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因其《追忆流水年华》而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大师。他在中学和巴黎大学读书的时期已对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潜意识理论进行过研究,并在他的初期创作中,尝试过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文学。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学说是他一生文艺创作的导师。他于1905年开始构思《追忆流水年华》这部小说巨著。在写作过程中,原定计划不断扩充。1913年发表小说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1918年又出版第二部《少女如花的庇荫下》,获得第二年的龚古尔奖,评论界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了普鲁斯特和他的作品上。

  此后《追忆流水年华》继续出版,篇幅在原来三部的计划上大大增加。

  从构思到他1922年去世的17年间,他反复构想,不断添章加页。到1927年出齐时,全著竟达七部十五卷之多,共4000多页,约300万字,成为法国文坛上为数众多的“长河小说”中的一部超长河小说。这部小说难于解读,不少法国读者也认为它是“天书”式的作品,只有在早晨头脑清醒的时候才读得下去。但它在文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它正式宣告“意识流小说”的文学流派已经形成。

  《追忆流水年华》由叙述者“我”描绘不连贯的回忆片断,由一环套一环的“追忆”构成逝去的“流水年华”。小说一开头,“我”就把读者置于一种莫名其妙的时间和空间里,“我”本人的思绪也飘忽于形形色色的时间和地点之间。他躺在床上,回忆起自己的生平,思绪象浮云流水一般涌现。到后来,记忆的兴奋点才粘着在童年生活过的贡布雷村庄上。贡布雷的出现,完全是直觉引起的,是“我”用早点时闻到放在茶杯里的一块小玛德兰点心的香味而唤起的回忆:“母亲叫人端上一块圆鼓鼓的名叫玛德兰的小点心……点心刚按触上颚,我的整个身体突然震动了一下。我愣住了,体会着已经发生的异乎寻常的变化,一种奇妙的感觉渗透了我,但它是孤立的,说不清它的起因。……可是,突然间,记忆回来了。我刚才尝到的那股味道,正是我以前在贡布雷的时候,每个星期天的早上……姑妈叫我吃的那种泡在茶里或药茶里的一小块玛德兰点心的味道。”这是这部巨著中最有名的段落。此后整部小说的全部画面和内容都起源这个小小的村庄“贡布雷”。“我”每年都要到姑妈莱奥妮家去过逾越节。在姑妈住的贡布雷村的两侧各有一条小道:一条通向盖尔芒特城堡,那里住着当地世袭的贵族;另一条通向汤松维尔住宅,那里住的是斯万一家。斯万是“我”一家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这两处地方都对作为小男孩的“我”的想象产生一种神奇的诱惑力。当他有一天在一排篱笆后看到了小姑娘古尔贝特·斯万,另一天又在教堂里看到盖尔芒特公爵夫人时,他既爱上了前者,也被后者抓住了心。但是,对于他来说,那两家过的都是一种世外桃源式的神秘莫测的生活,因而“我”感到自己是被拒之于外的人。“我”对这两个世界的好奇与神往同“我”长期探寻隐藏在自己身上的那个尚未认识的艺术家的活动总是同时存在。他最终发现,这两个世界就生活在自己的躯体里,它们对一个孩子的想像具有神奇的魔力。作家的使命就是把这两个模糊的世界描绘出来。于是“我”的思绪象两股清泉,源源向这两个世界流去,把那里的往事变成回忆的流浪,一个接一个地推到读者面前。

  在“我”脑海里一环套一环的回忆中,有祖母和女厨子弗朗索瓦兹的形象;有斯万的来访经常打断母亲对他的亲吻的情景;有在梅才格利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的散步;有对吉贝特的仰慕;有巴尔贝克海滩上的嬉游,……总之包含了他整个的童年时代。在后来的几部中,“我”进入了社会,体验了爱情的欢乐和生离死别的痛苦,发现了上流社会高雅外表之下的庸俗本质,对于自我和社会都有一种日益增长的幻灭感。“我”记忆中浮现出世界和社会的一幅幅图景:到巴尔贝克或威尼斯的旅行,出入于上流社会的欢乐与爱情;和阿尔贝蒂娜的恋爱和波折,由嫉妒而来的痛苦,种种乐趣的消灭;祖母的死;和朋友的交往……串联于这些纷繁的回忆中的,是“我”日益发现自己是一种空幻幸福的俘虏。“我”有写作的欲望,可又无明确的目标,隐约感到自己的一生将是风流潇洒、聪明过人而又碌碌无为的斯万的重版。音乐家樊特伊演奏的一支奏鸣曲使他回想起了往事,他不禁潸然泪下,痛感年华的流逝。到小说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仍旧是个被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所驱使的极度敏感的人,试图为自己的生命和模模糊糊意识到的作家职责寻求一种直观的意义。到大限临近之时,“我”欣慰地感到,通过回忆,生命的存在可以继续下去。到这时,“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就是作家,自己回忆起的漫长历程就是作品;这部作品描述的实际上不是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件又一件的事,而是自己意识的慢慢形成和逐渐清晰的过程。“我”最终还理解到,“我”作为作家的职责,就是赋予这种对时间的具体感觉以一定的艺术形式;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并且显然已经消失的岁月,它仍旧活跃在人的躯体里,是人的存在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回忆就可以重新抓住它,把它变成与目前乃至未来的生活凝聚在一起的东西。

  在《追记流水年华》中,普鲁斯特用柏格的“心理时间”的理论安排结构,采用过去、现在和将来彼此颠倒,互相渗透的手法,把时间作为主宰这部作品的“精神人物”,作为整部小说的纲。小说标题直译即“寻找失去的时间”,前六部叙述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一部压缩到一天之内,主人公也就在这一天发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也即寻找到了失去的时间。小说把笔触完全从外部世界伸到了内心深处,把外部世界的生活完全转化为内心世界的活动,对人物进行精雕细刻的心理描写,常常用几十页,数万字的篇幅写人物的某一个意识流程;长达300多万言的整部小说几乎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细腻刻画内心的章节、段落串联起来的。

  四、存在主义文学与萨特、加缪

  存在主义文学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盛行于大战以后的西方文坛,反映了法国及整个欧美世界的知识分子苦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与丑恶现象而企图寻求某种出路的思想情绪。它没有固定的组织,也没有一致的艺术特征,但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它象“意识流小说”一样,是在一种思潮的影响下,自然形成的流派。它的代表是萨特和加缪。

  要了解存在主义文学首先必须了解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它的鼻祖是丹麦人基尔凯郭尔(1813——1855),他的《忧郁观念》一著认为命运是反复无常的,人对它无能为力,因此人生就是一种悲剧性的孤独存在,要想求得有内容有意义的人生,就必须皈依上帝。基尔凯郭尔的思想在后来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1889——1976)、雅斯佩尔斯(1883——1969)和法国哲学家马塞尔 (1889——1978)的充实阐发下,发展成基督教存在主义。后萨特又集存在主义思想之大成,创立了无神论存在主义。萨特是社会活动家和著名作家,因而他的影响超过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提到存在主义,通常是指以他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基督教存在主义有三个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上天预先安排的;人的灵魂是别人无法洞悉的;人是互相挤压的。因此人的使命就是忍受孤独和信仰上帝。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也有三个原则:一、“存在先于本质”;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三、“人是生而自由的”,可以进行“自由选择”。

  三原则合成起来的核心思想通俗地说就是,人的品质的优劣善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荒谬痛苦的环境与人生中,通过自已的自由选择表现出来的。它与基督教存在主义的一大区别在于,它认为人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世界为人提供了各种可能,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自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特称自己的哲学为“新人道主义”。它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主观唯心主义,无限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宣扬个人的绝对自由。但另一方面,它又强调人应当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反对消极颓废地对待社会、人生。因此,它的社会作用是消极性、积极性并存的。

  存在主义文学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化表现和主要的表达形式。

  它的鲜明特点,一是富于哲理性,大都是借助某种艺术形象阐发上述三原则或其中的某一二项原则;二是强调“环境的确定性”,即为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自由选择提供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艺术表现上,存在主义文学不拘一格,有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的,有的是现代主义的。其形式大多为小说和戏剧。这些特点都在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萨特和加缪的创作中体现出来了。

  让——保尔·萨特(1905——1980)十九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专修哲学,受业于现象学哲学大师胡塞尔 (1859——1938)门下,胡塞尔对他哲学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1940年被俘,后来逃到阿尔萨斯参加抵抗运动。这一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影响很大。他自己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他思想、创作的分水岭。战前,他把自己当作与社会毫无联系的、孤立的个体,没有明确的政治观点,也不把写作看做一项社会活动。入伍后,他才明白:“自己是一个社会动物,并“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转向社会,转向社会主义”。萨特于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