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烽戎底定(第二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路上他一直在琢磨吕端的安排:吕蒙正一直以忠厚大度闻于当朝,因为说话太直冲撞了父皇,贬到洛阳去了。如今把他重新召回来担任宰相,他肯定不会和自己作对;那个李沆虽然也是个老臣,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嘛,可是从雍熙初年就一直是知制诰、翰林学士,不是读书就是写文章,迂劲儿像李昉,固执劲儿又像寇准,吕端为什么要推举他为相呢?他想先跟刘采苹商量商量,可刘采苹明摆着恨他,没什么可商量的,自己又拿不定主意,怎么办?他决定召李沆来和他交谈交谈,看他有什么治国大略。主意拿定,刚到偏殿坐下,便吩咐阎承翰宣李沆进宫。

  阎承翰答应一声出去了,殿里只剩下赵恒一个人,他等得不耐烦,猛然想起刘采苹告诉他莺莺怀孕的事,于是急匆匆回到后宫,直奔杨莺莺宫里而来。

  杨莺莺从刘采苹那里回来不久,听刘采苹说皇上要封她为才人,正高兴呢,一听皇上来了,连忙出宫迎接。看着杨莺莺婀娜如燕的身姿,赵恒越来越喜爱她了。杨莺莺陪着赵恒来到榻前,刚刚坐稳,赵恒便伸手去摸莺莺的小腹,又低着头直往莺莺小腹下边扎,把莺莺吓得尖叫了一声:

  “陛下,这是干什么呀?”

  “听听龙子闹腾了没有?”

  一句话把莺莺逗得格格笑了起来,她把赵恒的头一推,说道:

  “陛下真有趣,就算真的有龙子,也才一两个月,哪里就能听得见他哭闹!”

  “也是呢!朕糊涂了。”赵恒坐直,盯了莺莺半天,问道:“你怕朕吗?”

  杨莺莺忽闪着眼睛瞅着赵恒,答道:

  “初进宫的时候特别怕,现在不怕了!”

  “哦?这是为什么?难道朕几个月就变了?”赵恒像在逗小妹妹。

  “不是陛下变了,是臣妾自己变了。在臣妾心目中啊,皇帝一定是个特别让人畏惧的人,动不动就要杀人,所以臣妾刚来时整天吓得哭。后来才感觉皇上对臣妾那么怜惜,说话也那么和气,像个大哥哥,所以现在不怕了。”

  “哈哈,你真可爱!”赵恒笑得前仰后合。

  “陛下,你对大臣们也是这样吗?”杨莺莺好奇地问。

  还没等赵恒回答,阎承翰跑了过来,见赵恒一只胳膊搂着杨莺莺,想退又来不及,只好低头禀道:

  “陛下,李沆大人等了很久了!”

  “哎哟,朕把这事给忘了!”赵恒拍了拍大腿,立即起身出宫。“走走,到偏殿去!”刚拐过弯儿,便见李沆正在殿门口踱来踱去,一副焦急之态。

  “陛下!”

  “进殿进殿!”赵恒朝李沆摆摆手,先自进殿。“李参政来了半天了吧?”

  “没,没有。”李沆违心答道。“不知陛下宣臣有何事?”

  “也没什么大事,就想和你聊一聊。”赵恒定下喘,接着说道:“朕有一件事不明白,你当参政也有好几个月了,为什么只在朝堂上说话,一封密奏也没有,连私下求见也不曾有过?”

  李沆从容答道:“臣没有密奏和私下求见陛下的习惯。”

  “为什么?”

  “人生在天地之间,所以做人就要顶天立地,每句话每件事都要见得天,见得地,见得人。臣读古书,见凡是动辄密奏或私下求见之臣,十个有十个心怀鬼胎,不敢见天,不敢见地!”李沆侃侃言道。

  虽然迂腐,也透出一副刚正无私之气,赵恒听了觉得佩服,对他的戒心也小多了。这个人不说是不说,说出话来就有一种不容置辩的气势。尽管如此,他还是对李沆揪住刘采苹、杨莺莺入宫的事不放耿耿于怀,反问了一句:

  “见得天地的话都是对的吗?”

 
 
 
  “那也不一定,比如臣做事,如果别人拿出更充分的道理证明是错的,臣可以当面向他赔罪。臣最怕的是黑枪黑箭,射杀了你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那好,朕问你,你一直奏劾刘美人入宫有所不当,近来又说杨氏入宫由刘美人荐引也不合适,是出于见得天地之心吗?难道朕喜爱的女人都不能入宫?”赵恒直截了当地问李沆道。

  “陛下,臣在奏折中早已明言,臣并非反对某人入宫,而是强调入宫须有入宫之仪。像陛下这样一不告天二不告地三不告祖宗,没有任何名目和仪式,会被夷虏所笑,此为一。臣又听得内官们说,陛下亲近刘美人和杨氏甚于皇后数倍,使堂而皇之的皇后遭受冷落,岂不是本末倒置?百官有序,后宫有位,越序越位,便该纠正。自古以来教训无数,所以臣才不得不言!”

  赵恒边听边想:道理归道理,那郭皇后是先皇帝御配,莫说和她亲昵,待在一起连话都没的说。刘采苹和杨莺莺就大不相同了,和她们在一起,如饮琼浆,通身舒畅。既然李沆这么说,那有何难?过几天让太常寺举行个仪式,加封刘采苹为德妃,杨莺莺为才人,看你李沆还有什么话说?

  “李参政认为朕现在最该做的事是什么?”赵恒换了个话题又问道。

  “禀陛下!”李沆朗然答道。“臣以为理天下不过政、人二字。古人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民以仁,为政以德,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自不必言。有了仁德之政,更重要的是用人,因为再好的政治没有百官去推而广之,还是一句空话。就此而言,起用仁人,杜绝邪佞,抑制后宫,乃是陛下现在最该做的事。”

  “你别光给朕讲大道理嘛,这些道理莫说朕早就懂得,连奸臣邪佞也都懂得。”

  李沆接口道:“具体来说,臣以为陛下应该尊重老臣,使用老臣,慎用后进之士。道理很简单:老臣都是些屡经考验,证明其是既有忠心又有能力的人,而后进之徒躁于功利,往往觊觎权势,惟恐升迁不速,故而易生邪念,想方设法讨好上司,甚至直接讨好陛下。一旦得势便耀武扬威,以为高出流辈,于是更生事端,若再有老臣对他们稍有不顺,打压构陷,无所不用,朝廷就大乱了。”

  赵恒咂了咂这话的味道,又问:“老臣不也都是从后进之辈提拔起来的吗?照你的说法,后进之辈都不能用,哪还有老臣?”

  “臣口拙,没奏清楚。臣的意思是不要骤用后进,而是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样积日累劳,才能涵养大气,有威有望,知仁知义。那些躁进之徒明白不可能凭巧诈骤升高位,自然会有所收敛。陛下,驭臣之道,指望人性本善是绝对靠不住的!”李沆答道。

  “李参政不是上顶天下立地吗?你给朕举个具体的例子。”

  李沆并不迟疑,答道:“比如夔路转运使丁谓,便属此辈。此人淳化三年才中进士,至今不过六七年,却已当转运使两年多了,这种提拔速度古今罕见。即便如此,他还嫌升迁不速。臣听说他自诩有经纬之才,声言当转运使是委屈了他。此人又善于交结权臣,连吕丞相都心活了。臣以为这样的人便是陛下最该警惕、最该慎用的后进之士。”

  丁谓这个名字赵恒经常听说,而且是众人称赞的新秀,李沆拿他为例,想必有些道理。既然如此,那就让他在夔州再干几年,以观其才能贤否。





第三十八回 张永德痴祭双娇

  吕端命大,居然活了过来,不过已经瘫在床上,说话也费劲了。赵恒征求了曹彬的意见,任命李沆和吕蒙正担任了宰相。两位宰相刚一上任,便忙得一塌糊涂,因为吕端临病倒前,把天下诸路进行了重新划分,号称天下十五路。京东路治于宋州,京西路仍治洛阳,河北路仍治大名府,河东路治于太原府。陕西治于长安,是十五路中最大的一路。南方是杭州的两浙路、扬州的淮南路、金陵的江东路、南昌的江西路、江陵的湖北路、潭州的湖南路、福州的福建路、广州的广南东路、桂州的广南西路以及成都的成都府路。成都府路里又管辖了 
 
 
个夔路,治于奉节,就是丁谓担任转运使的那个小路。这些路一经确定,就要委派转运使和转运副使。转运使承担着朝廷几乎全部的经济来源,又承担着对州县官吏考察举荐之责,权力甚大,务必精心挑选。还有吕端提出的一项新举措:为了实现太祖皇帝重视人权民命的仁政根本,为了实现太宗皇帝“不要再杀人”的临终遗言,为了尽量避免地方的冤假错案,朝廷决定在各路再设置一个提点刑狱官,复核各州郡的刑狱判决,遇有疑难,直接申报朝廷,由刑部、大理寺和审刑院等部门全力核查。吕端的意见是用文臣担任此官,曹彬的意见是用武臣担任此官,赵恒觉得都有道理,于是颁旨:

  京城禁军副帅张永德听说曹彬病重,来到曹府看望。

  仅几天工夫,曹彬已经病得脱了形,见张永德来,挣扎着想爬起来,张永德连忙将他扶住:

  “曹枢密,你可不能生病啊!皇上年纪轻,多少事都等着你操劳哪!”张永德出于惺惺相惜之心,感慨地说。“唉,像张某这等无用之人,活得反倒康健,真恨不得把你的病抓在张某身上!”

  曹彬微笑了一声,望着张永德,说道:

  “从后周过来的老将,大概就剩我等三五个人了吧?”

  张永德点点头。

  “曹某病糊涂了,不知张将军今年高寿几何?”

  张永德用手比画了两下,答道:“七十有一了!”

  曹彬无力地抬起胳膊把手张开,张永德意识到他是想拉一拉自己的手,连忙伸手去握。曹彬露出满足之色,缓缓说道:

  “曹某自知大限已到,还有个心愿,望张将军能应承下来。”

  “曹枢密切不要说丧气话,谁还没有个灾灾病病的?你只管安心养病,离大限还早着呢!”张永德安慰道。“不知曹枢密有什么心愿?只要张某力所能及。”他猜想曹彬可能要对他嘱托后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