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物理学为基础,以数学和电子计算机为定量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 

量雷达改为民用,用于气象观测;微波技术也用于气象方面,无线电气象学 

很快发展起来。50年代末空间科学技术的兴起,为气象学提供了新的有效观 

察工具。自1945年初美国发射第一支气象火箭起,世界陆续建立了全球气象 

火箭网。1960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开始了空间 

观测全球大气的时代。卫星上的遥感仪器能观测到地球的每一地区,可以收 


… Page 33…

集到海洋、两极、沙漠、山区、丛林、冰原、沼泽等不易观测地区的丰富气 

象资料。目前全世界已发射了一百多颗气象卫星。中国也发射了自己的气象 

卫星。卫星资料特别是云图已被气象业务部门普遍使用,成为天气预报和科 

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1967年,第五次世界气象大会正式通过决议成立世界天气监测网,1968 

年开始执行。全球观测系统的地上观测由各国的部分台站网组成的全球台站 

网来进行,卫星观测由各组各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组成。全球资料加工系统把 

观测资料用最快速度加工成天气图和天气预报图,并把资料加工成气候资料 

或历史资料存档。世界天气监测网的建立,提高了各国的天气预报能力。 

    数值预报是利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来预测大气的物理状况。早在20年 

代,英国科学家就做过数值预报的尝试,但因计算过于复杂而无法实用。50 

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数值预报成为可能。1975年开展这项工作时,只 

有20多个国家,两年后就增加到40多个。数值预报是气象学史上的一大进 

步。从此,短期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中长期天气预报也逐步实现定量化。50 

年代末,由于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数学的发展,数值模拟在气象学中开始应用。 

1956年,第一次用数值模拟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发展获得成功。人们把数值模 

拟作为研究大气运动的工具,从而使地球大气层可“缩小”在实验室进行实 

验,以验证从观察中总结出来的概念、定理。 

    气象科学的另一个重大进展是用人工方法影响局部天气。1946年,美国 

用云层中撒放干冰的方法促云变雨,第一次实现“人工降雨”。现在人们可 

以改变云中微物理过程,以实现局部地区的人工降水、人工消雹、人工消雾、 

人工消闪电,还可以降低台风中心的风速。随着新的巨大能源的开发利用, 

将有多种影响天气的措施出现。小尺度天气的影响将逐步工程化,中尺度天 

气的人工影响将成为主攻方向,气候控制亦将展开。 

    80年代以来,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厄尔尼诺现象是由 

于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的秘鲁寒流水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太平洋的热带 

海洋和大气发生异常的现象。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从20年代起一直在进 

行。1984年,美国的巴尼特报告了他对1950—1981年间收集的天气资料的 

研究结果。他认为,当中太平洋上的东向信风减弱,使异常的暖表面海水流 

向南美洲时,厄尔尼诺现象就开始了。他还发现,有一种缓慢运动的大尺度 

海浪,在形成厄尔尼诺现象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巴尼特的研究表明,厄尔 

尼诺现象在产生前几个月就可预报出来。这对于防止和减轻厄尔尼诺现象的 

危害有重要意义。 

    对臭氧层的研究,是80年代气象学中的一个新课题。1984年,科学家 

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了个巨大的洞。1985年,美国卫星观测表明,这个 

洞的面积相当于美国国土,象珠穆朗玛峰那样高。1986年,加拿大科学家发 

现北极上空也有一个臭氧空洞。据美国航空航天局观测,横跨美国、加拿大、 

日本、中国、原苏联、西欧等国的辽阔天空,臭氧已减少了3%。臭氧层的 

破坏,致使大量紫外线直射地面,对人类生存危害极大。对于臭氧层破坏的 

原因,许多科学家认为是氟利昂的大量使用造成的。另一些科学家不同意这 

一观点,甚至对空洞照片持怀疑态度。目前对臭氧层破坏问题的争论还在继 

续。 


… Page 34…

                       四、数学和系统科学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花朵,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工具,也是光彩 

夺目的科学艺术品。当代数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古老的数学学科如老树更 

新,新的数学分支如雨后春笋。一方面,数学理论越来越严密深奥;另一面, 

数学应用越来越广泛普及,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系统科学与数学相似,都属于横断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 

术出现了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随着知识的迅猛增长和通信技术、自 

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相继创立。60—70年代,以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为代表的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建立起来。 

上述各学科形成了当代系统科学。它的发展,对当今社会进步产生了强大的 

推动作用。 



                          1。当代数学的重要进展 



     当代数学发展日新月异,成果难以胜数,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标准分析、 

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的出现。此外,在解析数论、泛函分析、拓扑学及应用 

数学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1)非标准分析 

     1960年,德国数理逻辑学家罗宾逊(1918—1974)发表了“非标准分析” 

的论文。他的基本思路是:既然无穷小不是一个“数”,在实数系R中没有 



                                                     *               * 

它的位置,那么就将实数系扩大,使之成为新的数系R,当微积分在R中实 

施时,能够保持牛顿——欧拉时代的直观和简便易行。他用数理逻辑中模型 



                           * 

论的方法做到了这一步。在R中每一通常实数是标准数,它的周围聚着许多 

 “无限小”(非标准数)。1965年,罗宾逊又写了《非标准分析》一书。非 

标准分析的创立,表明数学理论由“标准”向“非标准”转化,是解决数学 

理论体系内部矛盾,推动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 

重大转折。此后,非标准群论、非标准泛函分析、非标准拓扑等学科也相继 

产生。但也有人对非标准分析的作用持怀疑态度。 

      (2)突变理论 

     突变理论在60—70年代掀起一股热潮。法国数学家托姆 (1923—)从 

1968年开始陆续发表文章,论述突变理论。1972年,他出版了《结构稳定性 

和形态发生学》。此书一时风靡世界。他通过严格的推导,证明了一个重要 

定理:当那些导致突变的连续变化因素少于4个时,自然界各种突变过程, 

都可以用7种最基本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托姆用突变理论解释生物学、物理 

学、社会科学等复杂现象,令人耳目一新。英国齐曼教授看到托姆的理论甚 

感兴趣,立即组织一个团体,潜心钻研,几年内发表400多篇论文。70年代 

初,突变理论涉及到胚胎学、人性学、医学、生态学、光学、地质学以至囚 

犯骚动、战争爆发、市场崩溃等各方面,几乎包罗万象,盛极一时。但在这 

些研究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鱼目混珠、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因此, 

70年代末这种现象遭到一些科学家的批评,突变理论热有所降温。近些年突 

变理论的数学基础研究仍在不断深入。它的发展潜力很大,但能否有更大作 

为还将拭目以待。 

      (3)模糊数学 


… Page 35…

     1965年,美国的查德(1921—)教授发表了“模糊集合”一文,创立了 

模糊数学。他指出:可以列入一个从0到1的隶属函数来表示该事物是否属 

于某个模糊集合的从属程度,以描述事物的模糊性。在经典集合中,可用0 

或1表示元素对集合的隶属关系;而在模糊集合中,则可用介于0和1之间 

的数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模糊数学对复杂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分析 

和处理方法。它与非标准分析、突变理论被人称为60年代以来数学上的三大 

突破,也有人认为它们掀起了一场“数学革命”。 

     20多年来,模糊数学发展很快。模糊拓扑学、模糊群论、模糊控制论、 

模糊逻辑、模糊语言等许多新分支学科纷纷建立。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将使 

人们实现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直接对话。 

      (4)一些数学难题的突破 

     解析数论是高度抽象的数学分支。“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提出的一 

个数论难题,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这一猜想是: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 

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200多年来,许多数学家为证明这一难题付出了艰 

辛的努力,但仍未能完全解决。中国数学家陈景润 (1933—1996)经过 10 

多年的刻苦钻研,于1966年发表了“大偶数可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 

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把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推进到(1,2)的高水平, 

离摘取这颗明珠只差一步,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重视。他创立的“陈氏定理”, 

在数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著名的“四色问题”是一个拓扑学问题。它是1852年提出来的一个猜想: 

每幅地图都可以只用4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