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20年,查拉又建立起法国的达达主义团体,参加者有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他们发宣言,办展览,一时造成很大声势。

  达达主义的基本主张是“破坏一切”。查拉说,达达主义产生于“一种独立的和对公共社会不信任的需要”,产生于“所有青年人的共同反抗”,这种反抗就是破坏一切:理性,科学,逻辑,宗教,政治,秩序,家庭,道德,甚至语言和记忆。达达主义崇尚自发性,认为这是唯一真实的生命表现,高于一切。查拉在宣言中说:“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便是生命。”达达主义由破坏一切和崇尚自发而走上虚无主义。查拉声明:“达达自己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要;他们做些事情是为了使大家也能说: ‘我们什么也不明白,什么也不明白,什么也不明白。’达达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无疑地,他们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得不到。”他们不仅否定传统,否定现存的一切,而且进而发展为怀疑世界上有任何真实的东西存在,因而连自己也否定了:“真正的达达主义者对达达本身也是反对的。”达达主义的主张是帝国主义战争和畸形的资本主义文明引起的,是当时西方社会的普遍心态在文学青年身上的极端性表现。

  在文学创作上,达达主义认为从前的艺术手法不足以“表现最新技术组织系统屠杀的噩梦”,而主张效法婴儿呀呀学语,对周围世界进行所谓“纯生理的反映”,表达官能所能直接感到的印象,以再现现实的荒唐、野蛮和无意义。他们摧毁了一切美学规律,主张艺术不表现任何思想,故意写作粗野的和没有意义的诗歌,破坏语法结构,杜撰类似儿语的象声词。达达主义只提出了一些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主张,并没有创作出什么高超的作品。

  极端的虚无主义和对一切的反抗、否定,决定了达达主义的早夭。

  1924年,以勃鲁东为首的几个人宣布脱离达达主义,另树超现实主义的山头。首倡者查拉后来也加入到超现实主义者的行列,至此,达达主义就被超现实主义全盘取代。达达主义虽一度颇有声势,但寿命很短,不过四、五年时间就偃旗息鼓了。

  超现实主义的正式兴起虽是二十年代中期的事,但早在1917年,法国文坛上就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概念:戏剧家阿波里奈把自己的诙谐剧《蒂雷齐亚的乳房》称作“超现实主义戏剧。”剧中人物胖子变瘦子,瘦子变胖子,女人长胡子,男人生孩子,一下就生了4万多个;演员还从胸部掏出桔子、汽球、小皮球等抛向观众,引起哄堂大笑。在这个剧本的序言中,阿波里奈还为自己“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作了一个生动形象阐释:“不要照相式的摹仿,当人要摹仿行走的时候,他创造了轮子,轮子和腿并不相像。这样他就不知不觉地按照超现实主义行事了。”把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比作“车轮=腿=走路”的关系。勃勒东等人从达达主义分离出来以后就借用阿波里奈提出的术语并认同其基本主张而自称为超现实主义者。

  超现实主义团体最初成员除勃勒东外,还有原来也是达达派成员的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六人。他们七人被认为是法国文学界当时的“七个捣乱分子。他们建立了常设机构”超现实主义研究会,创办机关刊物

  《超现实主义革命》来发表自己的宣言、诗歌、论文、绘画,还出版小册子、印刷传单,广泛宣传超现实主义,声势造得比达达主义更热烈。

  超现实主义摒弃了极端虚无主义,这是它从达达主义的失败中吸取的教训。但也不可避免地承袭了达达派的一些主张,它的理论要点是:

  第一,所谓“自动写作法”。这里的“自动,”实指下意识。“自动写作”也就是靠下意识写作。写作过程中不要理性监督,不要审美监督,也不要道德监督。这种文艺美学观点的思想基础是:要想表达存在于人自身的最隐秘最微妙的东西,由于受正常的意识控制,是很难做到绝对真实的。因此要由下意识引导创作。简言之,也即随心所欲,信手走笔。勃勒东在《什么是超现实主义》的小册子里下过这样一个定义:“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无意识活动。人们凭借它,用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实过程,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的成见时,思想的自由活动”。因为“超现实”即“精神中的无意识层次”,所以,超现实主义文学即靠无意识创作的文学。

  第二,记录梦境的幻观。因为超现实主义者强调要摆脱理性、美学和道德的控制,所以梦境与幻观是他们最理想的表现对象。梦境与幻观最不受理性、美学和道德的干扰。人在清醒的时候不可能获得纯粹的梦境与幻观,因此竟有人想方设法使自己进入半昏迷状态,口述梦呓,描绘幻观。这是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由此派生出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另一特点:“寻觅生活中尚未尝试过的各种组合。”让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发生联系:“美就是缝纫机和雨伞在解剖床上的碰头。”

  第三,运用反传统的语言表手段。超现实主义认为规范语言的产物都不足取,写梦境、幻观、下意识、潜意识也必然要求有与之适应的语言形式。破坏语言,本身就是超现实主义,而且也是破坏当代的资本主义文明。按照这样的主张写出的作品当然晦涩难解,比如《免判》一诗:

  日之光,夜之光,伤口里的天秤名叫宽宥。

  赤红的天秤,称得出飞鸟。

  当翻白领而徒手的女骑师

  推动雾气的战车轧过草地时,不断惊悸的天秤,我看见它,我看见百般作态的朱鹭

  从缚在心底的池塘回转来……

  这样的诗,逻辑跳跃,语言混乱,各种事物的拼合十分奇特,其内容,诗人者不说明,是十分费解的。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有 《磁场》、《巴黎的农民》等。前者是勃勒东和苏波联合写作的,表现战后法国青年的“黑暗的绝望”心理,其中写道:“除了死寂的星星,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的双唇比荒远的沙还要干涸,我们的两眼茫茫,毫无希望!……今日傍晚,我们双坐在绝望的河畔。我们甚至于再也不能进行思维。而当我们扬声欢笑的时候,路人惊奇地回过头来张望,然后急忙赶回家去。我们甚至引不起别人对我们的鄙夷。”这部作品是典型的下意识创作,是真实与幻象凝合的追寻记录。《巴黎的农民》是阿拉贡的一部散文集,被称为是“有宏大抒情气魄的现代幻想作品”。

  超现实主义风行的时间长,影响播散于东西方许多国家,后起的许多现代主义流派,如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都受过它的影响。它不仅表现于文学,而且还表现在绘画、建筑、雕塑乃至装璜艺术中。

  三、意识流小说与普鲁斯特

  意识流小说是一种直接再现“心路历程”也即精神生活过程的现实主义文学。它不像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有组织有纲领,也没有发表过宣言,它最初只是一种逐渐被广泛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后来它在文坛造成巨大影响,一批作家凭借它形成独特的和一贯的风格,因而发展为流派。它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美文坛流行很广,它的源头和最突出的代表都在法国。“意识流”这个术语是从心理学借用的。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 ‘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十九世纪末西方一些作家受这种心理学说的影响,或者是与它不谋而合,注意在作品中表现“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也即“意识流”。批评家便将这些小说称之为“意识流”小说。后来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荣格的无意识说,进一步从理论上巩固了意识流文学的特征和原则;不靠作者从旁描述,要求人物直接表露思想意识;打乱情节的完整性和逻辑关系,按照人物意识的流程来结构作品;发挥自由联想的作用,借助于回忆和幻想、“白日梦”,通过人物的意识活动折光式地反映现实生活与外部世界;不受客观时空秩序的限制,时序颠倒,空间错乱,自由剪裁生活,扩展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幅度,加大作品的容量。从文学渊源看,法国意识流小说是斯丹达尔那种“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相结合的高超手法的发展、深化和精致化,是传统心理描写方式的沿革演变和扩大加强。

  1887年,法国作家爱德华·杜夏丹 (1861——1949)在《月桂树被砍掉了》中,运用“内心独白”来叙述主人公在几个小时内主观情绪的变化,将人物的意识活动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取得了和传统小说很不相同的效果。小说初问世时,没有引起读者和批评界的注意。后来,英国作家乔伊斯发现了这部作品,给它以高度评价,认为它显示出一种崭新的特色——“自始至终将读者置于主人公的头脑之中”,同时把这种特殊的方法吸收到自己的小说创作里。于是, 《月桂树被砍掉了》受到关注,后来的文学史家认为它是最早的意识流小说,杜夏丹是最早的“意识流”作家。而这个流派在法国乃至西方文坛上最突出的代表则是普鲁斯特。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因其《追忆流水年华》而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大师。他在中学和巴黎大学读书的时期已对柏格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