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宋初年,有的词人积极投身于恢复北方疆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他们的词作突破了北宋未年平庸浮靡的风气,上承苏拭的豪放传统,形成一代沉雄刚健、慷慨悲歌的爱国词派。代表词人有洪皓(1088—1155),著有《郝阳集》:张元干(1091—1175?),著有《芦川归来集卜岳飞(1103—1141),有《岳武穆集》:张孝祥(1132?—1169?),有《于湖集》、《于湖词》;陈亮(1143—1194),有《龙川词》。他们的作品基调,是抚时感事,抒发昂扬的北伐斗志,描绘恢复中原的理想,展露不得其伸的壮志情怀,毛泽东喜读这类词作,从上面引述的那个批示即可知道。
  据臧克家讲,毛泽东在阅读《词综》时,圈得较多的是辛稼轩、张元干这样一些爱国主义词人的豪放作品,也圈了岳飞。文天祥,以及一些思想内容并不现实而艺术表现却颇动人、名字颇为陌生的词人的作品,如王石间等。
  特别是在“文革”后期那多事之秋,党和国家濒临危机,年老、多病,体衰的毛泽东常常用慷慨悲歌的南宋词来表达自己的忧患情怀。1973年,还专门组织了一个班子,请来上海昆曲演员岳美缇等,灌制了一批唐宋诗词唱片,其中大量的便是南宋词。毛泽东经常听诵这些南宋词曲。
  1975年4月,董必武逝世,毛泽东很难过,那一天都没吃什么东西,也不说话,整整效了一天宋人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的唱片,这首词是主张抗金的胡栓上书请斩秦栓,反被除名编管新州时,张元干写来送他的,表示对胡的同情与支持。毛泽东时而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神情严肃悲痛,借这首词中的某些句子寄托自己对董必武的沉痛哀悼。过了不几天,他又把词的最后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说是原来的两句太伤感了,1975年7月,一天,在将要给毛泽东做眼睛的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毛泽东问唐由之:“准备音乐了吗?”于是工作人员拿来《满江红》弹词录音带,毛泽东特别喜欢这首词,手术是在音乐声中进行的。
  8月初的一天晚上,毛泽东慷慨悲歌地吟罢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词后,又让在场的工作人员一起念了这首词:“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对。”
  毛泽东晚年,为什么喜欢这些沉雄悲凉的南宋词呢?
  这类作品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上,八千里路云和月”,“危楼还望,叹此意,古今几人曾会”,“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等等,反复表达的,都是英雄们那种“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济世壮志。
  昔日那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斗岁月已不能再现。无人会,悲难诉,既是英雄超越现实群体心态的孤独,也是面对不可企及的“天意”(历史理想?)所发出困惑难问的悲怅,这些爱国词人词作固然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和主题:山河分离——河山统一。但对毛泽东咀嚼南宋词味所产生的共鸣心态,也不必过于坐实地解释为毛泽东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祖国未能统一的悲患。70年代的中国政局,许多事情是违逆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初衷的,眼看来日不多,“天意”难违,业未竟,鬓已秋,特别是这类作品中描绘的那种“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岁旌旗拥万夫”激动人心的、他也确曾亲历过的场面,更唤起这位历史巨人比眼看祖国最终没有完全统一深层广阔得多的忧患。我们不难体会,1976年春节,观看电影《难忘的战斗》。看到共和国诞生之前那遥远的波澜壮阔的斗争,看到解放军入城时受到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烈的欢迎时,他为什么会泪如泉涌,泣不成声。散开来讲,充满诗情的历史巨人,是无法填平那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过去与未来的鸿沟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毛泽东晚年偏好南宋的悲雄之词,折射出他的内心世界陷入了一种永恒的无法解脱的遗憾。 
48。年轻的小人物见义勇为(读王实甫《西厢记》)
  [原文]
  [洁(普救寺长老)云]张秀才着你寄书去蒲关,你敢去么?[惠(明)唱][倘秀才]你那里问小僧敢去也那不敢,我这里启大师用咱也不用咱,你道是飞虎将声名播斗南,那厮能淫欲,会贪婪,诚何以堪!
  [未(张珙)云]你是出家人,却怎不看经礼忏,只厮打为何?
  [惠唱][滚绣球]我经文也不会谈,逃禅也懒去参;戒刀头近新来钢蘸,铁棒上无半星儿土渍尘缄。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有勇无惭。
  [末云]他倘不放你过去如何?
  [惠云]他不放我呵,你放心![白鹤子]着几个小沙弥把幢幡宝盖擎,壮行者将杆棒镶又担。你排阵脚将众僧安,我撞钉子把贼兵来探。我从来欺硬怕软,吃苦不甘,你休只因亲事胡扑掩。若是杜将军不把干戈退,张解元干将风月担,我将不志诚的言词赚。倘或纸缨,倒大羞惭。
  [惠云]将书来,你等回音者。[收尾]你与我助威风擂几声鼓,仗佛力呐一声喊。绣旗下遥见英雄俺,我教那半万贼兵唬破胆。
  ——摘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
  [夫人云]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
  [红(娘)云]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
  [夫人云]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过?
  [红云]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红娘不敢自专,乞望夫人台鉴: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撋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
  [夫人云]这小贱人也道得是,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
  ——摘自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孙飞虎围着普救寺,张生要送信请他的朋友白马将军来解围,但无人送信,于是开群众会议,惠明挺身将信送去。这是描写惠明胆大勇敢,是坚定之人。希望中国多出惠明。
  ——摘自毛泽东1958年3月22日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
  [解析]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著名元杂剧剧本。作者王实甫,生平事迹很难找到材料。元人钟嗣成编的《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其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西厢记》共5本21折。故事源于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称《会真记》),原作写张生游于普救寺,爱上暂居此地的崔氏女莺莺,两人私订终身。后张生入京赶考,抛弃莺莺。作者肯定张生的“善于补过”、“始乱终弃”。宋赵令畸据此写成《商调·蝶恋花》鼓子词12首,对张生的无情无义有所谴责,给予莺莺更多同情。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则从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王实甫《西厢记》即直接受“量西厢”的影响。剧中写相国小姐崔莺莺与书生张生在普救寺偶然相遇,一见钟情。适遇孙飞虎为夺娶莺莺而兵围普救寺,崔母宣称有退乓之策者即以莺莺许之为妻。张生挺身而出,计退贼军。事后崔母弃约赖婚。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莺莺逐渐战胜自己的犹豫、怯懦、顾虑,与张生私下结合。崔母得知,又强迫张生入京赶考。后莺莺原所许配的郑尚书之子郑恒谎称张生已被尚书招赘为婿,崔母乘机翻悔,张生及时赶到,两人终成眷属。
  在古代戏曲剧本中,毛泽东最喜欢读的,恐怕就是《西厢记》了。他青年时代是否读过,尚不可察;但最晚从延安时期开始,他便时常阅读,而且很注意清初批评家金圣叹对这部剧作的评点。在1941年写的《驳第三次“左”倾路线》这篇长文中,毛泽东就顺笔提到:金圣叹不愿意抹杀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偶然写出的几句好话。
  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他让工作人员给他找来一木《西厢记》阅读,22日,又给田家英一信说:“请着人再找一部金圣叹批注的《西厢记》,金批本与此本有些不同。”可见他阅读之细致,兼及不同版本。正是这一天,毛泽东在会议上讲了我们在前面引述的那段关于惠明见义勇为的话。
  一个多月以后,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又讲起《西厢记》。这一次,他说的是红娘,他说:红娘是个有名的人,她是奴婢,但她很公正、勇敢,帮助张生做了那样的事,当时是违反“婚姻法”的,被打了四十大板,可是,她不屈服,反过来把老夫人责备了一顿。你们说,是红娘学问好,还是老夫人学问好?
  同年7月1日,他批示有关工作人员为他找几本古典文学著作,其中也有《西厢记》。1961年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特意从《西厢记》里选出一段,批示道:“印发各同志《西厢记》第二折。”印发与会者的“第二折”,即该剧第四本第二折,前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