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依靠殖民掠夺,支持和促进了它的经济繁荣,反过来,经济繁荣又刺激着
它更疯狂地掠夺殖民地,以满足它迅速扩大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要。诚
如列宁所深刻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愈发达,原料愈缺乏,竞争和追逐全
①
世界原料来源的斗争愈尖锐,那么占据殖民地的斗争也就愈激烈。”从1815
年以后,列强斗争稍事缓和,英国除对法国在太平洋的活动或俄国在土耳其
斯坦的蚕食行动不时感到紧张外,已经没有更厉害的对手了。所以,英国在
对外政策和军事建设上,都把重点放在了更大规模的殖民军建设和殖民入侵
上。曾两度出任外交大臣和自由党内阁首相的帕麦斯顿勋爵,是殖民政策的
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他极力反对民主改革,主张以武力进行殖民扩张来缓
和国内矛盾。英国大资本家、殖民主义者谢西尔·罗德斯更是露骨地叫嚷:
“为了使联合王国4000万居民避免残酷的内战,我们这些殖民主义政治家应
当占领新领土,来安置过剩的人口,为工厂和矿山出产的商品找到新的销售
①
地区。”在上述殖民政策的驱使下,英国的殖民军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殖民
征服战争也愈演愈烈。有关资料的统计数字有助于直观地说明这一点:在19
世纪40年代,英国的国防开支平均每年约为1500万英镑,而到19世纪60
年代英国掠夺殖民地达到高峰时,平均每年的国防费开支便高达2700万英
镑,增长了近一倍。这些费用主要用于殖民军的征服战争。殖民军数量的增
长也是惊人的。1830年,英国常规军的人数为14万,到1860年,猛增至34。7
万人。这些兵力,用于保卫本土安全的所占比例极小,大都被派遣到非洲、
亚洲、美洲和大洋洲进行新的殖民征服战争和镇压老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
争。比如,在1840年—1860年英国入侵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派往
中国的殖民“远征军”就有步兵1万余人,海军4000多人,战舰25艘,舰
炮700余门。而当时英国派往海外的殖民军有数十支,同驻印度、北美、南
非等地的英国殖民军比起来,入侵中国的英殖民军规模算是较小的。依仗这
样一支人数众多、坚船利炮的殖民军在1815年至1865年期间,英国每年平
均约将世界上10万平方英里的地区沦为殖民地。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
国所占有的殖民地面积达到了30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它本土面积的110
倍,英国成了世界上头号殖民大帝国。
体现英国军事实力的第三个方面,是它军事工业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
进。19世纪初叶,英国的火药制造工业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能够采用物理
和化学方法,以蒸气动力、水压机械等先进工业设备,进行火药的提纯、造
粒、烘干、磨光等加工制作,其火药配方已被各国奉为标准配方。无论在火
药的制造方法和生产规模上,英国都大大超过了拥有火药发明权的中国以及
其他国家。火药制造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其他武器的革新,其中雷管和圆锥形
① 《列宁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第802—803 页。
①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第799 页。
… Page 12…
弹丸的发明是19世纪前半期两个最为重要的发明。这两个发明使步兵战术发
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前者使步枪在任何天气中都能使用,而且大大减少了不
发火的机会,后者则使有来复线的步枪变成了这个世纪中威力最强的兵器。
到1851年以后,英国陆军已普遍采用圆锥形米尼式子弹和来复枪。在火炮的
制造方面,英国也有了较大突破。其铸炮技术除模铸法外,又开始采用镗床
将实心金属圆柱镗钻成炮管的先进工艺,不仅提高了火炮的精度和坚固性,
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至19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的乌理治兵工厂,
已能成批生产与德国克虏伯炮齐名的阿斯特朗先进前装炮和后装线膛装箍
炮。英国为了使皇家海军无故于天下,在舰船的改进上更是不惜血本,始终
走在世界前列。克里木战争结束后,它和法国争相建造自己的第一艘装甲蒸
气军舰,当法国人“光荣号”下水不久,英国的“勇士号”也建成。而后者
长达380英尺,排水量为8830吨,引擎功率6000马力,舰速每小时14。5
海里,并装有28门口径为7英寸火炮,装甲厚度达4。5英寸,其各方面性能
都大大超过“光荣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甲蒸气军舰。
尽管在这一时期英国陆军建设仍非常薄弱,政府不像在拿破仑战争时期
那样将巨大财政支出用于军事动员和建立庞大的军队,但在工业革命后雄厚
经济基础的支持下,英国的军事实力是其他任何列强都难以相比的。它所拥
有的海上优势和广大的殖民地,不仅使其成为帝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时期,
也使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望尘莫及。
(2)法国、俄国、奥地利:衰退中的军事强国
在拿破仑战争以前,法国、俄国和奥地利是欧洲三个主要的军事强国。
但从1815年以后,这三个国家远不及英国的发展顺利,在军事实力上都出现
了明显的衰退趋势。
法国在拿破仑时代是欧洲不可一世的军事霸权,整个欧洲大陆几乎都在
它的控制之下。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成为法国的转折点,使它从昔日的辉煌一
下子跌落下来。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在分析拿破仑失败产生的影响
时说:“同英国的决斗给法国带来了双重失败,它不仅未能达到在旧大陆保
持霸权的目的,而且也没有赶上英国工业的前进步伐。三十年的退缩,特别
是五十年的落后,使法国受制于其征服世界的劲敌。同时,主要由法国的刺
激而激发出来的欧洲民族主义高涨起来了,并在大陆形成一股反抗法国的力
量。”1815年以后,几乎所有的欧洲列强都表示决心制止法国继续称霸的企
图。在这种形势下,法国多数人士都极力主张采取一项“恢复”政策。但很
显然,这在当时不可能取得任何重大进展。只要法国对低地国家采取入侵行
动,就会出现英国、普鲁士或其他列强结成的反法同盟来加以遏制,而法国
远不是他们的对手。
战争的溃败和列强的制约,使法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和限制。在
1793年至1815年战争期间,法国军队大约有150万人丧生。更重要的是,
在整个19世纪,法国的人口增长远不如其他大国,这对法国的军事动员和兵
员补充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1812年,在拿破仑远征俄国的时候,法国拥
有一支至少60万人的“国际军队”。而在拿破仑战败后的1816年,法国兵
力的总人数锐减到仅有13万人左右。这种状况虽然在以后有所改观,但始终
未能恢复到拿破仑时代的规模。普法战争前夕,面对拥有80万训练有素的普
鲁士军队,法国所能调动的只有30万兵力。1868年,立法院通过了附有许
… Page 13…
多缓免条款的尼埃尔法,力图用抽签方法实行9年兵役制,此外再加4年后
备军役。这样,每年招募8万人,法国原则上应有50万军队和30万后备军,
必要时还可征集“抽得好签”的人成立机动队,但事实上这种设想并未真正
实现。
最能显示法国军事实力的是它在武器装备方面的改进和发展。法国的发
明家在佩汉斯将军的领导下发明了平射炮、“拿破仑”号和“光荣号”等“划
时代的舰艇设计”以及米尼式子弹、来复枪。法军拥有世界上最精良的沙斯
波步枪,这种步枪的性能比普鲁士的撞针枪更为先进,同时还拥有机枪这一
新式秘密武器,射速为每分钟150发。
尽管如此,法国在军事上的总体实力已远不如18世纪以前,也就是说,
无论在哪个方面,它都难以在欧洲列强中处于领先地位。它的军队虽然仍比
较庞大,但数量不如俄国;它的舰队得到了历届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但其规
模却不如皇家海军;它的武器装备相对比较先进,但其野战炮却比不上普鲁
士克虏伯公司制造的野战炮,“光荣号”战舰也比不上英国的“勇士号”战
舰。在其他方面的影响力,也远没有英国那么广泛。
应当指出的是,法国在军事上虽然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和显赫地位,但它
仍然是欧洲列强中引人注目的一个强国。特别是它在制衡欧洲列强的军事对
抗中,常常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克里木战争中法国对俄国侵略的遏制,
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次战争中法国所起的作用,甚至比英国都要大
得多。
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粉碎了法国60万远征军的进攻,为反法联盟夺取最
后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以救世主自居的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在维也纳
会议后倡议缔结了所谓“神圣同盟”,沙皇俄国在这个同盟中居于主要地位,
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中心堡垒,有“欧洲宪兵”之称。当时的俄国,在军事上
的确非常强大,特别是它的陆军力量,是任何欧洲列强都望尘莫及的。但在
1815年以后的几十年中,当欧洲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工业资本主义不断壮大
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