 
液之症也。若夫水饮二物。似属无辨矣。殊不知仲景之意。以为饮汤、饮水。滞于肠间。不能下注。因而上浮旁 
鼓。凡曰痰、曰支、曰悬、曰溢、等症。是所饮者未曾变相而即为病。故曰饮。至水之所病。已由胃而小肠。及膀胱 
矣。但因小便不利。膀胱为太阳之腑。太阳主经表皮肤。故其水气。由太阳之腑。而上浮外鼓。以及太阳之部 
者也。是水症。虽亦由于饮。至此而已变为水相。故曰水也。然饮症中。惟伏饮与水颇同。故论饮者。亦间曰肺 
水云云者。此耳。风水者。三时之风邪。客于卫分。而卫气自强。卫强则下阴之水气。上就而贴之之症也。皮 
水者。经脉虚于外。小便难于下。在下之水邪既实。而见吸于外络之虚受。故水走皮肤矣。正水者。水在正路。 
如肠中胃中是也。石水。言其沉坠似之也。黄汗者。后文三十条。言汗出浴水中。水入汗孔。且水寒激之。令卫 
气沉伏。卫无包裹之权。故湿热之气外溢。而为色黄之汗也。五症。俱为水因。且症颇相似。故连及之耳。太阳 
受风。卫气悬强。膀胱之水。不由下注。而上蒸经络。故其脉自浮。风水交搏。渐致阴气不通。而阳气鼓塞。故骨 
节疼痛。恶风者。风与风相入。卫气既经受邪。而外风直侵毛窍故也。皮水。由膀胱而上蒸。与风水同义。特外 
无风邪一症耳。故其脉亦浮。 。足外 骨也。 肿者。水在下焦而外泛之应。按之没指。水至外薄于皮者。 
其下为尤甚也。无风因。故不恶风。其腹如鼓、水至外薄于皮者。其里为尤甚也。不渴者。既无阳邪化热之风 
因。且有腹中之水内拒耳。当发其汗。总承风水、皮水、而言。以水在卫分及皮部中。俱以开玄府为便道也。从 
膀胱而垫小肠及胃者。为正水。是虚寒而不能气化之候也。夫沉。为水脉。迟。为寒诊。脉之见沉迟也。宜矣。水 
寒之气上射。故喘也。石水之脉单沉。是有水而不寒之应。有水。故腹满。不寒。故不喘也。但经言肝肾并沉为 
石水。则石水之腹满。当在肠外肝肾之部。始与正水有别耳。黄汗为水入汗孔。水入。故脉沉。水寒激伏其卫 
气。故沉而且迟矣。汗郁则身发热。水寒遏其汗气。而倒灌于胸分。则胸满矣。四肢。为阳气之充。头面。为阳气 
之会。水与汗两郁之。故肿也。郁久不散。气败则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