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药学第3讲泄利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豆辛热有毒,泻寒积、逐痰癖,为峻泻猛剂。用于肠胃中有寒痰积聚、食积胀满、腹中有痞癖癥结等,须用泻法从大便消除者。内服时,多用巴豆霜(巴豆经过制作而去油者)加入丸、散剂中应用。每次约有数厘(约0。06~0。25克)即可,不可多服。如服巴豆霜后泻肚不止,赶紧服冷稀粥或饮冷开水可得缓解。注意此时不要喝热粥或热水,越喝热的越助泻力。
巴豆除泻下作用外,还有消除腹中癥结积块的作用。我曾用巴豆霜1。5~2。5克,加入黄连24克、厚朴18克、吴萸9克、泽泻9克、白术9克、枳实12克、黄芩9克、茵陈9克、干姜4。5克、砂仁6克、党参9克、茯苓9克、川乌9克、川椒9克、桃仁9克、红花9克、香附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皂角刺3克、生牡蛎12克、炙山甲6克、昆布12克、乌贼骨6克、山楂核9克、桂枝9克的细末中研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日服两次,每次半丸至二丸(以大便微泄为度),温开水送下,治疗早期肝硬化的肝脾肿大,从几个病例来看,对肝大有一定的效果。有的服一料即可见消,有的须服三、四料才见消。巴豆霜的量及其他药物均可随症增减。因治疗例数太少,仅供参考。
巴豆霜是用量很小即可致泻的泻下药,并有消疳化积的作用,所以小儿科的丸散中常用之。例如市售的“保赤散”、“铁娃散”中,都含有巴豆霜。巴豆(去壳)配胡桃仁、大风子、水银等,捣如泥膏状,外擦,可治疥疮。注意巴豆有毒,摸过巴豆的手,不可揉眼。误揉之,可使眼睑肿胀。

萹蓄
萹蓄味苦性平。功能清利膀胱湿热,主要用于治疗热淋、小便不利。常与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滑石、瞿麦等同用。
本品有利湿清热的作用,故有时也用于治疗湿热郁蕴而致的黄疸(阳黄),可与茵陈、车前子、黄芩、黄柏等配合应用。与苍术、黄柏、白鲜皮、苦参等同用,也可用于治疗皮肤湿疹。根据本品主治热淋的作用特点,近些年来常配合黄柏、木通、茯苓、泽泻、瞿麦、石韦等,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有一定效果。据实验报导,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及皮肤霉菌有抑制作用。
萹蓄醋炒有治蛔虫的作用,可用于蛔虫所致的上腹部疼痛。可与乌梅、川椒、黄连、使君子、大黄、吴萸等配伍使用。
用量一般6~15克。

车前子
车前子味甘性寒。有利水清热,通淋,益肝肾,明目的功效。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消水肿:车前子有利水消肿作用,常配合茯苓、泽泻、冬瓜皮等,用于治疗各种水肿。
2、通淋闭:车前子甘寒滑利,性善降泄,能利湿清热。可用于因湿热下注,热结于膀胱、小肠而致的小便淋涩不畅,欲尿不出,不尿自滴,尿道疼痛,甚或小便癃闭,点滴难下。常与茯苓、泽泻、滑石、木通、瞿麦、黄柏、萹蓄等同用。
3、疗目病:本品甘寒能清热明目。可用于肝火上升所致的目红、目肿、目痛等急性眼病。常与清火、散风热的药同用,如菊花、桑叶、草决明、黄连、黄芩、蔓荆子、银花、密蒙花等。
车前子有养阴滋益肝肾的作用。可用于因肝肾阴虚而致的两目昏暗、视力减退。常与滋补肝肾药如生地、熟地、菟丝子、石斛、枸杞子等同用。
4、止泻泄:治疗因湿盛引起的水泄,常用“分利”止泻法,即用利尿药引导水湿从小便排出而达止泻目的。可将车前子与猪苓、茯苓、苡米、竹叶、白术、炒扁豆、炒山药等同用。夏季小儿腹泻、大便如稀水状、多日不止者,可用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甘草、茯苓、陈皮)加车前子3~9克、桔梗(0。9~1。5克,往往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车前子利水清热、明目止泻。车前草利湿清热兼能凉血止血,可用于尿血、吐血、衄血。滑石与车前子均能利水,但滑石兼能祛暑,车前子兼能益肝肾明目。
据近些年实验证明,车前子确有显著利尿作用,不仅增加水分的排泄,而且对尿素、尿酸、氯化钠的排泄量也同时增加。另外,也有一定的降低血压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兼目昏、目赤、尿黄、尿少者。车前子多入汤药煎服,因其含有多量的粘液质,故须用纱布包之入煎。
   用量一般3~9克,特殊情况,也可用到15~30克。

抽葫芦
抽葫芦性味甘平。功能利尿消肿,可用于治疗水臌(腹水)和水肿。可单味应用,也可放入利尿方剂中使用。例如配大腹皮、茯苓皮、车前子、车前草等,用于腹水。配白术、茯苓、黄芪皮、冬瓜皮等,用于全身浮肿。
我曾用本品配合柴胡、黄芩、茯苓、泽泻、冬瓜皮、大腹皮、车前子、炒莱菔子、白蒺藜、水红花子、沉香等,用于肝硬化腹水,有几例收到满意效果,请参考试用。
入汤剂用量一般为12~30克。单味煎水服用时,可用30~60克。也可用本品焙研为细未,每次服9克,温开水送服,一日三次,连用十天左右。


大黄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血分实热,下肠胃积滞,推陈致新的作用,故临床上常用它通便泻火、消痈散肿、清热燥湿、活血通经。但最常用于泻下。急性热性病人,如五、六天或七、八天不大便,证见高热不退,下午热重,阵阵汗出,晚间神昏谵语,循衣摸床,腹部胀满、痞硬拒按,舌苔黄厚或黄褐焦黑,脉象重按有力,此为火热积结于肠胃之证。这时可急用生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攻下泻火。患者泻下一、二次稀便,常可热退症除。
胃火炽盛的人,口舌生疮,口渴咽燥,齿龈肿痛,大便秘结或衄血、吐血者,可取生大黄一、二钱,用开水浸泡20~30分钟,取汁饮服,每日一次,连用二、三日,可通便泻火而使病愈。凡大便干秘,数日不行的实证,需用通便者,都可用此法。
热痢初起,由于肠胃湿热积滞而里急后重、大便不爽,可用生大黄配黄连、木香、槟榔等,泻除肠胃积滞,其痢可止。此即“通因通用”之法。
大黄还有散肿消痈的作用。凡痈肿热痛不消,可用大黄内泻毒热、推荡壅滞而使痈消肿散。这时常与赤芍、归尾、银花、连翘、丹皮等配合应用。例如:大黄配白芷为丸内服,可治头背部的痈毒;配丹皮、桃仁、芒硝、冬瓜子、赤芍等,可治肠痈(阑尾炎)。近些年来,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已收到良好效果。
大黄还可用以清热除湿。例如治疗黄疸(阳黄)时,除用茵陈、栀子、车前子、黄柏等药外,再适当配入大黄,则可加速清热除湿和退黄疸的效果;再如用大黄粉外撒,可治疗黄水疮、湿疹等。
女子由于内有瘀血而导致月经闭止不来,肌肤干燥失荣,瘦弱少食,小腹满,目珠青黯,盗汗等症(俗称干血痨),可用大黄蟅虫丸治疗,每服一丸,一日两次'大黄蟅虫丸是前人的经验方,市上有成药出售,以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赤芍、生地、干漆、虻虫、水蛭、蛴螬(金龟子的幼虫)、蟅虫(即地鳖)组成'。大黄能入血分,其性沉降下行,故妇女因血瘀而月经闭止不行者,可在调经药中加入大黄以活血通经。
    另外,大黄配甘草还有止吐的作用。我曾用生大黄配生甘草(大黄甘草汤),结合生赭石、旋复花、半夏、党参、槟榔等,治疗神经性呕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仅供参考。
黑白丑泻下,有小毒,主要是攻逐腹部积水。大黄泻下,主要是推荡肠胃积滞、热结。巴豆、大黄均为峻泻药。但巴豆性热,大黄性寒。
大黄生用则泻下的力量猛烈(所以攻下的方剂中,常用生大黄,且往往注明“后下”);酒炒(或酒浸、酒洗)则能达身体上部而驱热下行,酒洗并能助其泻力(目赤、牙痛、口疮、胸中焚热者适用);蒸熟则泻力和缓,适用于老年人及体弱者;炒炭可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有止血作用。大黄合芒硝同用,可使泻下之力增强而且快速;配黄芩、栀子泻肺火;配黄连泻心火;配龙胆草泻肝火;配生石膏泻胃火。
用量一般为1。5~9克;但个别病例,有时也可用到12~15克。元气不足,胃虚血弱,病在气分及阴虚便燥者,均不宜用。遇有怵(音触,恐惧之意)服汤药、每喝汤药即吐者,把汤药煎好后,可先用大黄1克、甘草1克,煎水一小杯,慢慢喝下,服后约过15~20分钟如不吐,再服原来的汤药即可不吐,已试多人,有效,附此供参考。

大      戟
大戟性味苦寒,有毒。功能攻泻水饮,为逐水猛剂。可应用于重症的水肿胀满、胸腹积水,肝硬变腹水等。据近代报导也可用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可单用,也可以与他药配伍应用,例如配芫花、甘遂、大枣(十枣汤),用于胸胁积水(胸腔积液);配甘遂、白芥子(控涎丹),用于因痰浊水饮积蓄所致的胸脘痞闷,恶水不欲饮、心悸、气短等症;配甘遂、葶苈子,用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等。
大戟与甘遂不同之点,大戟能泻逐上、中、下三焦脏腑之水,甘遂能泻逐上、中、下三焦经隧之水。两药常同时配伍应用,使停蓄在脏腑、经隧的水邪都能被逐出,大戟还有消肿散结、治痈肿疮毒的作用,如“紫金锭”(又名玉枢丹)中即有本品。
用量一般为0。6~1。5克,特殊情况可稍增多。制成散剂或丸剂应用。
本品有毒,有峻泻作用,体弱者和孕妇忌用。服用中如出现咽部肿胀、呕吐、或眩晕、痉挛等,为中毒的症状,应停药,本药反甘草,不能与甘草同用。
                     

冬瓜皮(附冬瓜子)
冬瓜皮甘寒,有利尿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常与桑皮、茯苓皮、猪苓、泽泻、车前子等同用。因其性寒,常配用一些生姜、姜皮、陈皮等,以防其寒。
冬瓜子味甘微寒,功能排脓利湿,降痰清肺,润燥导滞。可用于肺痈,肠痈,肺热痰多的咳嗽和大便干燥。治肺痈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