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石岩禅--心的效能训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而能高显生活的真理。
  人最忌讳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渐渐被黑暗的罪恶所包围;最可怕的是步上贪婪、暴力和痴迷。这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而最后心灵却完全黑暗。
  明与暗不是日夜的明暗;在光天化日之下仍有人为非作歹的昏黑,深夜时仍有人会绽放雪中送炭的光明。光明不是在佛龛上点灯点烛,而要在自己心中绽放觉醒的牟尼珠光。
  昏黑是什么?消极的一念就是。消极的思想,逃避的态度,贪婪的欲念,都是消极;恶习气、坏脾性、坏情绪也是消极,这都会导致心智的昏聩。
  光明是心灵无障碍的自由。自由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是纵欲而不是自由,是物欲色相的奴隶而不是自由的主人。真正的自由是能完全自我控制,是心灵上的自由,是清醒与觉悟。
  唐朝的仰山禅师在悟道前问他的老师沩山说:“什么是真佛住处?”这话的意思是说,如何才能证悟成佛,沩山当然知道要告诉他,佛唯有醒觉的光明性才能契会到。但他没有这样明说,却用过程来表达,那就更加生动了,他说:
  以思无思之妙,
  反思灵焰之无穷。
  这里所说的无思是指不被刻板的观念所限,不受消极的恶习气所染,那就有光明自在的思想。这正是《六祖坛经》所说:
  去除执心,
  通达无碍。
  所以禅者从无思的自由性中试着点燃自己的心灯。
  教育在培养光明性
  人生需要光明,如果自己认为命不好,就真的时运不济起来;如果能积极振作,好运就在门口等候你。所以教育子女要从培养光明性开始,要先了解他,接纳他,然后才能教导他,督促他,进而鼓励他,省发他。
  我曾看过一幅图画,画面是两个人,一个是在通往高山半途中,从姿态中看出勇往迈进的乐观,画家把它画得很有神采,那栩栩的神采就是心灯明亮。另一位坐在离山脚下不远的地方,垂头松肩,看来迷惘颓废,画家的笔触表现得沉重缓抑,这个人看来是霉运十足了。
  教育不是用自己的野心和目标来教,不是教孩子成为什么,而是要培养他的光明性,然后让他去开拓自己的前程。
  经营事业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光明的心智就是成功的关键。松下幸之助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乡下人一起到城里谋生。他们一到城里共同目睹一副景象:城市里有人在卖水。甲说,这城市连水都要花钱,生活费用太高,很难维持生计,于是打退堂鼓,回到乡下去了,一直过着贫困忧郁的生活。乙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城里头连水都可以卖钱,那么赚钱一定很容易,于是留在城里工作,发展出一番事业来。甲所以忧郁是因为消极,乙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心灯是明亮的。
点燃你的心灯(2)
  心理咨询的任务是帮助一个人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然后修正它,将它化作光明面,那就是点燃他的心灯。学禅则由自己来参修,从而引导自己,走出窠穴,摆脱消极的习气,从而展现出自性中光明的心力。
  佛教有一则故事很能发人深省:在偏僻的乡下,住着一对夫妻。有一天,一位貌美端庄的女子,向他们要求借住一晚。这对夫妻答应了,便问她的来历。这女子说她是幸运之神,所到人家将非常幸运。夫妻俩听了非常高兴,热忱地款待她。不久,又有一位奇丑无比的女子也要求借住。夫妻两人问明她的身份,知道她是不幸之神,又奇丑无比,便不肯借与她住。这时不幸之神说,幸运之神是她姐姐,如果要接纳姐姐,就一定同时要接纳妹妹。
  这对夫妻向幸运之神求证,果然不幸之神就是她的妹妹。夫妻两个人只因为害怕不幸之神,就把两姐妹统统赶出门去。
  幸运之神与不幸之神便一起来到另一户人家,说明她们的身份之后,这家主人则说:不管是幸运与否,都住进来好了,天色已晚,不住这里就无处栖身,便接纳她们姊妹。结果这家人家尔后一直很幸运。
  经典上说幸运之神来自功德天,不幸之神来自黑暗天,两个是相伴而游的。功德天的神可以将黑暗天的力量,转动成为智慧和光,所以两人在一起就完全地光明起来。正如同人的一生,有如意也有失意,只要能用意志力和光明性,就可以把失败的经验当作成功的踏板,用改正过去的错误化作未来成功的条件。
  一般人都说黑暗过去之后就是光明,黑夜之后必然是朝曦。但禅者的观点却非如此,他的法眼中看黑暗本身就是光明。我们该注意一个事实:当你认为黑暗之后是光明,那么此刻你正无奈地处于黑暗,等着光明的到来。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心智,怎么会得到光明的结果呢?所以处于黑暗,仍然必须像光明时那么有劲,才能化黑暗为光明。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在逆境中,蓄足了光明的智慧和热力。
  真正的佛是人的自性
  禅在宗教信仰中,并不膜拜偶像,而是要真正虔诚地礼佛。禅者礼佛是虔诚地学习佛的光明智能,虽然他也拜佛像,但他拜的不是像而是佛。所以有没有佛像并不重要。在没有佛像下礼佛,也一样地虔诚。这就是所谓“无相”了。
  唐朝的丹霞禅师,有一天因为天气太冷,而把佛像劈了当柴烧,其他的禅僧看了,就责备他对佛不恭敬,质问他为什么要烧佛像?
  丹霞禅师说:
  “我想看看佛像能否烧出舍利子。”
  禅僧们说:
  “木头雕的佛像怎会烧出舍利子呢?”
  于是丹霞神清气闲地说:
  “那么它就不是佛了。”
  丹霞是为了启发众禅僧:佛不是色相的,也不是想像的,真正的佛就是人的自性。成佛就是从自性中绽放慈、悲、喜、舍的光明性。
  禅门重视的是觉悟,要弟子见性(展现自性中的光明)成佛,而不是成天只念佛,自己毫不知努力,不肯培养德行,省发智慧。所以赵州禅师说:“念一声佛要漱口三天。”他所说的“念佛”是指依赖、迷信和不肯磨炼自己的念佛,而不是心系念着诸佛法界的念佛。一个人若流于形式的念佛,那就该惭愧地漱口三天了。
  禅宗的修行是很特别的,他们要避免“宗教的情结”或宗教的依赖性神经质,而要一个人真正能独立解脱,去面对生命,去承担人生,去认证宇宙的本来面目,去悟佛入佛。禅灯就在这里引导禅的参访者寻得那光明的至宝。
  对现代人而言,禅是不可或缺的。禅与科学文明并不相悖,甚至于能引导现代人善用科技文明,以提升生活的素质。禅的光明心灯,能澄清每个人的心念,让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流露着清新自在的情操。禅也能帮助我们厘清思考,让自己在价值纷扰的社会里,看出究竟圆融的生活之道。当然,这盏心灯,也能照亮自己有限的生命,去看出无尽的光明前程。
光明的精神生活(1)
  禅学的重心是引导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真我,从而展露它。发现真我是看到自己的如来,展露真我则是真正的见性。所以见性是“理事不二”的,是“性相常住”的。见性可以说是一个人真正活在光明法界里。真我的流露是淳朴没有夹杂的,是没有野心和任何成见或偏见的。唐朝的沩山禅师说:
  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这就是人生的光明面。“理地”是指自己的真性自我,“万行”是指真我的展现。能从自性中的慧性,去实现自己的根性因缘,便是自在光明。而在生命的究竟圆满处,又必须能看出“空有不二”后的常净,所以沩山又说: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理事不二,
  即如如佛。
  超越善恶、有无、凡圣等对立,而在无差别中看出平等性,看出自在,展现如如的自己,这就是佛,是光明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禅灯。
  信心
  信心带给人安定的生活态度;信心与健康的自尊有关;信心好的人乐观,肯负责任,学习效能较好。
  信心够的人,能展露生活的豪气。豪气是愿意面对人生,肯对生活负责,期许自己心智成长的勇气和态度。套一句俗语说,它是一个人的主运,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力量。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一谈到考试,便要求缩减范围,不要太难。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担当,只要高分的喜悦,缺少接受困难挑战的豪气。这样的态度,实不足以承担挑战重重的人生。依我看来,成绩好坏并不能决定个人的成败,有信心、有豪气,肯接受磨炼,才是个人步向光明前程的关键。不幸的是,许多父母只重视子女的成绩,而不重视信心的培养。
  喜欢好成绩,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表面上看来是好习惯,但就心理层面来看,有时是一种恶习。因为它很容易使人沮丧,易于造成退却。消极的心理,经常是求好心切的结果;逃避学习是因为害怕得不到好成绩。所以在教育上,一定要注意培养信心,它是一种乐于接受事实,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
  为人父母和师长,不要因为孩子的功课差,便否定他的优点;要懂得欣赏他的勤劳,赞美他对别人的关心,肯定他日常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表现,就能培养他们的信心。就人生而言,学校的成绩只是一时的表现,但信心却是他未来能克服困难、转败为胜、振作志气的凭借。不要把风光建立在一时高分的逞强,要把根底落实在信心上。
  信心使人振作,它是成功人生的素质。要想培养信心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多培养自己的优点,少挑剔无法改变的缺憾。
  多鼓励自己负起责任,少给自己偷懒的借口。
  要坚持完成预定的工作。
  要坚守积极的思考方式和态度。
  首先,要清楚自己有什么优点,然后才能培养信心。优点不是天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