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法三根本要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共三偈、十二句。
  第一偈讲出世心法的重要性,第二偈讲如何修出世心法,第三偈讲萌发正出世心的思想征候。下面按经文的顺序分三个问题讲解。
      第一个问题是出世心的重要性。什么是出世心呢?出世心就是彻底认识轮回世界本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危机感和厌世思想。这种危机感和厌世心理,能使人们摆脱各种恩怨和使人心烦意乱的世事的纠缠,产生出世寻求世外寂静安宁乐土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不满足现实生活现状、要求改变处境、争取自我超越、寻求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的思想要求,就是步入三乘佛法正道的关键性的第一步。也是世俗观念向超世真见转变的重要契机。没有这种出世思想作基础的一切善念、善行都是轮回的因素,虽然也能获得世间善果,但改变不了生死轮回、苦乐变化无常的根本性质。若有了坚定的出世心,并以此作为思想基础,所产生的一切善念、善行都会成为产生超世智慧功德的因素,因此宗师说:“若无正确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间幸福,就无法进入根除烦恼的涅槃乐境;”“迷恋尘世的意识是锁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对世界上的各种事务、各种关系,不从本质上认识,迷惑于表面现象,就会产生错觉、幻觉,并把错觉、幻觉当作真实可靠的东西进行执着的追求。陷入贪爱迷恋之中,就会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这种以虚当实的贪恋执着意识就是生命自身的难以打开的枷锁。打开思想感情的枷锁,就是解脱。出世之心本身虽然解决不了执着世事的虚幻性、不可靠性、短暂性、充满苦恼等问题,但想下决心离开这个环境就要有要求解脱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寻求解脱,就会打到预期的目的。所以说“求解脱要发彻底的出世心愿。”。这里强调“彻底”是非常重要的。彻底就是不能有丝毫的留恋,只有这样才能使名利得失,财色享乐的观念变得淡薄、思想变得宁静超脱,任何和自己的世间利益不脱钩的善行、念经、拜佛、修炼都入不了佛法的正道。这一点修佛的人要必须懂得。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修出世心法。
  这一偈共分两层意思:一是如何从今生今世的无谓的纠缠中脱身,修来世的人天乐道——下士道;二是彻底认清轮回世界的本质,坚定出世思想,为走向世外清净涅槃乐土迈开第一步 —— 中士道。对第一个问题宗师教导说:“常想人身良机难得而生存时间不多,就会从今生今世的纠缠中迷途知返”。“常想”就是经常静座、思考。静座观修有两种,一种是思考观,一种是息念观,这两种定观是相辅相承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做思考观,就不能断惑和生慧,不做息念观就不能入静生禅 —— 详见宗师《菩道次论》和印度莲花戒大师《观修二次第论》。思考观就是对所观对象进行深入地分析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也需要以一念代万念,心住一境的定力,只有思想高度集中,不受其它杂念干扰的情况下,才能观察深细透彻,世间智观空也必须经过这种思辩观,不能光靠静座息念的盲修。思考观或者思辩观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从事物的现象透过本质,比如“白骨观”就像把如花似玉的妙龄少女置于X光下,看到可伯的骷髅一样,然后意念定在白森森峋骷髅上久久观之,就会形成固定的形像,出定后,看到那位所观对象时,就似乎看到皮肉包的那个骷髅,从可爱变得可伯,从这个例子推而广之,把包括自已在内的每个人都看做白森森骷髅,并把这些骷髅和坟墓中的骷髅看成本质上一样的东西。在这个观想过程中既有分析思考联想的智慧活动,也有放弃思考的息念定观,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难分难辨——这就是思辩,息念结合的例子。在这出世心观修的第一阶段,重点要观想两个问题:一是观想具足良缘的人生难得,二是观想自己生存的时间不多,死将来临,关于第一个问题:要从人身难得的原因和实际情况两方面细细思考,从原因方面要想到,事事有因,因果不误,获得人身是前世积善的结果,不信佛法的人,信不信这个因果规律倒无所谓,但信佛的人首先要对此坚信不疑。否则就没有起信的思想基础。获得人身的前因最起码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守十善戒,不犯十恶。十恶是:杀、盗、淫、妄、恶语、离间、绮语(是非语)、贪欲、嗔怒、邪见(主要是指不信善恶报应的胡作非为)。三、心地善良,与人为善,济贫救苦等善行。三、获得人身的良好愿望——强烈的投生定向愿望,特别是临死前的愿望,对投生灵魂的导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投生定向愿望,在十二因缘中属于爱、取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思想对梦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作用,人死后的中阴身恰似梦中身,投生的爱取意识所起的作用也和白天的思想对梦境的影响大致相同。获得人身要具备那样的善缘,再回过头想想世人的所做所为,下世获得人身的能有几个?再想想自己的思想行为,来世能不能获得人身?其次再想想世界上的人和其它动物。蛐虫蚂蚁、海洋生物比较哪个多?现在世界上的总人数,恐伯比不过一个蚁穴中的蚂蚁数,耗子的繁殖比人不知要快多少倍。人和其它生命相比数量极少,所以佛说:“其它生命多如大地之尘,人类如指甲皮上的尘”,其次人类是在众生中唯一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智慧生灵,比其它生命类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这就是人生的可贵之处。但在人类中,能认识生命规律,打破生死常规,充分提高生命的智慧、品质、能力的佛法结缘的,具足良缘的人又能有多少?所以佛说:“普通的人多如大地之尘,获得佛法真理的人少如指甲皮上的灰尘”。想到此具缘人身难得和可贵之地,就要不误时机地创造人生的最高价值。人的生命正处在六道轮回中上升和下降的中间带,升降的机会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何去何从完全在于自己,正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第二要观想自己生活在今世的时间不多,死亡必将来临的死无常的道理。
  死无常要如下几个方面观想:一、必死无疑。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别无依靠。
  必死无疑又要从三个方面想:
  一、无任何办法改变死亡的命运。在轮回世界里没有一处逃脱死神的安全地,没有一个生而不死的生命,过去从来没有过,今后科学再发达也绝不会有。佛陀、声闻、缘觉也个人和肉体分离,玉皇大帝也避兔不了一死,自古以来有无数的圣人神仙,和皇帝都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但谁都没有找到,所谓的“长寿法”也最多只能做到拖延死亡,但改变不了生命的规律,因此我们不能有不死的侥幸心理;
  二、寿命有减无增。任何一种生命都从出生之日起,就一步步向死神走去,如《投胎经》中所说:人的寿命如果养好,可以活动百岁,或者超过百岁。即便在正常情况下一百岁,也是非常短促的。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寿命在减少。流失的岁月,永远不会再有。人人都像判了死缓的罪人,一天天在接近死期,意识不到这一点正是人的感知迟钝之处,莲花戒说:“平常要怕死,就能做到临死时不怕死”,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佛经中把人的一生比作:行云流水、闪电。
  三、人活着的时间太短,没有修法的时间。人生百年,睡眠就占去五十年。其余的五十年中前十年年幼无知,后十年衰老多病,修炼巳起不了多大作用,中间二、三十年,为生存和虚幻的名利地位奋斗竞争,不能认真思考人生的结局和生死大事,有个别思想敏感的人,也能认识到生命的危机,也想寻求真理,选择正道,但却无力摆脱生活琐事。人生短促、却又不能正确利用。第二:死无定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想:一、生活在南瞻部洲的人,寿命长短不定,有的能活几十岁,有的活十几岁,有的只活几个月或者几天,谁也没有把握准能活到老。二、死因多而生因少。人的死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从内因看,人的生命长短是前世善恶二业的结果,后天是改变不了的,体内的气血阴阳和精神因素本来是生命之源,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变成死因,饮食男女能养生也能致病致死,世人追求享乐、享乐过度就会损寿,人生活在大地上,离不开水火空气,但地震、水火风灾,气候变化又是致病致死的原因,至末法时代人类的灾难死因更多,环境污染、水和饮水的短缺、恶性病的流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放射性元素的扩散、社会治安的恶化、互相残杀的战争的加剧、高速交通工具的增多。无一不是人类生存的威胁。三、人的生命脆弱,无力抵挡死的威胁。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生死只是一口气,一些小小的精神因素,疾病、寒热也能变成致死的因素,这在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
  第三、要想临死时除了佛法别无依靠。一、临死时再亲的亲人,再好的朋友也帮不了忙,只能眼望着你死去。平时最爱的妻子儿女,临死时连默默望一眼的机会都很少有,要在痛苦绝望中抛弃;二、钱财买不通死神,赎不了性命。在人世上人羡慕的百万富翁。趾高气扬的有钱人,在死神面前和乞丐分不了高低,万贯家财不但买不了性命,一生中或辛辛苦苦,或丧尽天良积累的财富,连一分钱也带不走,还要带着悔恨和内疚告别人世。死后纸糊的童男、童女、金山、银山,你细细想那是对死者的嘲弄,好像对死者说:你一生积累的财富,只有几张纸,而这几张纸你都无力带走,只好让它和你的肉体一起灰飞烟灭。如此深刻的哲理,为什么不想一想呢?三、权势再大也对死神无能为力。那些无数英雄好汉、帝王将相,活着的时候,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