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2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八识仍恒时相续,故闷绝并非死亡。
心识的思考模式有三种,称为三分别,即:
一、自性分别:此是以寻或伺心所为体,直接认识所对之境的直觉作用。
二、计度分别:此是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的判断推理作用。
三、随念分别:此是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经历之事的追想记忆作用。
在六识之中,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第六识具足三种分别。
第六识是我人的的心理活动综合中心,作用至为宽泛,它有与前五识同时俱起,了别五种尘境的作用;也有单独生起缘虑法境的作用。它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也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它通于现量、比量、非量三量;也通于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由于他的作用特别强,所以心所有法中的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配合其各种作用。︽八识规矩颂︾中称:﹁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即指此而言。

第十一讲、末那与阿赖耶识

 第七末那识
八识中的第七识是末那识,义译为﹁意﹂,此即︽广论︾所称:
﹁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
末那识梵语ManasVijnana,音译末那识。梵文Manas,义译为﹁意﹂,梵文Vijnana。义译为﹁识﹂,合译为意识。但如果译为意识,就与第六意识同名了,因此保留末那原名,以示区别。原来心识生起,必有所依,前五识所依的是五根︵此为色法之根︶,第六识所依的是第七末那识︵此为心法之根︶。意识依于末那识生起,末那为意识之根。第六、七识虽然同名为意,但解释不同,第六识是依意根生起之识,是依主释:第七识乃意的本身就是识,是持业释。︽成唯识论︾曰:﹁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此识的业用,如︽唯识三十颂︾所称:﹁思量为性相﹂。指第七末那识,以﹁思量﹂为其体性,亦以﹁思量﹂为行相。事实上,思量只是末那的行相,但以末那体性微细难知,因之以用显体,亦以思量为其体性。思量者,思即思虑,量者度量,识之缘境,凡有了别,即有思量,因此八个识皆有思量的作用。但此处何以特别突显第七识的思量作用?因为以八识作用殊胜来说,则﹁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末那义译为意,意的作用本来就是思量。并且此识的思量,是﹁恒审思量﹂,恒是恒常,审是审察,所以末那识是恒常的﹁审察思量﹂。以八个识分析,前五识没有审察思量,故说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有思量,但此思量有时间断︵如在五位无心的情况下︶,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恒时相续,没有间断,但它也没有审察思量,所以是﹁恒而非审﹂的思量。唯有第七识是恒常的审察思量。第七识思量些什么呢?就是恒时执持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而审察思量。
末那识在善、恶、无记三性中,本来是﹁无记﹂,但因与它相应的心所中,有﹁四惑八大﹂与之相应,所以使它受到染污,而有﹁染污意﹂的之名,同时也成为﹁有覆无记﹂。所谓﹁四惑﹂,就是与第七识相应的四个根本烦恼心所,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八大即八个大随烦恼心所。此外还有五遍行心所、及别境中的慧心所,共十八个心所与末那识应。现分述四惑如下:
一、我痴:我痴即是无明、愚痴,于诸事理迷闇不明的意思。无明有两种,一者相应无明,二者不共无明。相应无明,是指第六识与六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相应而起者。不共无明又分为两种,一为恒行不共,这是与第七识相应的无明;一为独行不共,是与第六识相应、而不和根本烦恼相应者。此处所称的我痴,即是恒行不共无明,这是不明无我之理,与我见相应,故名我痴。我痴居四烦恼之首,以一切烦恼,皆由无明而生起也。
二、我见:我见的见,就是根本烦恼中的不正见。不正见以﹁染慧为性﹂,可开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此处的我见,即五见中的身见,也即是妄执五蕴和合之身,以为是常、一、主宰的实我。此又称为我执,这是与生俱起,恒时相续,缘非我的第八识而妄计为我的执着。
三、我慢:慢者妄自尊大,轻蔑他人。慢是六根本烦恼之一,可开为七种,即慢、过慢、过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我慢即七慢中的第四种。我慢由我执而起。由我执故,进而贡高我慢。
四、我爱:爱是贪的异名,亦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大乘义章︾曰:﹁贪染名爱﹂。爱有四种,一曰﹁爱﹂,就是缘已得的自身而起贪爱。二曰﹁后有爱﹂,缘未得的自身而起贪爱。三曰﹁贪喜俱行爱﹂,缘已得的境界而起贪爱。四曰﹁彼彼喜乐爱﹂,缘未得的境界而起贪爱。以上四种爱,均与末那识相应,就是深爱于所执之我而生起的爱。
第七末那识,由凡夫到证得究竟圣果,要经过由染至净三种位次,曰生我见相应位,法我见相应位,平等性智相位。兹分述如下:
一、生我见相应位:这是末那识缘阿赖识见分生起的我执位,曰生我见相应位。一切凡夫、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的有漏心位,都是此位所摄。
二、法我见相应位:在此位的行者,我执已空,法执未空,一切凡夫,二乘证得声闻果缘觉果,及法空智果未现前的菩萨,都是此位所摄。
三、平等性智相应位:菩萨于见道位及修道位、法空智果现前,及证得佛果者,均此位所摄。
以上三位,前二位是有漏位,第三位是无漏位。在有漏二位中,第一位是染污位,第二位是不染污位。︽唯识三十颂︾指末那识是:﹁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指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证得阿罗汉位、灭尽定位、出世道位,方能断除我执,舍去末那之名。
此又名末那三位无有:
一、阿罗汉位:二乘阿罗汉位,大乘八地菩萨,第八识舍阿赖耶之名︵此时名异熟识︶,故末那亦不成执。
二、灭尽定位:修灭尽定,前六识心心所皆灭,染位末那及心所亦灭。
三、出世道位:谓得真无我解脱及得后得无漏智,末那识已转识成智。
 阿赖耶识
八识中的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此即︽广论︾所称: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摄藏我慢相故,又能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
如论文所言,阿赖耶识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故称之为宇宙人生本源。阿赖耶识,是梵语AlayaVijnana的音译,义译为藏识。藏有三义,曰能藏、所藏、执藏。能藏者,此识贮藏万法种子,此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所藏者,种子起现行,受七转识熏习,受熏的新种子再藏入此识,此时新种子是能藏,此识是所藏;执藏者,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就第七识执持此识来说,称为执藏,亦称我爱执藏。
阿赖耶识摄持万法种子,生起万法,此称之为﹁赖耶缘起﹂。事实上,所谓识者,祗是一种功能。此功能在潜伏状态时,不称识而称种子,当种子发生作用,生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此潜在功能生起作用时的名称。种子生现行,生出阿赖耶识的识体,这在识变中称为﹁因能变﹂;因能变的同时,阿赖耶识生出前七识,同时各各识体上生起相见二分,这在识变中称为﹁果能变﹂。相分是宇宙万法的差别相状,见分是主观的认识作用。由主观的认识作用的见分,去认识客观的万法相状的相分,此时始有所谓宇宙人生。这种阿赖耶识中的万法种子、仗因托缘生起现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赖耶缘起。
阿赖耶识有三种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唯识三十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即指此三相而说,以﹁阿赖耶识﹂是此识的自相,﹁异熟﹂是此识的果相,﹁一切种﹂是此识的因相。此识摄持诸法种子,又名一切种识,诸法种子生起现行法,种子是现行之因,故称﹁一切种﹂为此识因相。︽成唯识论︾曰:﹁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
异熟是阿赖耶识的果相,异熟识旧译果报识,︽成唯识论︾曰:﹁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论文中的界是指欲、色、无色三界,趣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趣,生指胎、卵、湿、化四生,善恶之业引生异熟果报,故称异熟,此为赖耶果相。而此识的因相和果相加起来,就是此识的自相。︽识论︾曰: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
阿赖耶识在三性中是﹁无记﹂。无记有二种,一曰有覆无记,指的末那识,以有四烦恼心所与之相应故;一曰无覆无记,指的就是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只有五个,就是五遍行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因为没有烦恼与之相应,所以称无覆无记。︽八识规矩颂︾的第八识颂曰:﹁性唯无覆五遍行﹂,即指此而言。
 ﹁恒转如瀑流﹂
阿赖耶识,是无始以来,至无终以后,永远存在的一种功能。此功能既然永恒存在,岂不就是恒常之法呢?非也,︽唯识三十颂︾称此识是﹁恒转如瀑流﹂,恒者相续无间,转者生灭变异。这是以瀑流为喻,说明第八识为生灭相续、非常非断之法。
原来恒转二字,恒示其非断,转示其非常。第八识虽然恒时一类相续,而非常住。假使是常住,则体性坚密,就不能受一切法的熏习了。此识是前灭后生,念念相续,前后转变,所以能受一切法的熏习,这是转的意思。此识虽非常住,有生灭转变,但也不能断灭。倘若断灭,则谁来摄持万法种子使之不失不坏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