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休克状态。第二阶段称为阻抗阶段,这时第一阶段的症状消
? 938?
普 通 心 理 学
失,身体动员许多保护系统去抵抗这种应激状态,这些系统
促进抗体的增长和代谢水平的提高,如血液里增加肝脏中血
糖的释放,这个阶段持续的结果可以引起身体糖储存被过度
消耗,或者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系统的过度活动,这些可
以给有关内脏结构的物理特性带来损伤,如出现胃溃疡和胸
腺退化等。第三阶段称为衰竭阶段,在这个阶段有机体的适
应储存被耗尽而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或死亡。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锻炼,生活的崇高目的和坚强的意
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在极险恶的环境
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紧张情绪的不良影响。伟大的革
命者在敌人的迫害之下,尽管身体被摧残,精神受折磨,仍
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斗争,发挥巨大的精神力量克服消极情绪
的不良影响。
(二)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
性情感。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道
德风尚的完善,完美的艺术享受都给人以诸如愉快感、满意
感、赞赏感、幸福感等肯定的情感;而社会生活的破坏现象、
凶暴行为、侵略战争,使人产生忿恨、恐怖、不快的否定的
情感。这样一些情感包含着人类所独有的社会意义,反映着
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并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积
极和消极的作用。
可以把人类的社会性情感归结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
会道德行为标准和客观的社会价值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由
对那些能满足人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需要而产生的情绪体
普 通 心 理 学
? 939?
验。热爱祖国,对自己的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于阶级
的和民族的敌人的仇恨,都是重要的道德感。中国人民和世
界人民对于失去伟大的革命家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痛彻肺腑的
悲哀,对于万恶的〃四人帮〃的切齿仇恨,对于〃四人帮〃被
粉碎而爆发的狂欢和产生的解放感。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对生
活、对祖国的前途、对人类的未来的愿望与要求在感情上的
反映。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制度,其道德标
准、行为准则也有所不同;道德感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和
阶级的制约。
对于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集体
感、责任感,对同志的友谊感、同志感等,也都属于道德感。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美感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社
会上的和谐现象和自然景物时产生的。
美感与道德感一样,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不同的社
会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风俗习惯,影响对客
观事物的美的评价标准,因而对美的感受体验也是不同的。
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它是和人
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和对真理的探求相联
系的。人在认识活动中有新的发现会产生喜悦感,对科学研
究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会产生怀疑感或惊讶感,在不能作
出判断时会产生犹豫感,诸如此类的感情都属于理智感。
一切高级情感所共有的特点在于,引起高级社会性情感
的东西都是与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一定的社会要求相联系的。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在某种程度上理解、掌握并身体力
行 (当然也可能违反)这些客观的原则和要求的,不管个人
? 040?
普 通 心 理 学
是否时刻都意识到这些标准,他总是按照他所实际地理解和
掌握的客观原则去体验这些事物的。这样的高级体验在人们
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的道德感、理智感、
美感越完备,越符合他们所生活的社会、阶级的要求,社会
生活和个大生活的一致性就大些。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的
社会标准与被压迫者的社会情感背道而驰,被压迫者就将以
革命的行动来改变社会准则。至少有可能使个人形成不符合
统治阶级所要求的道德标准、美的标准和探求真理的需求的
体验,从而使他按照个人另外的体验行动,这样就会出现社
会矛盾。总之,一切社会性情感,都是关于评价的体验,社
会组织的职责应当对人民进行感情的熏陶与教育,尤其是对
青少年,更需如此。
参 考 文 献
A. A.斯米尔诺夫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
版,第11、12章。
2.唐钺译《西方心理学家文选》,科学出版社1959年。
3.林传鼎:《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心理学研究动态》1963.3。
4.B.B.波果斯洛夫斯基等:《普通心理学》,第15章。
5.D.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20、22章。
Lindsay and D. .
Proces -sing,1977,2 . .
7.R.E.Silverman,Psychology,1978,3 . .
rd ed Chap.11.
T Young,Feeling and Emotion,In B. .
Hand-book of General Psychology,1973,Chap.37.
1.
6.P.H.
A Norman,Hunan Informaticon
nd ed Chap.17.
8.P. .
B Wolman,
普 通 心 理 学
? 041?
9.P.T.Young,MotiV ation and Emotion,1961,Chap.
6,9.
j h'HiPHO ,jPFkHGH‘OX lmEPcE,1958,第3章。
10. .M .
? 042?
普 通 心 理 学
第十一章 意 志
第一节 意志的一般概念
一 什么是意志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即在人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
用中发生的。因此,人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仅产生对客观
对象和现象的认识,也不仅对它们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情绪体
验,而且还有意识地实现着对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改造。这
种最终表现为行动的,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过程,构成
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意志过程。
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
的的心理过程。
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是人的行为的特征。动物也作用
于环境,有些高等动物甚至仿佛有某种带目的性的行为;但
是从根本上说,动物的行为不能达到自觉意识的水平。尽管
它的动作可能十分精巧,它却不可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
和后果。因此动物的行为是盲目的,是〃无意地发生的,而
①
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 而人类的活动则完全
不同,它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的;并且〃人离
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6页。
普 通 心 理 学
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人在
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观念地存
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他以这个目的来指引自己的行动,〃把它
当作规律来规定他的行动的式样和方法,使他的意志从属于
②
这个目的。〃 没有自觉的目的,就失去了有意识地改造世界
的前提。因此,只有人类才能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
人的目的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主观要见之于客观,观
念要变为现实,必须付诸行动,付诸实际动作。如果说,感
觉 (以及认识)是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事实的转化,那么意
志就是内部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的转化。这后一个转化,即
表现为意志对人的行动的支配或调节作用。一方面,这种支
配或调节是根据自觉的目的进行的;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
种对行动的支配或调节,自觉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动物没有意志,它只能消极地顺应周围环境,成为自然
的奴隶;人有了意志,就能够积极地改造外部世界,从而有
可能成为现实的主人。人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主动地提出目
的,同时主动地采取行动来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
此意志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前者在于
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在于制止不
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意志的调节作用的这两个方面在实际
活动中是统一的。例如,有了利用业余时间学好外语的决心,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6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72页。
? 043?
①
? 044?
普 通 心 理 学
这种决心就一方面促使人去进行外语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又
抑制他的不相干的其它活动。
意志不仅调节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当
学生排除外界干扰,把注意集中于完成作业时,就存在着意
志对注意、思惟等认识活动的调节;当人在危急、险恶的情
境下,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慌乱,强使自己保持镇定时,就表
现出意志对情绪状态的调节。
人的内脏活动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历来认为,这
类活动不受意识的控制。但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