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16…
运动,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需要,把德意志建成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君
王制国家,便向议会提出一个旨在加强普鲁士军事力量的军队改革方案,即
将常备军服役期限从2年延长到3年,常备军人数扩充到20万,军费追加为
950万台勒。但这个方案引起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自由派议员的强烈
反对,他们担心军事改革会进一步增强普鲁士王朝和容克贵族的专制统治,
丧失自身的地位。因此,自由派议员便利用当时宪法赋予议会的权力,否决
了这个改革方案。普鲁士政府为此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但在新议会中资
产阶级“进步党”仍赢得了多数,军事改革法案再次被否决。
在改革面临夭折的时候,普鲁士两个“铁腕人物”——威廉一世和俾斯
麦的出现,使事情出现了转机。1861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
去世,他的弟弟威廉一世继承了王位。这位曾参加过1814年阿尔克斯会战的
国王一上台,就向议会展开了斗争。他在第一次发表训词中说:“在将来,
①
普鲁士的陆军也就要变成了普鲁士的武装民族。”为此,他立即开始改组普
鲁士陆军,其目标是建立一支38万人的常备军,13万人的支援性预备军和
16万人的国民兵。同时,他任命罗恩为军政部长,毛奇为参谋长,1862年又
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俾斯麦是勃兰登堡的容克贵族,受过大学教育,是在1848年革命中突起
的最著名的保守分子。他就任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支持威廉国王改组普
鲁士军队。俾斯麦认为,一支庞大的、训练良好的军队,可以成为专制政体
有力的支持,也可以成为普鲁士领导下统一德意志的有效工具。俾斯麦对议
会的自由派拒绝投票支持军事改革非常愤怒,他训斥议员们说:“德意志看
得起普鲁士的不是它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强权。……当前各种重大问题的
解决,不是靠演说和过半数的投票——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犯下的大错
——而是靠铁和血。”这位“铁腕首相”,不顾议员的反对,以强硬手段实
施威廉国王的军队改组计划,动手进行征税和增兵。当议员们对他的做法实
行抗议时,他便以武力封闭了自由派的报馆,并逮捕拘禁了自由派人士。在
俾斯麦高压政策的威力下,普鲁士军事改革得到了顺利实施。军事改革使普
鲁士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通过推行普遍兵役制,士兵在正规军服满3年义
务役后,再服4年预备役,尔后转入后备军。执行这种全面动员的兵役制度
后,普鲁士军队的数量相对于人口而言,比任何其他大国都多得多。到普法
战争前夕,普鲁士(包括北德意志联邦和南部诸邦)可动员的兵力达100万
以上,其中作战部队69万余人。
当然,普鲁士军队的强大还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通过改革建立起来的
高效能的指挥管理系统,对普鲁士军队来说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19世纪
60年代以前,普鲁士总参谋部还默默无闻,当威廉一世在军队改组中任命毛
奇为总参谋长之后,这位天才的领导很快使参谋部变成了“军队的智囊”。
它在军事指挥方面,认真吸收了军事学院最卓越的成就,给参谋们传授制订
防范可能出现的未来战争的计划和战备措施;强调在战争到来之前,参谋部
必须拟制好作战计划,并不断修改完善使之更符合战争实际;即使是平时的
军事演习和军事行动,参谋部也要参照有强国参与的历史性战役战例,对实
施方案加以仔细研究;参谋部还不厌其烦地向军官团和大部队反复强调在实
战中既要能独立地发挥机动作用,又要能根据指挥系统的要求随时进行集结
① '英'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3 卷,战士出版社1981 年版,第99 页。
… Page 17…
和决战,对于与作战部队相关的军需、工程及其它部门,也要能在参谋部的
协调下统一行动。由实行参谋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普鲁士军队的灵便的指挥中
枢,是当时其他任何国家的军队所没有的。
普鲁士军事力量的强大,在它用“铁与血”的战争机器来实现统一,建
立德意志帝国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体现。1864年,普鲁士
在俾斯麦机警的领导下参与了联合奥地利反对丹麦的战争。普军在炮兵数量
极少的情况下第一次使用了最为先进的膛线装填击针枪,这种射速比老式枪
高出2倍的火器,在战争中充分施展了它的火力优势,结果普奥联军只用了
5个月的时间,便用武力从丹麦夺取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
此后,在俾斯麦策划的奥普两国争夺丹麦两个公国的“七周战争”中,毛奇
又以他坚决果断的指挥,充分利用铁路实施战略集中和机动,广泛使用装弹
方便、发射速度快的线膛后装炮,成功地运用“闪击战”,使普军轻而易举
地战胜奥地利,从而扫除了在德意志统一道路上的一个关键性障碍。由俾斯
麦导演的1870年为惩罚法国企图阻止德意志统一的普法战争,也许更能证明
普鲁士在军事上的实力。在这场战争中,普军总参谋部灵活的指挥,周密大
胆的作战计划,充分的兵力动员,迅速快捷的战场集结,简直到了令人眼花
缭乱的程度。势如破竹的普军很快使法军全面崩溃,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成了
阶下囚,德意志的统一大业便在“铁和血”的洗礼中宣告完成。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的更为强大的军事强权的诞生。一位
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很显然,普鲁士—德意志的胜利是其军事制度的胜利。
迈克尔·霍华德敏锐地指出: ‘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不是社会制度以外的独
立部分,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方面。’在德意志的纵队和总参谋部的管
理井井有条的背后是一个在装备适应现代战争的条件等方面都比欧洲其他国
家占优势的政权。1870年时,德意志诸邦的总人口已超过法国,而仅仅是德
意志的分裂掩盖了这一事实。德国的铁路线里程超过其他国家,而且这些铁
路线十分适合军用。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其钢铁产量正赶上法国。德国的
煤产量比法国多50%。德国的产业革命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像克虏伯钢铁和军
械联合企业那样的大公司,这些公司增强了普鲁士—德意志的军事实力和工
业实力。军队的短期股役制度使国内外的自由派不安——而且当时人们都普
遍批评 ‘普鲁士军国主义’,但是这项制度能有效地将国家的人力动员起来
用于军事目的比自由放任的西方国家或落后的农业为主要成份的东方国家都
做得好。”①
2。列强的军事斗争
尽管拿破仑垮台之后欧洲的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都希望得到和平,
维也纳会议后俄、英、奥、普缔结的“四国同盟”也在同盟条约中规定了定
期商讨维持欧洲和平的条款,但这些都只不过是“善良人”的愿望和“骗子”
的诺言而已。事实上,只要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从1815年到1870年的几十年中,欧洲列强之间围绕着民族和领士问题展开
的军事斗争,自始至终也没有停止过。其中最主要的是列强争夺土耳其、意
大利和德意志的一系列战争。虽然这些战争最终都表现为有限的地区性局部
① '美' 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年版,第235 页—236 页。
… Page 18…
战争,但它对于欧洲军事格局的变化和对世界军事历史的影响却是十分深远
而重大的。
(1)俄、英、法争夺土耳其的克里木战争
克里木战争是19世纪中叶(1853—1856年),沙皇俄国与英国、法国、
土耳其、撒丁王国之间,为争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巴尔干半岛及近
东各国势力范围而展开的军事冲突。由于这次战争的主战场在克里木半岛,
故称克里木战争。又由于欧洲把这一地区称作“东方”或“近东”,所以也
称东方战争。这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之后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
争。
从根源上看,克里木战争纯粹是欧洲列强的一次争霸行径,双方都是非
正义的。沙皇俄国在维也纳会议以后,成为欧洲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它以
“欧洲宪兵”的身份到处侵略扩张,推行南下政策,并把主要目标放在中近
东地区,决定利用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夺取黑海海峡,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势力。
但英国和法国同样也想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加强对中近东的控制。因此,俄
国同英、法的关系日趋紧张,受英、法怂恿的土耳其政府对沙俄的威胁也不
甘示弱,企图借助它们的力量同俄国争夺克里木半岛和南高加索地区。
双方爆发战争的导火一是1852年在“巴勒斯坦圣地”的归属权问题上东
正教与天主教之间发生的争执。“巴勒斯坦圣地”位于奥斯曼帝国境内,天
主教会和东正教会互相争夺“圣地”的管理权。法皇拿破仑三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