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窒息僵化的现实投向广袤无垠的自然宇宙,对视为宗法社会秩序和思想规范的楷模的尧、舜、禹、汤提出非议,向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庄、屈的思想成为历代反礼教、反权威、反专制的重要的思想武器,李白在诗歌中融合二者,最有其突出的思想价值。作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革命家,作为中国革命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最伟大的挑战者,毛泽东在李白诗歌中获得的思想和感情共鸣是可想而知的。
  李白又是一个多色彩的人。他还有强烈的入世济世的抱负。他的悲剧则在于,他的才华,他的追求,在封建社会里不可能逞意实现。于是他转而为悲愤之鸣。这样,他的诗歌又往往从洒脱飘逸遁入忧愁烦恼。
  李白诗歌被历代唐诗选家所重视,不少被纳入集中。其中最有影响并为毛泽东熟读的是《唐诗别裁集》和《唐诗三百首》。前者为清代沈德潜选编,选录唐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诗作1828首,分体编排,并有简单评位。其中选李白诗150首之多。《唐诗三百首》为清代乾隆年间孙洙选编,自序上题为“蘅塘退士”编选。由于编选简要,多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便于诵读,故广为流传。以后又有好几种注释本,其中以陈婉俊的注本为佳。其中也有不少李白诗作。毛泽东比较喜欢这个本子。在《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里,便有李白诗作15首。
  《梁甫吟》这首诗,是李白被唐玄宗召进长安,过了三年布衣翰林的客卿生活,满怀“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未受重视,反被统治阶级排挤出长安后所作。诗中大量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有为之士遭受的挫折,比拟自己的怀才不遇,控诉权奸当道的黑暗政治。诗人用“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傍投壶多玉女,”暗示皇帝身边被小人包围,使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是诗人并不绝望,从全诗一开头的“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到最后“《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屼当安之。”看得出他寄希望于未来,相信有才能的人,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应因受挫折而气馁。这是李白用世之心的积极方面。这首诗,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极富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毛泽东喜爱这首诗,早在60年代,他就曾在五页红格信纸上,凭记忆手书过这首诗。毛泽东晚年对李白这首政治上失意后的悲愤之作,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表露出特殊的倾心。毛泽东故居藏书里,有一份李白《梁甫吟》的手抄本。它是用一寸大小楷休的毛笔字,抄录在16开毛边纸上的,共七页。右上角,有毛泽东用铅笔画着读过两遍的圈记。了解情况的同志说:这是毛泽东晚年,由于眼疾视力减退,为了读这首诗,特意让人用大字抄写出来的。在另一本70年代出版的大字本《唐诗别裁集》的这首诗里,他在“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两句旁,用红铅笔画着直线,在函套上也画着读过两遍的大圈。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泾县桃花潭人,常酿美酒招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年胡虏,良人罢远征?”等诗,毛泽东也多次圈画。这些诗的语言明快爽朗、形象生动、感情真切,琅琅上口,具有“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民歌乐府风韵,毛泽东很爱读。 
24。好诗(读李白《将进酒》等)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摘自李白《将进酒》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好诗
  ——毛泽东读李白《将进酒》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2页)
  [解析]
  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李白《将进酒》的标题前,毛泽东画着一个大圈,标题后连着画了三个小圈,天头上又批注:“好诗”。这首诗虽有人生短促之感慨,但情感豪迈、奔放、自信,事实上是从一个侧面(或以洒脱的方式)反映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的不满。对李白那些强烈追求个性解放、不畏权贵、不崇拜偶像的诗,毛泽东都很欣赏。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诗句,毛泽东在句旁画了着重线。好几本诗集中,这些诗的标题前都画着两个、三个圈;有的书中,标题前画圈,标题后连画三个小圈。足见重视之深。 
25。主要是艺术性高(读李白《蜀道难》)
  [原文]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摘自李白《蜀道难》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此篇有些意思
  ——毛泽东读李白《蜀道难》的批语(见张贻玖《毛泽东和诗》第27页,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
  李白的《蜀道难》写得很好。有人从思想性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不要管那些纷纭聚讼,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谁能写得有他那样淋漓尽致呀,它把人带进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之中,把人们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使人仿佛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
  ——摘自杨建业《在毛译东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
  [解析]
  在一本中华书局印行、乾隆年间蘅塘退士编的《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毛泽东在《蜀道难》这首诗的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并批注说:“此篇有些意思”。全诗极意夸张蜀道的险峻壮丽,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和比喻奇情壮美的景观时,便以神奇莫测之笔,全凭渺茫虚幻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传说,来烘托气氛。于是,从传说中的蚕丛、鱼凫这两位“尔来四万八千岁”的古蜀国开国君王起笔,又写到秦国入蜀、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秦惠王许嫁五位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个力士去迎接。回到梓潼,见一大蛇钻入山穴中,五力士共扯蛇尾,把山拉倒,于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还发出这样的想象,羲和驾着六条龙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走到蜀地剑阁山时也被挡住,不得不回车。那里至今还竖立着使“六龙回日之高标”。这样的想象,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景观描绘得极富感染力。此外,诗中还借用其他事物来衬托蜀道之难。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诗的开头、结尾和中间三处赞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部作品,实在是把山高道难写到了极境。所以毛泽东说“使人仿佛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
  毛泽东在同芦荻的谈话中,为什么说不必从思想性方面作各种猜测呢?这是因为古今注家对这首诗的内在意义有不同说法。如萧士贇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说,这首诗是安史之乱后,讽刺玄宗逃难入蜀之作。初版于1963年,由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在该诗前面的“题解”中说:“唐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毛泽东不同意这些内容分析,认为主要是艺术性高。 
26。赠庐山常委诸同志(读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原文]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摘自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娃:
  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学校没有?我还算好,比在北京时好些。登高壮观天地间,六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久不见甚念。
  爸爸
  八月六日
  ——毛泽东1959年8月6日致刘松林信(见《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第57页)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四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常委诸同志。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六日
  ——毛泽东1961年9月16日在庐山的一封信(见《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解析]
  李白这首七言古风,乃登山有感以寄友人之作。在诗中,李白强烈地表达了他“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漫游旨趣。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