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性是他的孙辈或第四代,另一种可能是邻人家的孩子。这个推理最有说服力。古代的回乡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邻人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方来。”第二层是从贺得唐王知遇,在长安为官数十年,推出不会没有眷属。这里省略去的大前提应为“贺不能几十年没有眷属”。第三层是进一步的论证,这里包含两个理由,一是高龄人生活不能自理,二是贺的性情决定他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这后一个理由恰好是第二层推论——也是整个结论的大前提。最后历史文献方面的否证——没听说过有官吏禁带眷属这么回事。信尾附言,是作具体史证的。虽说毛泽东的理由是充分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还提出了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如贺知章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再有贺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屏弃眷属。所以毛泽东在信尾写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
  毛泽东的这封信,所论证的虽是理解一处诗句的小事,但可窥见其批评态度之严谨和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也体现了党内领导同志之间平等地探讨理论学术问题的民主空气。
  在毛泽东故居收藏的一本《全唐诗话》中,在第一卷有关贺知章年86岁,老病还乡一段,有毛泽东画的曲线,加的圈点,天头上画的大圈。这部《全唐诗话》可能就是信中所说的那部了。工作如此繁忙,却挤出有限的工余时间,为搞清1000多年前,一位诗人、一首诗中的一个情节去翻阅古籍,查找资料,一丝不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没有对诗的极大热忧是不可能做到的。 
22。这里有意志(读王昌龄《从军行》之四)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
  ——摘自王昌龄《从军行》之四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尝尝如此。为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
  ——毛泽东1958年2月3日致李讷信(见《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第55—56页)
  [解析]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汜水尉。后官校书郎,出为江宁令。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安史乱后,弃官居江夏,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擅长五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尤以绝句成就最高。作品句奇格俊,雄浑自然。其《从军行》共七首,向来推为边塞名作。《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上面这首诗借雪山孤域作背景,有力地显示出身经百战、金甲磨穿的战士们以身许国的决心。“不斩楼兰”中的“斩”字,有的版本作“破”字。楼兰为汉时西域的鄯善国(今新疆境内),其国王与匈奴勾通,多次截杀汉朝使者,屡犯汉境。据《汉书·傅介子传》载,汉昭帝时,傅介子自请往击楼兰,说不斩楼兰王誓不回来,后果然带了楼兰王的首级回到汉朝。王昌龄在诗中借用这个典故,表述一种扫净边尘的壮志。
  对意气勃发、豪情满怀的唐边塞诗,毛泽东向来爱读。他着重从中体会一种强健意志的人生风格。早在1917年写的《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反复描绘“任金苹死而不厌”的强劲人生风貌。他说:“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见,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把王昌龄的《从军行》当作体现人生意志风貌的作品来体会。
  1958年初,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当时住院连续做了两个外科手术,手术后伤口感染,引起发烧。2月3日,正在参加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毛泽东给李讷写了上面这封信,为鼓励她以坚强的意志看待病情,特地抄寄上王昌龄的这首诗,明确提出“这里有意志”。毛泽东在信中还说:“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又在这两句话下面加了着重号。60年代,毛泽东又常凭记忆用毛笔书写王昌龄的边塞诗。选入1984年中央档案馆编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中的作品,除这首诗外,还有《从军行》中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一首;还有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作品,都突现出坚定不移的意志信念和昂扬奋发的人生壮境。 
23。我喜欢李白,有脱俗之气(读李白《梁甫吟》等)
  [原文]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禄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
  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
  杞国无事忧天倾。
  ——摘自李白《梁甫吟》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
  ——摘自何其芳《毛泽东之歌》(见《时代的报告》1978年第2期)
  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
  ——摘自毛岸青、邵华《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书法》(见《瞭望》1983年第12期)
  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李白、李贺、李商隐,搞点幻想。我们党建党以来,几十年没正式研究过这问题。
  ——摘自毛泽东1958年1月16日在南宁会议上的讲话
  [解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其先代在隋末流寓于西域,他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的碎叶(今吉尔吉斯境内)。5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有逸才,10岁观百家之书。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20岁左右,周游蜀中。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希望实现“愿为辅弼”的愿望。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结识了不少名人,并在湖北安陆成家。天宝元年(742),为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贺知章见其文,赞叹为“天上谪仙人”。因秉性刚直,得罪了权贵,深惑政治抱负无法施展,遂上书请还,于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曾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谋乱兵败,他连坐当诛,郭子仪救之,改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赦,才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虽困苦飘泊,然壮心未已,还欲参加李光弼军为国效力,因病未果。卒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他既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观念,希望“济苍生”、“安黎民”;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处事态度,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同时,还深受游侠“不爱其驱”、“羞伐其德”思想的影响。这三者相互作用,结合为“功成身退”这样一个支配他一生的指导思想。他关心国事,希望建功立业。从年轻时起,就立志要“奋其智能”、“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渴求有姜尚遇文王那样的机运,直到晚年,在倍受挫折的情况下,仍自信地写下了“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在水军宴》)的诗句,表现了积极用世之心。他的诗作今存900余首,内容非常丰富,既表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其作品有南宋杨齐贤注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明代胡震亨的《李诗通》二十一卷,清代王琦注的《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王琦注本,是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善的本子。建国后,出版了好几部李白诗歌选。
  毛泽东喜欢李白的诗歌,从不讳言自己的这个偏好。1942年4月13日,毛泽东约见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等交换文艺工作意见时,有人问他:主席喜欢中国古典诗歌,您是喜欢李白,还是杜甫?毛泽东回答说: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
  1957年3月7日,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学校课程的设置时,毛泽东提出:文学课各地就可以讲些本地作家的作品,四川就可以讲李白、杜甫的东西。
  毛泽东喜欢李白诗歌,首先是推崇他那洒脱的艺术气质。而在这种艺术气质背后,事实上传达出一种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各种世俗规范的人生价值观。在李白笔下,总是充满着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浓烈情感。毛泽东说李白有道士气,又说其作品“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大体就是指这种精神状态。龚自珍曾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庄指庄子,屈指屈原。就是说李白艺术精神融合了道家的飘逸和屈原骚体的瑰丽。这种精神与儒家精神相反,它把目光从窒息僵化的现实投向广袤无垠的自然宇宙,对视为宗法社会秩序和思想规范的楷模的尧、舜、禹、汤提出非议,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