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文]
  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自省事以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
  ——引自韩愈《与崔群书》,见姚鼐《古文辞类纂》“书说类”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就劳动者言,自古贤者多,不肖者少。
  ——毛泽东读姚鼐《古文辞类纂》“书说类”韩愈《与崔群书》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9页)
  [解析]
  《古文辞类纂》是清代文学家姚鼐编选的一部文章总集。共75卷,选录历代散文辞赋700余篇,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占了主要部分。全书依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每类冠以小序,具述文体源流。该书选文甚严,考核细致,是代表桐城派文学观点的一部古文选本,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特别喜欢读《古文辞类纂》,关于这一点,本书“早期篇”已有叙述。建国后,毛泽东再次读这本书,并在一部清朝同治己已年间江苏书局刊印的版本上做了一些批语。
  关于毛泽东批注该书收录的宋代散文家的作品的情况,我们在后面将作介绍。
  书中收录的韩愈的《与崔群书》,把人划分为贤与不贤两类,进而感叹贤者不得相遇的艰难处境。这倒是古代知识分子历久不衰的经常性话题。毛泽东的批语似乎觉得,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划分贤与不贤多少的杠杠太抽象宽泛了些。推崇劳动人民,认为卑贱者比所谓高贵者贤明,是毛泽东一贯的立场。韩愈说“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大抵主要是就历代谋求致仕的知识分子来说的,在毛泽东看来,就广大的劳动者而言,情况正好相反,是“贤者多,不肖者少”。 
31。这些话前人大多说过(读韩愈《谏佛骨表》)
  [原文]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异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鬼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若此,将谓真心事佛。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身脔,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语言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摘自韩愈《谏佛骨表》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唐朝韩愈文章还可以,但是缺乏思想性。那篇东西(指韩愈《谏佛骨表》一引者注)价值并不高,那些话大多是前人说过的,他只是从破除迷信来批评佛教而没有从生产力方面来分析佛教的坏处。《愿逆》也是如此。但是,韩愈的文章有点奇。唐朝人也说‘学奇于韩愈,学涩于樊宗师。’韩愈的古文对后世很有影响,写文学史不可轻视他。
  ——摘自刘大杰《一次不平常的会见》(见《毛泽东在上海》第143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
  [解析]
  《谏佛骨表》是一篇改变韩愈政治命运的文章。唐代,佛风大倡,到其中叶,迎送瞻仰佛骨舍利之风愈演愈烈。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降旨令宦官杜英奇率宫人一行到法门寺迎佛骨至宫内,他们百余人抬着置放佛骨的金珠宝刹浩浩荡荡进入长安开远门,数以万计的金幡、华盖、旅旗夹街迎候,绵延10余里。佛骨到宫内后,唐宪宗亲自供奉,几天不理朝政,京城内外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为亲观佛骨而争相布施,穷者典家,富者倾囊,有的甚至戕体残身,以求佛的庇护。韩愈此时任刑部侍郎,随即上《谏佛骨表》,痛陈其弊。唐宪宗阅后,大为震怒,斥责韩愈呵祖骂佛,轻浮狂妄,要处以极刑,幸得群臣作保,才免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毛泽东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似乎并不高。上面引述的那段话,是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上海同周谷城的谈话。之所以谈到韩愈的《谏佛骨表》,是因为刘大杰告诉毛泽东,他正在修改自己的《中国文学史》一书。从刘大杰的回忆来看,主要是该文从“破除迷信”的角度要求禁佛,用韩愈的话来说这种“诡异之观”是“伤风败俗”,其中虽有“弃其业次”之语,但只是偶然提及而已,没有谈到狂信佛教对发展生产力的消极影响。同时,从破除迷信的角度排佛,前人已多有论述。对此,毛泽东读《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姚崇传》的批语,或可作一例证。姚崇在其遗令中说,他死后不要作佛事,接着对信佛之风作了一大段批判,大意是当过和尚的梁武帝,入过道的北齐胡太后,赎过生的孝和皇帝,造寺超度的太平公主、武三思等等,都不仅没有长寿,而且结局大多不好。相反,远古、先秦时期,没有佛教,国运不错,而且还有不少长寿的人。究其因,乃“死者生之常”,与抄佛经,铸金像这样的事是不相干的。毛泽东随即批道:“韩愈佛骨表祖此。”韩愈写《谏佛骨表》,是在姚崇之后89年。 
32。要有这种气概(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唐人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再接再厉,视死如归,在同地球开战中要有此种气概。
  ——毛泽东1959年4月24日在一个报告上的批语
  [解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22岁登进士第,又登鸿辞科。后做过淮南节度史杜佑幕府中掌书记、渭南县主簿和监察御史。永贞革新期间,任屯田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担任过一些州的刺史。57岁回长安,一度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后又贬为地方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故人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文集》。
  刘禹锡是中唐诗坛巨匠,白居易称他为“诗豪”、“国手”。他有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反对当时的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等政治弊端。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在王叔文领导下进行政治革新,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一生两次被贬,长期过着流放的生活,但他坚持革新的政治主张始终不悔。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家,写过《天论》等文章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毛泽东读过刘禹锡不少诗,很多诗都圈画过五六遍。
  在一本《唐诗别裁集》中,毛泽东在诗人刘禹锡这个名字上面、用红铅笔画着一个大的圈记;旁边,用黑铅笔画着一条粗重的着重线;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红、黑两种笔迹作了圈画批注。毛泽东用红铅笔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圈;在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旁,用红铅笔画着着重线。又用黑铅笔在这首诗的第一句前画着圈,每句诗后加了圈。《唐诗别裁集》的编者还写了这样一个注解:“沉舟二语,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毛泽东注意到这个注解。在“造化亦无如之何”下画着着重线,批注:“此种解释是错误的”。为什么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呢?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从和州刺史被证还京,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逢时所写,虽自比为“沉舟”、“病树”,但从全诗以及刘禹锡一贯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来看,作者在这两句中所表达的,总体上认为历史是要向前发展的,其中包含了刘禹锡本人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编者把它理解为一种消极的、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人生哲学,很难说不是脱离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政治上的硬骨头精神的一种误解。所以,毛泽东不同意这种解释。指出它是“错误的”。他1959年4月24日在一个报告上的批示中。引“沉舟”二句,也是注重它积极进取的大无畏“气概”。
  从刘禹锡的经历来看,他长期处于政治逆境之中。他第一次被贬时,只有23岁,10年后被召回长安,写了一首著名的《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恰恰因为这首诗对新贵有讽刺,再度被贬。14年后又被召回,又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他不顾政治上一再遭受的打击,仍用嘲讽的口吻写道:“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表现了政治上的硬骨头精神。毛泽东很喜爱这两首诗,曾经挥毫手书过。这两首诗,与“沉舟”、“病树”二句,精神是一致的,可互为印证。
  毛泽东也很爱读刘禹锡的一些味史诗。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刘禹锡的《蜀先主庙》一诗旁,毛泽东批注:“略好”。这首诗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诗人赞扬刘先主刘备,贬讥刘后主刘禅,全诗写得含蓄凝练,具有史论性质。《乌衣巷》一诗,毛泽东圈画过六次。这首诗为:“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从感叹东晋豪门贵族王导、谢安的兴衰,借古讽今。诗的意味深长,发人思索。
  1975年春天,毛泽东已经82岁高龄。当时为北京大学中文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