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密凤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他感恩,这个专栏使得他对两岸三地政治时事评论有了一个系统的学习和认识。他认为:“《信报》提供了一个平台,有时候他们不同意他的看法,但同意你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他关于台湾问题的评论,也在这时候形成风格,他喜欢选择重大的敏感的题目,这些新闻评论的观点和切入,一般也都会引起读者的兴趣。但他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刻意去取悦当局,即使尖锐的批评意见,也从来不是无的放矢,那是发自于内心的真诚。这个专栏至少使他的评论寻找到了一个基本的立足点:书生言责。客观、公允、持平,也是两岸三地多数政论界人士对杨锦麟所撰写政论文章的评价。     
  当然,没有人在香港可以用10年的时间,一直用民间知识分子的身份去撰写台湾问题。《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先生认为:“杨锦麟论述两岸关系的文章,跳出北京与台北的官方立场,从民间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冲破意识形态的约束,但又兼顾历史的影响与权力竞逐的现实,提供给读者更多思考的空间,刺激两岸决策者开拓新的思路。”     
  这个专栏提供给他系统观察研究和梳理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互动的机会。台湾中正大学政治与行政学教授李南雄先生称,这个专栏从“两岸开始民间互访以来,着眼于这段和平统一过程所遭遇的挑战与凸显的问题,将焦点放在冷战时期的两岸关系,着墨最多的无非是中美关系调整期间两岸关系的变化,特别是自1993年‘汪辜会谈’到1995年、1996年‘四评六弹’的紧张对峙,并以此为背景,分析两岸关系走向缓和的脉络,锦麟君期待及预期两岸关系的改善,多少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味”。     
  杨锦麟的政治评论文章,绝大部分是以香港可以接触到的资料、传媒与观点为范围,亦是在香港发表,因此,较大反映了香港的视角,可谓是“香港制造”。“这些言论与分析通常是在某一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写成,自然是最接近具体情境,往往新鲜热辣,不在话下。他的中国政治的体验,对于台湾问题的了解,两岸的实地调查访谈,加之他对于台湾历史的研究造诣,更使这些言论直截了当和敏锐,文如其人。”     
     
第九章:性感的糟老头子(4)     
  杨锦麟作为专栏作家的影响可以由以下坊间传说来表明。他的文章在两岸关系最紧张时期,两岸方面都很重视。台湾方面每逢周五报纸出版后,会有专人立即从香港复印传真至台北。而大陆的有关方面也将杨锦麟的专栏文章作为一个了解外界对台湾情势反应的重要参考。其后,杨锦麟以《迈向两岸谈判》为名,将10年间的专栏,从上百万字中选出30多万字结集出版。该书成为两岸关系的一个历史细节与现时观点的完整资料集。     
  这本书出版后不久,杨锦麟与凤凰卫视的机缘似乎再现。新开张的凤凰卫视资讯台筹划创办一个京港台《三剑客》的栏目。资讯台副台长程鹤麟出面邀请他,打算由他与北京的陈小川、台北的石齐平先生共同主持。当时台里给了他800元置装费。由于节目要求主持人必须身着唐装,而唐装似乎还比较适合杨锦麟的气质和本色。老杨当下就兴冲冲地请人一口气订做了五套。     
  唐装做好后,《三剑客》节目持续做了不到四集,在杨锦麟前往台北返回香港之后,却再没有接到让他继续主持节目的通知。杨锦麟心里纳闷,却不知道其中缘由。好在《时事开讲》仍不时请他“客串”,五套唐装却再也无用武之地。而这种忙得顾不上打招呼的做法,让他感觉有些窝火,着唐装在香港街上行走,即使在今天,也不是很合时宜;挂在家里,还占了很大一块地方。老杨决定采取“废物再利用”的方式,干脆每次到凤凰卫视”客串“节目,都着唐装上镜。没想到,这样一穿,竟阴差阳错地穿出了自己的风格。     
  杨先生很热爱凤凰卫视这个来之不易的言论平台。他认为《时事开讲》利用境外与内地的信息差、观念差,传布观点与信息,对大陆观众有启蒙开眼界的作用。刚开始他觉得挺容易,但时间长了,他发现这样开讲有点“散”。遂采取了每次都写出一个完整的提纲,写满重要的论点与信息细节才放心。他自称每次与董嘉耀定下题目后,会用近五个小时精心准备资料。     
  杨先生惟一不用准备的就是自己的情绪与表情。     
  他的言论尖锐,比较出位,有一种“爱之深而恨之切”的急迫。对于一个认为要说出真相与个人见解力的人来说,杨先生讲自己非常希望每次能平和下来,但话题一开,就收不住了。某次他谈陈水扁讲“一边一国”的东西时,拍起了桌子,厉声质问:“陈水扁想干什么?”     
  在谈到大陆学者王铭铭抄袭事件、大陆已是骂声一片时,杨先生竟然提出“要允许别人有犯错误的机会”,要求大家放王先生一马。     
  评论员被认为是“公器”,表达个人情感往往是“越界与极端行为”而被排斥。可杨锦麟掺杂个人情感的“越轨”行为,却受到多数观众的欢迎。一位观众来信说:“中国的足球队输给了韩国,转播的评论员却平静地报告结局,然后迅速地说再见。这样一场令人生气的球赛,更多的球迷希望听到痛快解恨的说法,甚至骂声。虽然这个足球评论员的方式很公正,但总让人郁闷,不爽。而杨先生的评论让人看了觉得就是一个字——‘爽’。”     
  许多观众就是为了“爽”而追看杨锦麟的节目。他的代表作是在2002年9月24日,在节目中痛驳菲律宾司法部长侮辱中国驻菲大使事件的观点鲜明、一针见血的评论。在当晚收到的近千封电子邮件就可以说明这件事在观众心中的反馈。观众来信称他是一条汉子,慷慨陈词,令人大感畅快淋漓。第二天,新浪等网站的BBS上贴满了观众对此事的看法。     
  也有人不喜欢杨先生的个性张扬与直截了当。一位观众认为他“个人情绪过于激烈,简直像在吵架,甚至让人觉得他是在发表演说……”这批评的也许是杨先生的优势,至少与另几位评论员相比,杨先生的风格已经呼之欲出,甚至让人找到了喜欢他的依据。     
  董嘉耀曾透露,有一次他与杨先生定下讲内地官员腐败的题目,之前讨论时已准备列举一些事例与民间调侃。但正式开始录制时,转身看见兴致勃勃急欲挥洒的杨先生时,忍不住失笑,被迫重来了几次,那也是开讲极少有的NG。董面对近在咫尺表现激动的杨锦麟,都要尽量保持情绪平稳,因为毕竟是在准直播状态下录制。     
     
第九章:性感的糟老头子(5)     
  有一阵子,凤凰卫视严控节目经费,杨锦麟做评论员的机会少了些,董嘉耀与曹景行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竟被现场“质问”,杨先生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没有露面,是否遭到封杀?董嘉耀返港后第一时间找到杨先生,转达了观众的意见,同时请他有空就常来这个节目做嘉宾,以免观众一再责备凤凰刻意“封杀”杨锦麟。     
  杨先生与凤凰卫视的缘分总是欲断还连。其实凤凰卫视一直在寻找杨先生在评论员队伍      
中的位置,前两次的试验不过是觉得他并不适合。后来,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程鹤麟在香港回归五周年时候,请他撰写了一部纪录片《心路》。杨氏把自己对香港问题的观察心得在节目中做了铺排和介绍,片子出来后,反响良好。但这在当时仍然还只是“客串”。这种“客串”对杨锦麟来说,反倒觉得心安理得。     
  2002年11月,老板刘长乐的一个创意使杨先生找到了与凤凰结缘的机遇。这位总是可以将一些看似随意的点子,引用到电视上,并最终创造出全新的电视节目形式的老板,是第二次打“读报”的主意了。老板觉得报纸的新闻评论功能并没有挖掘干净,如果将报刊的评论与观点,介绍给华人观众,同时加入可以评论的东西,是否会创造一种全新的收视需求?第一次读报捧红了女主持人陈鲁豫,这次他们则把目光放到了杨先生身上。老板和王“院长”请他加盟。这个节目似乎天生就有他的气质,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个想象中的节目了。     
  杨锦麟的唐装在等待了整整两年之后终于派上了用场。     
  《有报天天读》源于老板刘长乐的一个创意     
  ◎ 三个月内收视排行凤凰前10位,杨锦麟成为观众午间追看的老明星与“新闻DJ”     
  ◎ 老杨自称是个“性感的糟老头子”     
  王纪言在谈到凤凰卫视管理层对节目的管理上时说,一个主要任务是只负责讲述节目样式,具体实施则是主持人与主创人员的事。他们往往在把创意交给主持人的时候,其实就交给了他们一个“巨大的舞台”。如何表演则是你自己的事了。     
  老板与“院长”找杨锦麟“碰头”,只给了他五个字:有报天天读。其他的自己发挥。杨锦麟表示:“这简直有点冒险。我以前从来没有试过去主持一个节目。现在凤凰卫视竟然会把这个机会给我,这对我来说是个天上掉下的好事,就是做坏了,我也得使劲试试。”这个舞台就这样交给他,跳什么舞完全由他自己决定!     
  杨锦麟庆幸自己拥有一个“幸运的团队”。主编陈保聪与策划叶杨、导演何子杰以及电视台的主管们,找到了与杨锦麟气质相符的包装,古色古香而又现代感十足的音乐与画面,与屏幕中老杨的一身唐装相衬得十分契合。     
  准备不足一个月,这个节目于2003年1月6日正式开播。杨妙语连珠的特质很快就使人们忘记了这个节目的简陋。这个节目很现实地成为一个读报纸、讲新闻、点评时事的节目。杨的评论员特质使他的解读带有强烈的评论意味。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