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寂灭边,以菩提心为方便;欲除遣住生死边,以智慧为方便,故须双具二者,弥勒菩萨有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是二种中,以生菩提心为难,以须发大愿积集福资粮故。如菩提心已生,空慧即易生起,若先生空慧,菩提心即难生起,如诸阿罗汉尚难自动发起菩提心,是其明证。如先生起菩提心,见欲成佛诸支分功德定须修习,自然去修空慧,故云由菩提心生慧易。若先生空慧,证空慧者,有寂灭乐,易贪住其境,故云由慧生菩提心难。《入行论》云:”谁发胜宝心,即礼彼士身。”又云:”岂有此等善,不有此智识,岂有如此福。”均为赞菩提心。成佛须方便与智慧双具,方便缘世俗而修习,智慧缘胜义而修习。世俗之中又以菩提为主,胜义之中以空慧为主。彼二中,就大乘言,又以菩提心为主,而建立大乘基础。加行暖位圣者,如当巴草(即菖蒲),顶位圣者如芦草,忍位圣者如蔗,世第一圣者如竹。见道位圣者如禾稼,修道位圣者如菜子。如是圣者充满南洲,日日不断住空性中,不如凡夫发菩提心後刹那所证空性。以忏罪论,所忏之罪过彼。以积资论,所积之资过彼。以此见菩提心与空性比,超越甚远,故当先以发菩提心为主,譬如钝刀割草,所获至少,利刃而刈,所获即多。发起菩提心後,再修余行,亦复如是。《入行论》云:”余善如芭蕉,生果即尽,菩提心如如意树,果恒增长。”学者当知为何应发菩提心?次当知菩提心有何胜利。如是则能生起修习菩提心之欲乐,有此欲乐,然後研究如何发生此心之道理,则易入学。
  己二、此心如何发起。分四。庚初、依何因始能生起。庚二、修菩提心之次第。庚三、此心发起之量。庚四、以轨则受法。
  庚初、依何因始能生起
  在阿底峡未到藏以前,藏人修心,惟有仪轨受法一种。尊者问:慈心悲心如何生起?咸答:”不知”。尊者笑谓:”不知修慈与悲菩萨,惟汝西藏有之。”世之修者,或有稍起慈心,即自骄慢,此由不知发心之量所致。欲达发心定量,必须先加修习,使心与法合。但法非一种,故须先知修心次第与发心所缘。如何发心?必依此发心修心,达到定量,然後可依轨受持。修法有二派:(一)依阿底峡依月称《四百颂释》、月居士尊杂贡麦、莲华戒《修次》等所传。(二)依寂天依《华严经》所传。前者即七因果修法,後者为自他相换修法。自他相换不属於深观广行,而属於大力行派。
  於此当先明发心四缘:(一)见诸佛菩萨神力,或闻其功德,生起欲得而发心。(二)由闻无上菩萨提法藏,生信解而发心。(三)见佛法衰微,欲法久住而发心。(四)见恶世人愚痴过重而发心。此四种虽在发心之数,然未为具足性相圆满发心。又有我愿与一切有情同证真实义而发心,是虽较前为佳,然亦未为圆满发心。以发心必须具足自他二利,单缘自利发心固不圆满,单缘利他发心亦不圆满,须缘自他二利,且不自满足,乃为真实圆满发心,此即发心之定量。又对治自利满足之过,当观佛功德,对治缘他满足之过,当观慈与悲。求无边自利,当证佛法身;求无边利他,当证报化二身;如是合自他二利无边而发心,即为具足性相。又发心有四因:(一)种姓圆满,(二)善友摄受,(三)悲悯有情,(四)不厌生死。又发心有四力 (一)自力,(二)他力,(三)因力,(四)加行力。《庄严经论》谓五力:即(一)善友力,(二)种姓力,(三)善根力,(四)闻力,(五)修力。又前说之自力、因力为坚固力,他力劝发者为不坚固力。有依一因一力而发心者,有依多因多力而发心者,末法时代,由依善知识,多闻经论,加以思惟,如是发心,是为最善。
  庚二、修菩提心之次第分二。辛初、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因果言教修。辛二、依寂天菩萨自他换教授修。
  辛初、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因果言教修分二。壬初、生起之次第决定。壬二、正修之次第。
  壬初、生起之次第决定
  “七因果者,谓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彼心从七增上意乐生,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慈生,慈从报恩心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如斯次第,说为七也。”
  此中分二:癸初、明大悲为大乘道之根本。癸二、诸余因果为彼之因果法。
  癸初、明大悲为大乘道之根本。分三。子初、明初之重要。子二、明中之重要。子三、明後之重要。
  子初、明初之重要
  “若为大悲挠动其意者。为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而起决定誓愿。若悲心弱,则不如是。要能荷负无余众生之解脱重任而得自在故。若不荷负此担,则不能入大乘。故大悲者,於初即为重要也。《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复次诸菩萨之大悲无尽也。何以故?为前导故。大德舍利弗,所谓譬诸气息内外动者,是人命根之前导也。如是菩萨之大悲者,是正修大乘之前导也。’又《象头山经》亦云:‘文殊师利,云何为诸菩萨进趣行?云何为处?文殊师利答曰:天子,诸菩萨进趣行者,大悲也。处者,有情也。’”
  所谓初者,谓未发菩提心者使发,即先以大悲挠动其心,使生起不忍之念,思惟为一切有情除生死苦而取决定誓愿。若悲心弱则不能发如是愿。《无尽慧经》谓:”大悲无尽,是前导故,如气息为命根之前导。”凡人识“暖"所依为命根,全赖出入息引导。出入息引导不已,即命根存在;出入息断,命根即断。大悲为菩提心所依亦然,大悲若断,菩提心即断,《伽耶经》谓:”诸菩萨行,以大悲心发起,以有情为依。”伽耶,山名,佛於此说法故名。
  子二、明中之重要
  “中重要者,如是虽曾有一次发心而住者,若见有情数多,所作恶劣,菩萨学处极为难行,无有边际,历时长远,遂生怯弱,则堕於小乘。故大悲心者,非仅发一次,宜加修习,渐令增长。不顾自之苦乐,不厌利他,则速能圆满一切资粮。”
  所谓中者,即已发菩提心,使之增长。如一次发心,见有情数量过多,行为暴恶,学处难行,多无边际,遂心生怯弱,退入小乘。中间须数数发心,渐令增长,不顾自己苦乐,於利他事业,不生厌倦,则易圆满资粮。以施言,舍身不惜。以忍言,为一一有情受苦,亦无所惧。修次谓,菩萨为大悲心所催促,全不自顾,惟求利他。因此能趋最极难行,长久积资。如信力经云:”大悲心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无苦不受,无乐不舍。如是难行,即能圆满资粮,速得佛位。”
  子三、明後之重要
  “後重要者,诸佛得果,非如小乘住於寂灭,能尽虚空界利益有情,亦乃大悲之力。此若无者,则当同於声闻故也。譬如稼穑、初种、中水,後能成熟而为重要,故於佛果亦初、中、後三,大悲为要。此具德月称论师之言也。漾那穷敦巴於阿底峡尊者请求教授。尊者诲曰:‘舍世间心,修菩提心,此外无余。’格西敦巴笑曰:‘此乃尊者出教授之心要’。当知是法之命脉。能得决定,唯此最难,须数数集忏及阅《华严》等经论,以求坚固决定。如马鸣菩萨云:‘佛之心宝贵,能圆菩提种,唯佛知斯要,余人莫能及。’”
  所谓後者,谓发菩提心既得佛位,以有大悲心,不住寂灭,长住世间。菩萨初、中、後刹那不离大悲,刹那照看有情,随类化身,尽虚空界,利益有情,虚空无尽,菩萨事业亦无尽。故佛不住涅槃,即由大悲。譬如禾稼,初如种子,中如雨泽,後如成熟。佛禾亦然,初中後皆赖大悲,此乃月称所说。或谓自心本有光明,见此光明,菩提心自生,此非示人正路。惟宗喀大师撮述要点,指明菩提根本,惟在大悲,方为正路。凡能得闻此正路者,皆由具有夙福。宗喀大师恩德,即在收集此类扼要经典。正摄法经谓:”受一法,一切在手。”所谓一法,即指大悲。如轮王之於轮宝,轮宝所至,诸军即至。大悲所至,诸法悉至。又如命根,命根若在,诸根即在。大悲若在,诸法悉在。以此见悲心重要。或谓悲为浅法,须先学深见。或谓悲为迂法,须学风脉、明点,皆属错误。初学孽重,或不易发起此心,应先忏集,虔求上师三宝加持。昔有漾那穷敦巴,博学五明,未知扼要,以问阿底峡尊者,尊者惟答云:”舍此世心,修菩提心。”漾那以语格西登巴,格西笑曰:”此尊者所呕心要。”今之学者,多求深见,少注意及菩提心悲心心要,故特举及之。
  癸二、诸余因果为彼之因果法。分二。子初、从知母至慈心以成其因。子二、从增上意乐及发心以成其果。
  子初、从知母至慈心以成其因。
  “总之唯欲令离苦者,若数数思惟彼有情苦虽亦能生,然令彼心易起及猛利坚固者,则先须於彼有情有悦意珍爱之相。”
  云何余因果是此因果?以大悲於成佛初、中、後皆为重要。应以慧观,发生决定,并应多看经论,如《入行论》、《庄严经论》、《集菩萨学论》、《宝鬘论》等。读阅诸经论,又须以《朗忍》为根本,乃有眉目,否则如小儿入广场,不辨四方。大悲心为增上心,即菩提心之因;同时又为知母、念恩、报恩、慈心之果。以大悲者,欲使一切有情离苦为相,即此欲使有情离苦之心。如从有情痛苦数数缘念,虽亦能发起,但以过於广泛,发起颇不容易。即能发起,亦不猛利,不坚固。必於有情先生起关系极重,且极珍重极爱惜之相。而後於此相上,缘念其苦,始易生起,而且猛利坚固。
  “如亲有苦,则不堪忍;仇人有苦,则生欢喜;於中庸有苦,多生弃舍。此中初者,是於意中有爱乐故,於彼有几许之珍爱,则对彼苦便生起几许之不忍。中下珍爱,起小不忍,倘系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