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庾信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了北方文化
的刚健淳朴之气,唾弃了南朝诗歌的浮艳柔靡。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是
南北朝最后一个优秀诗人,也是唐诗的先驱。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
① ②
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杨慎云:“庾
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③
6。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民歌又一次大放异彩的时代。由于南北朝的长期
对峙,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差异很大,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各
具特色。它们不但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创新。
(1)南朝乐府民歌
① 《戏为六绝句》其一。
② 《咏怀古迹》其一。
③ 《升庵诗话》卷九。
… Page 94…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约500
首。此外,《杂曲歌辞》和《杂曲谣辞》中也各有少数几首。“吴声歌”产
生于当时首都建业 (今南京一带),“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
一带。自东晋偏安江南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商业发
达,城市繁荣,社会比较安宁。“凡百户之乡,布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
①
成群” 。南朝乐府民歌就是在这种柔媚轻曼的风尚中流行起来的。
现存的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比较,内容显得狭窄、单调,多数是
比较健康的情歌,也有一些情调低级、庸俗的东西。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这些
民歌并不是来自农村,而是来自长江流域的繁华都邑,主要反映当时都市里
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情趣。二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的封建统治者,
多是苟安江南、生活圈狭窄、追求声色享乐的腐朽人物。他们大多爱好民间
的风情小调,而且自己能弹唱。在这种情况下,乐府机关采集的自然几乎全
是“郎哥妙意曲,依亦吐芳词”的情歌。这些情歌多出自商贾、船户、妓女、
婢妾之口,它们从各个角度细致地刻画了爱情生活中的离合悲欢,无不真挚
感人,如: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作蚕
丝》
“打杀长鸣鸣,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读
曲歌》
“侬作北辰里,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子夜
歌》
“杂曲歌辞”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是代表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最高
成就的诗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
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
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北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全诗
描写的是一个少女对她旅居江北的爱人的一年四季的相思之情,从语言的提
炼和诗的情调上看,是经过文人润饰的。诗中并没有出现春夏秋冬等字样,
而只是通过“折梅”、“采莲”、“望飞鸿”等一些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来
逐步转换时序。全篇将人物置于活动的环境之中,步步深入地抒发了她思念
情郎而不得的曲折、深沉的情绪。此诗多次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比喻“莲
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又运用了民
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加强了诗的节奏美。结句“南北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涉想新奇,余味无穷。全诗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柔媚的画,
使人对这个少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急切、怅望情态深感同情。无疑,《西洲曲》
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在艺术形式上最成熟、最精巧的诗篇。
(2)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现存约60
① 《南史·循吏列传》。
… Page 95…
多首。“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马上演奏的、乐器有鼓有角的军乐,输入
齐梁后,梁朝乐府机构录存,因冠以“梁”字,后世沿用,故谓“梁鼓角横
吹曲”。此外,有少数收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
北朝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入据中原,北方长期处于大分裂、大动乱中。
北朝乐府民歌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北朝 200多年间的社会现实,战斗性较
强,具有雄健勇武的气概和豪迈率直的情感,形成了与南方不同的色彩。如
堪称千古绝唱的鲜卑族民歌《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
见牛羊。”这种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是北方独有的伟大的自然景象,又是
北方经济生产的独有形态,比起南方的民歌来完全是两个天地。
北朝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反映北方各民族遭受战乱和流离
之苦的,如: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栝,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
来!” (《隔谷歌》)
“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童男娶寡妇,壮女哭杀人。”(《紫骝马
歌辞》)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
这些民歌以愤怒的笔调,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反映了人民大量死于战争
的现实。
北朝乐府民歌中,反映贫富对立、贵族对人民的压榨的也不少,如: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幽州马
客吟》)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雀劳利》)
有反映北方民族勇武精神的,如: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折杨柳
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何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
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如:
“谁家女子脂行步,反著裌禅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
妪。” (《捉搦歌》)
“肃肃河中育,育熟须含黄。独坐空房中,思我百媚郎。”(《淳于王
歌》)
北朝乐府民歌艺术成就最高的要属叙事长诗《木兰辞》,全文如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
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
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
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
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
… Page 96…
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
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歌叙述了女英雄木兰乔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是一个勤劳普通的织
布姑娘,在战争到来时,她毅然改扮男装,替父从军。她万里纵横,十年征
战,屡建战功。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只愿重返故乡。当她“脱我战时
袍,着我旧时裳”时,战将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功勋卓著的“壮士”是位女
郎。原作以戏剧性的构思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意志坚强、向往和平、纯朴
高尚的女英雄形象。从木兰从军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勇于牺牲的爱国
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木兰的英雄行为突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
观点,也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的猛烈冲击。千百年来木兰从军的故事家
喻户晓,这位压倒须眉的巾帼英雄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它们异曲同
工,先后辉映。《木兰诗》叙事生动,语言丰富多彩,运用了复叠和排比的
铺张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复叠最精彩的是“爷娘闻女来”一段,
活泼明快的节奏,可使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共享胜利的喜悦。繁简得当又是该
诗的一大特色。繁则极繁,如开头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的情节都很详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