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时间过去了,司马迁终于完成了他的宏篇巨制《史记》。此后,他便消声
匿迹了,以至于他究竟什么时候离开人世也无人知晓。他把他全部的热情、
全部的心血、他的激动、他的泪水、他的喜怒哀乐以至他的全部生命,都倾
注到了这部《史记》之中,他在他自己的身后留下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2)《史记》的思想意义
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史记》中。《史记》是中国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的历史。全
书分为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
记》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总结,也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文学的典
范。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述与评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褒贬,体现出作者
的人民性、批判性的进步思想倾向,这是《史记》之所以成为不朽之作的精
神支柱。
《史记》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它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肯定历史变革,颂扬为历史变革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例如,
他说:“桀纣失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
这就肯定了历代变革的正义性,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在政治思想上,
《史记》维护“大一统”的观念,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他颂扬秦始皇统一六
国的丰功伟绩,也赞同刘邦结束楚汉纷争、重新统一全国的伟业。尽管他对
此二人都有其他多方面的贬责,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充分肯定的。因为当时的
统一有利于人民的安定,为民心所盼。他赞成“王道”,反对“霸道”,他
的政治思想一方面来源于上升时期的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又深深植根于人民
性之中。
《史记》的人民性集中体现在对民众疾苦的深深同情,以及对人民群众
反抗暴力统治的斗争的肯定上。例如,他热情歌颂了陈胜 (字涉)、吴广领
导的反秦农民起义的历史功绩。对于这样一个在不大的范围内建立政权,前
后不足六个月的农民领袖,司马迁将他列入“世家”,就是因为“天下之端,
自涉发难”,陈胜乃“无土而王”。这是对传统的宗法观念的大胆突破,反
映了司马迁的远见卓识。司马迁正确分析了起义的原因,是由于“秦失其政”,
“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天下苦秦久矣”,从而揭示了这次农民起
义爆发的根源。其认识是深刻的,闪烁着唯物史观的光辉,也为人民反抗斗
争的正义性找到了最充分的根据。司马迁倾注着浓厚的感情,描写了陈胜少
时的“鸿鹄之志”,危难时刻敢“为天下唱”的首创精神,建立“张楚”政
权的雄才大略,以及起义后天下云集、队伍迅速壮大,攻关掠地,摧枯拉朽
的磅礴气势。司马迁也描写了陈胜的错误和失败,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寄予
了深深的惋惜与殷殷的同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出自陈涉口中的
呐喊,也是司马迁心中的呐喊。正因为如此,他把陈涉与古代“圣贤”汤、
武、孔子并列。这是司马迁对陈胜的崇高评价,也是《史记》人民性的集中
体现。
《史记》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为一批下层社会的人物立传,其中有刺客、
游侠、医卜、倡优等等。他赞许刺客“士为知己者死”、舍身反抗强暴的英
雄行为;他歌颂游侠急人之难、济人之困、轻生死、重然诺、见义勇为、舍
己为人的侠义精神。例如,他笔下的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而他
… Page 64…
自己却“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郭解则是“以德
报怨,厚施而薄望”,“振人之命,不矜其功”。游侠是与统治者相对立的,
司马迁倾注自己的强烈感情,和着自己的泪水颂扬他们,把他们看作是为那
些被摧残、被损害的社会弱者申冤复仇的英雄。
《史记》坚持了史家忠于史实的“实录”精神,对统治阶级,甚至是当
朝最高统治者的残酷、贪婪、阴险、昏庸,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讽刺,表现
了深刻的批判性。如,司马迁笔下的汉高祖刘邦,少时是一个“好酒及色”
的无赖之徒。楚汉战争中,他自私、残忍,不惜把自己的父亲作牺牲品;入
宫之后,他“贪于财货,好美姬”;对于辅佐他打天下的功臣,他心怀猜忌,
玩弄权术;夺取江山以后,他诛杀功臣,背信弃义。通过这一桩桩历史事件
和一个个细节描写,字里行间活画出一个阴险、狡诈、多疑、残忍、玩弄权
术的帝王形象。
汉武帝是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圣上”,司马迁长期侍从其左右。对于这
样一位当朝最高统治者,司马迁也大胆揭露了他的好大喜功,暴戾残酷和愚
昧迷信。特别是对武帝的迷信求仙活动给予了辛辣的讽刺。武帝堂堂一国之
君,屡被方士所骗,甚至听从方士的胡言,把自己的宫室按照神仙境界布置
起来,居于其中,等待神仙来会。一住一年多,也没有见到神仙的影子。后
来方士又将帛书塞到牛肚子里,谎称神牛欺他,经人辨认,知是伪书,才知
道自己上了方士的当,却又怕别人笑话,不敢告人,实在愚蠢可笑之至。
《史记》还无情揭露了作为封建统治者爪牙的酷吏、汉儒的丑恶嘴脸。
司马迁笔下的缙绅先生之徒“缘饰以儒术”,实则是只知阿谀奉迎、趋炎附
势、投机取巧、追名逐利的利禄之徒。在《酷吏列传》中,刻画了汉武帝周
围的一群酷吏,如张汤、杜周、义纵之流,他们专以人主的好恶治狱。在叙
述这些酷吏的血腥“政绩”时,作者每每指出“上以为能”,笔锋直接指向
皇上。
当然,《史记》也有很多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它的思想体系基本上属
于唯心主义的;它对封建统治阶级基本面还是拥护的;它以阴阳五行神学观
念附会王朝更替,给封建帝王披上君权神授的外衣;它把历史上的兴衰成败
主要看作是帝王将相的活动,等等。但是,《史记》虽有这样一些糟粕,却
掩盖不了其人民性、民主性、战斗性的精华。正因为如此,才使它在中国文
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3)《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它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而且在艺术上也有独到的成就。
作为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历史文学著作, 《史记》塑造了一系
列形形色色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史记》的五大部分中,除了表和
书以外,本纪、世家、列传都是写人的。上自帝王、将相、外戚,下到游侠、
刺客、酷吏、兵家、策士、文人、儒者、医卜、倡优等等,各色人物无所不
具,形成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画廊。其中主要人物有制仪法、垂“六艺”的“至
圣”孔子及其弟子;有贤相管仲、晏婴、萧何、曹参;有良将廉颇、李广、
韩信;有行吟泽畔的屈原;有勇于变法的商鞅;有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平原
君、孟尝君、春申君;也有一代豪杰项羽、汉朝开国之君刘邦;有著名谋士
良臣张良、陈平,也有造反的农民英雄陈胜、吴广……这些人物来自各个不
… Page 65…
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集团,但都是在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司马迁
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善于调动各种文学手段塑造人物形象,使一个个历史
人物既真实可信又栩栩如生,各具个性特征,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读后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宛如历史长河的灿烂群星,光彩照人。
《史记》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性格的语言刻画人物,在语言的运用
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刘向、扬雄、班固等人都折服司马迁的文笔,称赞他
“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
①
谓之实录”。司马迁善于抓住典型语言来反映历史人物的典型性格和内心世
界。例如,陈涉、项羽、刘邦都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人物,作者选取了不同
的场景和典型的语言来表现他们青少年时期的雄心勃勃。他写刘邦和项羽见
到秦始皇时,项羽对身边的叔父说:“彼可取而代之也。”短短七个字,便
刻画出项羽性格的爽直、坦白、强悍。刘邦则慨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
此也。”表现了刘邦的贪婪而又含蓄。而对于农民出身的陈涉,作者只写他
在田间地头与穷哥们相约,“苟富贵,勿相忘”,暗射出他的“鸿鹄之志”。
而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方面点出前段文字的主题,另一方面也
反映了陈涉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农民的狂傲自负之态。《史记》善于从群众生
活中学习、提炼语言,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土语、谚语、民谣,甚至连周昌
的口吃病也以“期期”二字表现得活龙活现。这一切都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和艺术感染力。
《史记》以故事化见长,写人记事力避一般化地平铺直叙,而是抓住主
要事件,以故事化的手法,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展现其性格特征。
这种矛盾冲突往往以紧张的场面、情节描写为依托,极富戏剧性。例如,一
篇《项羽本纪》就是由一系列的故事构成的,像“破釜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