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节目很现实地成为一个读报纸、讲新闻、点评时事的节目。杨的评论员特质使他的解读带有强烈的评论意味。至少收看这个节目的观众认为,每个人的选择其实就带着他的倾向性,而倾向性的阅读自然也是评论。老杨仍然被观众当成评论员。这个节目取代了《新闻今日谈》的时段,在中午1点、下午5点和凌晨1点半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凤凰卫视资讯台则在下午2点15分和晚上8点半播出。杨锦麟操着他福建厦门口音的普通话,把每天香港、台湾、东南亚的华文报纸以及世界各地主要报刊的重要新闻,有选择地阅读一遍。而在2003年9月,这个节目改在资讯台播出,结果引来大批只能看到中文台、看不到资讯台的观众的连番声讨。他们太喜爱这个节目了,许多观众早已把这个节目作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杨锦麟的大陆生活经验和阅历,至少使他明白观众希望从这个节目里看到什么。对于题目的选择一开始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冲击力。他用一支红笔圈定那些未在大陆出版与发行的台湾报刊的标题,甚至许多带有争议性的话题也在他的范围和点评的视野中。
第九章:性感的糟老头子(6)
观众最先可能会是被这样一些东西吸引。一个有趣的老人,用“杨锦麟天天为您读报”的方式,为观众挑选经过筛选的新闻和进行一个字或者一句话的点题。而他极端个人化的不标准的普通话以及唐装形象,也是这个节目的卖点和组成细节。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这样一个试验性的节目,竟然会在开播两个月后,成为凤凰卫视一个新的收视热点时段。这个节目一开始只是一个试验品,没有人敢对它抱有希望,即使当初的创意者,也只给了他12分钟的时段。从时间上来看,这也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节目。
3月份,观众用遥控器投票,这个节目的收视率竟然排在前10位。管理层先后将这个节目两次增加时间,第一次增加到24分钟,再到现在的30分钟左右。这个节目已由刚开始播出的第22位,急升到现在的前三位。并且很快地成为大陆媒体与观众议论的一个话题。
同《时事开讲》的尺度一样,杨锦麟深深感到解读时事类报刊,面临着相当的难度。《亚洲周刊》评价说:“高亢的语调,有时略带幽默的言词,是杨氏的标志。他在读报的同时,对于两岸三地敏感的政治话题,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常以四两拨千斤的连珠妙语,给观众留下会意的一笑。”
杨锦麟的“狡猾”也是他主持风格的特色,他讲到敏感问题,不好太直接批评的时候,他就说:“真是……哈哈,哈哈……”就再无下文了。简直与鲁迅文章中的:“这孩子……哈哈,哈哈……” 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一些敏感时事,杨报道后,不加任何评论,而是让观众“姑妄听之”,其寓意不言自明。
杨氏明白,这些手法只是一种委婉的回避。因为在两岸三地复杂的政治环境里“风险系数较高”,他形容自己“如履薄冰,戴着脚镣跳舞,还要跳得十分优美”。既要考虑各种政治因系,尊重公司的立场,也要为国家尽一份职责。但让他感到“最痛苦的是没有人审查你,所以责任较重,要自己把握自己”。《时事开讲》的评论员经验显然在这个节目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以前讲“过头”的话,有主持人董嘉耀帮他圆场,现在却得自己把握尺度以及讲究立场。不过,他掌握的尺度非常简单:“国内的《参考消息》能登的,我们就能讲。”
加盟凤凰卫视前,常看到凤凰的明星们累得“不像人样”,他还认为这些人不过是“得了便宜卖乖”。杨锦麟进入这个商业机器后,首次领教了凤凰卫视 “榨汁机”的滋味。他的节目只有他与主编两个人。从早晨5点钟开始,一般要忙到晚上。他创造过一天做三个节目的纪录,包括《有报天天读》、《周刊点点评》和晚间的《时事开讲》。杨认为虽然很累,但这个言论平台带给他新鲜的激情。他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是希望能借助这个媒体平台,略尽书生言责的本分。
杨锦麟为这个节目所付出的代价还包括要改变自己几十年来养成的晚睡晚起的习惯。他的工作“累并快乐着。早上5点起床,6点赶上第一班巴士,30分钟赶到公司。到公司后要在8点半之前把全世界几乎所有与中国相关的中英文报刊以及其他文种的报刊译文看完,并构思出当天读报的内容。接着与编辑和整个制作团队开会,确定读什么、怎么编、怎么读。准备工作要持续到上午10点半”。杨锦麟说,这个节目是“一扇信息的窗口”,他是这个窗口的主持人,需要比别人看得更多。因此他每天要看40多份报刊,还要上网搜寻最新的资料,然后把它们浓缩在24分钟里,“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全球华人提供最完整、最权威的信息”。
当然,杨锦麟的方式仍然受到许多人的调侃与喜欢,一位观众寄来一首打油诗,说“老杨读报,英文走调……”但他的走调的英文却受到一群“另类”年轻人的喜欢。
一位观众来信告诉杨先生:“‘非典’肆虐,北京成了重灾区,上中学的儿子停课在家。在单调寂寞的生活里,‘天天读’成了儿子惟一的乐趣。每逢周末,‘天天读’暂停,儿子就会垂头丧气地叹道:‘没有杨锦麟的日子该怎么过!’儿子的话给我极大震动:这个杨锦麟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竟能如此吸引一个桀骜不驯的中学生?我问儿子,杨锦麟怎么如此让你喜欢?儿子说:‘他的口才好,长相中正仁和,而且还在《天天有话》栏目中教英语。’说来奇怪,虽然杨锦麟的英语发音不怎么准确,可我儿子对他教的每一个单词都能过目不忘。
第九章:性感的糟老头子(7)
“后来,我就和儿子一起看‘天天读’,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杨锦麟的节目真的是好看极了,知识丰富,老少咸宜。杨锦麟本人也极具个人魅力,好玩、有趣。”
这位姓陈的读者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总结杨氏:“凤凰卫视出了个杨锦麟,实在出乎我的预料。比起那些帅哥靓妹,杨锦麟实在算得上是一个另类。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他的那身行头——五颜六色的唐装。你看他的长相:腮帮子部位特别发达,满脸放着衣食无忧
、酒足饭饱的光芒。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黑又亮的大背头发型与花团锦簇的唐装交相辉映,更显富贵气。令人困惑的是他的年龄,不论怎么估计都在40岁以上,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人,居然成了凤凰卫视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在当今华语电视媒体充斥着年轻粉嫩面孔的大趋势下,30岁进入主持人行当已属凤毛麟角,而杨锦麟居然在年近半百之时,过关斩将,杀入凤凰,我真的佩服他的勇气,更佩服凤凰大胆启用另类人才的魄力。”
这位同样尖锐幽默的观众认为杨氏“读到大快人心的消息,他会大声叫好;读到揭露社会腐败现象,他猛烈抨击,有时恨不能拍案而起。在报道生灵遭涂炭时,他更是激动难抑,对弱者的同情之心溢于言表。此时,你就会坚信他绝对不是什么香港阔佬,阔佬怎么会如此的悲天悯人、如此的爱恨分明?!他的叫好、他的拍案、他的抨击,都是一个媒体人正直善良之心的真情流露,充分说明他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杨锦麟的幽默,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哑然失笑。总之,每天都有幽默的包袱抖给观众,让我们在享受丰富的信息大餐的同时,也品味了幽默的作料,让人乐不可支。一次,他说:“自从非典发生以来,农村中有两种人特别活跃,一种是巫婆,一种是神棍。”而我们从屏幕上看到的是“神汉”二字。究竟是杨锦麟无意读错了,还是有意读成“神棍”,大家不得而知,反正觉得错得挺好玩的,“神棍”比“神汉”更传神。讲到台湾有人把胸罩当口罩卖时,他把两只手在胸前比画了一下,让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说到陈水扁的儿子在抗击非典战役中表现不佳,杨锦麟说:“这个阿扁的儿子真该贬一贬了!”在“天天读”周末版的一期节目中,杨锦麟借着读报内容发表了一番赞扬母亲和母爱的话,很让人动容。他的搭档周瑛琦说:“杨老师这番感人的话,一定有许多人要认您当干儿子了!”杨答道:“我期待着这么一天。”这句话又让大家大笑不已。杨先生的幽默在节目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而且他的幽默在一段时间之后仍让人念念不忘,回味无穷。杨锦麟的幽默来自他的智能,一个学富五车的智者才能有如此丰富的幽默。
杨锦麟不仅仅给大家读报,如果那样,就与报道新闻没什么两样了。关键是他对新闻加以分析和评论,能给观众许多启发和思考。这是他的独到之处。他既是主持人,又是时事评论员,他的双重身份使“天天读”节目锦上添花。
在凤凰的主持人中,杨锦麟的平民主持风格别具一格。如果他发现讲错了,会马上说“对不起”,然后进行纠正。他还善于倾听意见,针对观众提出的读错音的问题,在一次节目开始时公开道歉,拱手对观众说“对不住了”。其实绝大多数观众根本没注意到他读错了字,即使有个别时候把“笔耕不辍”念成“笔耕不缀”,又有什么呢?比起他鞭辟入里、妙语连珠的精彩主持,这点瑕疵实在算不上什么。最逗的是,他讲到精彩处,自己也忍不住十分得意地笑起来,这时的他,颇像个顽童。看到他的得意劲儿,观众也忍不住笑起来。
喜欢上一个好节目,自然就对主持人的长相不再吹毛求疵,相反还常常为他“涂脂抹粉”。比如胖,看惯了屏幕上的俊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